APP下载

2022 年高考语文试卷献议

2023-01-24范秋盛张悦群

中学语文 2022年35期
关键词:写诗语言文字试卷

范秋盛 张悦群

高考即指挥棒,考什么一般就教什么,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类由高考命题引发的不良现象还远不止于这些。正视它,反思它,研究它,改变它,都会对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语文教改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深入研究2022 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基础上,本文客观指出2022 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几点瑕疵,以期引起相关方面的注意,更好地发挥高考试卷的正向引导作用。

一、信息文阅读:不应当只考查文本内容核对,而应当考查语言文字运用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以下不标年份的语文试卷、试题均指2022 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无论评价版1、2 卷还是考纲版甲、乙卷,其前三道选择题基本都考查文本内容核对,不考查表达其内容的语言文字运用。这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测试题,而是非语文阅读测试题。有人会问,解答文本内容考题中的信息筛选活动不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吗?试想,政治、历史、地理等试卷,其阅读选择题的解答也离不开文本内容信息的梳理、提取、辨识、整合等加工活动,为什么它们不是语文阅读测试呢?加工文本内容信息不只是语文学科独有的解读方法,而是所有学科共有的解读方法。只要有阅读就有文本解读,怎能把所有阅读都看作语文阅读,把所有的阅读测试都当作语文阅读测试呢?

只有在解答时必需语文知识及其语文能力作支撑,它才是语文阅读题;只有此高考题解答时必需语文知识及其语文能力作支撑,它才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对评价版1 卷第1 题D 项“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要断定其正误,首先应当确定其大意在文本所表述的地方,即材料二最后一段,这不需要语文知识及其语文能力作支撑,只需要根据选项内容游览一下文本就可以发现它在材料二最后一段。然后,要核对D 项内容是否符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表述,答案就出来了。断定D 项“不正确”并不需要高考语文水平为前提,所以初中生也能解答这道题。由此可追问:信息类阅读题究竟是考查文本内容核对,还是语言文字运用?

这种命题偏差,也渐渐影响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了。比如《乡土中国》,大家都把教学重点放在文本内容信息上,而不放在表达文本内容的语言文字运用上,完全违背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能到了《乡土中国》教学时就变成了学习文本内容信息呢?可见,高考语文信息文阅读测试考查文本内容核对是不当的,须考查承载文本内容的语言文字运用。

二、文学作品阅读:不应当只考查小说文本阅读,而应当考查所有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文本与文学作品是什么关系?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小说文本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小类。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应当是文学作品阅读,不应当窄化为小说阅读。可2021 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卞之琳的现代小说《石门阵》,2022 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冯至的历史小说《江上》。这就有失偏颇,既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试,为什么只考小说阅读,不考散文、戏剧、新诗等文本的阅读呢?

且慢!2020 年评价版1 卷(山东卷)不是考了散文《建水记》阅读嘛?这是难得的个例。从2007到2019 年,全国课标卷连续13 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都只考小说阅读,已经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多年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认为:反正散文不考,戏剧与现代诗歌更不考,课时又紧张,不如把教学重点放在小说阅读上。高考指挥棒作用非常明显,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至于给高校选拔人才,造成学生文学素养不全面的问题少有关注,纵有关注的也无力改变。

令人欣喜的是,2022 年有两份试卷考了非小说阅读,评价版2 卷选考了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考纲版乙卷选考了萧红的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但是还远远不够,其一文学作品也不只是小说、散文两种,还有戏剧、新诗等文本;二是全国影响最大的评价版1 卷不能连续两年都钻在“小说茧房”——2021 年的《石门阵》与2022 年的《江上》都是小说——里出不来。

三、文化常识判断:不应当只考查历史文化记忆,而应当考查语境文化理解

比如考纲版甲卷的一道文化常识判断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答案当然是A,但如何断定A 项不正确?需要知道“约车”的“约”不是“约定”之意,而是“拴套、准备”之意。但考生很难做到,这届考生所学初中语文教材没有《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否则其中“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一句中有“约车”一词,或许他们还记得其为“准备了车辆”之意。即便读过《触龙说赵太后》,也可能会把“约车”之“约”误解为“约定”的。

