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24钟翠婷
钟翠婷
文本细读最早出现在西方文论流派语义学之中,文本细读就是该流派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和特征。文本细读将文本作为核心,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对作品本身做出描述和评价。将作品作为基础,对作者的真实意图进行剖析,作品实现的意图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要重视对语境和语义的分析,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含义,在文本中掌握重要词语、句子、段落与前后内容的关联性,掌握这种关系才能掌握具体的含义。文本细读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文本细读方式的运用。
一、文本细读的要求
1.尊重文本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文本,也就是尊重作者的原创意图和主流价值取向。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并且将这个理念原则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教师主张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构建多元化解读空间,虽然可以彰显学生个性,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影响对主流价值的输出与教学,造成学生对主流观念了解不深,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当然,个性化、创造性、批判性的阅读和多元化的解读都是正确的阅读方式,但都要以尊重文本为基础。在文本的核心与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2.空白阅读
空白阅读就是先将过往的阅读体验放置一边,不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和已有结论。作为读者单纯、直接地接触文本内容、解读文本内容,从而获得全新的体会和感悟。例如,在阅读《赤壁赋》的过程中,如果对文本内容有先入为主的认识,则很容易产生片面的理解,认为《赤壁赋》只表达了苏轼怀古伤今的情感,对深层的含义和思想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很容易忽略文本中的细节。实际上,《赤壁赋》不仅表达了苏轼怀古伤今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苏轼豁达解脱的精神品质,具有情韵深致、理意透辟的特点,在文学领域有很高的地位,对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都有一定的影响。
3.构建阅读
所谓构建阅读,就是通过拆分、提炼、重构的方式在阅读文本中获取更有价值的资源。在最开始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遵守陌生化的阅读原则。但优秀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探究,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应该借助其他学者、名家的研究结果获得启发,也可以用于验证学生的观点。通过构建性的阅读方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可以在文本阅读中获得全新的体验和感悟。
二、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以反复诵读,领悟内涵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文本细读的作用,将文本作为学生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核心,围绕文本展开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文章,然后概括文章内容。但阅读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深化、细化。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朗读,还可以通过默读、情景化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有文本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领悟。
例如,在教学《祝福》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应用方式和意义;精准分析祥林嫂形象,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有所感悟和认识;学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人物塑造手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多形式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列出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然后可以将人物作为线索再次自主阅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为了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化阅读的方式,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使学生从视觉上了解祥林嫂等人物的外观形象,然后对比文本中的描述与刻画,综合分析人物形象和个性,并且结合小说情节探究作者表达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将文中的重要句子、关键词语作为提问的核心,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句子、词语、段落进行分析,最后探索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将描写祥林嫂笑容的句子罗列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句子分析,联系上下文探究祥林嫂的情感、个性特征,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
2.以留白猜读,深化思维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空白阅读的原则,也就是直接阅读文本,直观分析文本内容,获得最直接的阅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内容,不需要刻意分析,可以作为留白,再次阅读时以填补留白为目标进行深入阅读。也就是说,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将空白阅读作为基础,围绕初次阅读中产生的质疑和问题再次阅读和研究,使阅读有明确的目标,深化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学生在空白阅读阶段可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中描述的开国大典过程,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有初步的认识。但文中会有一些难点问题,如: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了什么;开国大典中54 门礼炮响了25次,这两个数字代表什么;开国大典上军民团结喜悦是因为什么等。这些问题与文章内涵和价值观念有直接关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留白再次阅读文本,将可以体现问题答案的语句标注下来,然后反复阅读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料,并且引导学生适当延伸拓展,将文章内容与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综合多个学科知识探索阅读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以词句精读,强化感悟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只阅读一遍,很难准确掌握文本的深刻内涵。有一些文章采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果学生不进行深入的研读分析,很难全面、深入、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或者在阅读中出现遗漏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重要句子、精彩段落进行精研细读、深入挖掘,从细节入手,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真正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也能概括文本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并且初步揣摩和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但要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文本的社会价值,还要结合具体词句进行深入的研读与分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温历史,仔细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将这两个事件作为文章写作的背景,以此为基础再次分析文章中的内容、人物和情感。通过了解历史,可以激发学生愤恨、悲痛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鲁迅先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带着同样的情感再次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可以得到更深的感悟,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可以深入挖掘悲愤、沉痛情感下对黑暗社会的认知。要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代社会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这种阅读效果的取得,离不开对文本具体词句、段落的精读。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带领学生以反复诵读文本,领悟内涵;以留白猜读,深化思维;以词句精读,强化感悟。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