如此尴尬的一道题,与近几年一些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文化常识选择题一样,都在考查历史文化知识记忆。不仅超越了考生完成考题的能力,而且偏离了语文核心素养。因为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是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不是一般历史文化,也不是历史课程中的文化。不能不问三七二十一,提到文化积累就是一般文化积累,就让学生背诵《古代文化常识》之类的整本书。何等可怕。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内容应“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而在其他课程中就不是这样,比如历史课程也涉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如词句理解、文言翻译等活动,但并不以此为基础。到底哪是基础,哪是非基础?取决于不同的课程。历史课程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基础,语文课程则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然则,高考语文命题怎样才能处理得好这样的关系?很简单,不应当单纯考查历史文化记忆,而应当考查语境文化理解。考纲版甲卷与评价版1、2 卷就做得很好,三个11 题都考查历史文化常识的语境理解。

四、古代诗歌阅读:不应当只考查诗歌情意解读,而应当考查诗歌智慧把握

评价版1 卷古代诗歌阅读所考查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所写的当时农村风俗、景况的一首词,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情由景出,论随情至,自然得体。16 题先提示“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然后提问“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要求“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为: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②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问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

这个答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诗歌阅读测试不能以考查内容情意的解读为目的,而应以考查其情意的表达手法或艺术——即诗歌智慧——把握为目的。固然,古代诗歌情意的解读也应该包括其诗歌写法的把握,可考生往往是不自觉的,诗歌情意的确定所凭借的往往是直觉,远不如考查诗歌写法与诗歌智慧更切近“语言文字运用”的本质。所以,“只要读懂诗意即可”的命题观是不全面的,而评价版2 卷的主观题“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直接考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诗歌智慧的理解与把握,则是合理恰当的。这类考题既考查诗歌智慧,又包括相应的诗歌情意,因为真正的形式是涵盖内容的,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言形式与质料融为一体。比如其“寓情于景”与“以景结情”的具体解说分别为“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

五、语言文字运用:不应当考查刚刚考过的陈题,而应当考查变化创新的新题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一直是高考语文命题的试验田,而且随着命题的发展与成熟越发符合语文考试的本质要求。可现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袭用陈题,而且是前一年刚刚考过的试题。如评价版1 卷19 题“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与2021 年评价版2 卷22 题一样:“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其中“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仅表述一样,字数相同,而且中间误用的顿号也一样。此处应当用逗号,因为“可以”领起的“改变语序”与“少量增删词语”都能独立成为一个分句。

如此考查上一年刚刚考查过的题型,违背了“一年一变”的语用考查原则,既容易滋生测试不公平的问题,也容易造成“以上一年葫芦画下一年瓢”的复习乱象。或许有人反问,要考这个知识点、能力点,不重复怎么可能呢?其实,根据“变式训练”原理,完全可以在坚持“一年一变”原则下进行“变式考查”,如把短句改为长句就是一种变式。当然还有其他句式变换的考查,如整句、散句的互改,主动句、被动句的互改,陈述句、疑问句的互改、单句、复句的互改……总之,不要重复刚刚考过的陈题。

当然,根据近些年全国卷的考试常态,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也有一些固定不变的考题,比如语病排除选择题、语句衔接选择题与语句填空补写题。它们在一定时间内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考查形式,尤其是语句填空补写题,课标卷从2012 年以来一直都没有改变,因为此题涉及的语文知识及其能力千变万化。

六、作文:不应当只考查“诗歌以外”能力,而应当考查整体写作素养

作文命题现在大多已经不限制诗歌了,但是2022年还有两道作文题不准写诗,即天津卷与浙江卷的作文题。不让考生写诗固然是为了便于阅卷,因为诗歌不太容易定分,但影响到中学生作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就需要郑重考虑这个问题了。诗歌写作的主要特点是联想、想像,中学生成长的花季时期是联想力与想像力发展与形成关键时期。鼓励与指导中学生写诗,对于培养与发展他们的联想、想像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考作文不准考生写诗,平时作文教学一般就不会教学生写诗,纵有学生喜欢写诗,也容易视为一种个人爱好而不能得到张扬与激励而自生自灭。

值得注意的是,写诗不仅能提高诗歌写作能力,而且能提高记叙文、议论文等其他文章的写作能力,因为其他文章的写作只要联想得好与想像得好,就容易妙笔生花,使文章更上一个台阶。中学生写诗还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良好习惯。另外,中学生写诗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与提高自己解读诗歌的能力。所以,高考作文应当考查整体写作素养,不能只考查“诗歌以外”能力。日常教学中切实重视引导、培养学生的写诗兴趣与能力,方能提高学生整体写作能力,能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言以蔽之,天津卷、浙江卷作文题应当把多年来“诗歌除外”“不得写成诗歌”的清规戒律破除掉,就像其他语文试卷那样,“文体不限”才是。

猜你喜欢

写诗语言文字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学写诗
小鸟写诗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