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蛙泳规则沿革与技术发展过程

2023-01-23张鑫

当代体育 2022年43期
关键词:蛙泳游泳竞赛

张鑫

竞赛规则是制约运动技术发展的客观因素。在规则的演变下,蛙泳技术受影响较大。同时,蛙泳技术的发展又影响着规则的修改与演变。两者辩证统一,共同促进着项目的发展。通过对竞赛规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变化。分析总结与蛙泳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教练员和运动员更清晰和全面的了解蛙泳规则沿革与技术发展过程。通过数据资料,提供现实依据,有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利用竞赛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本文从蛙泳的出发、转身、途中游、冲刺到边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蛙泳长划臂技术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途中游技术有更多的创新;转身技术由磨盘式转为摆臂式; 冲刺到边技术规则的不断精细化;规则变化对成绩的影响大多为良性影响。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在运动训练方面,田麦久教授将竞技游泳列为体能类速度和耐力项目。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随之带来的也是游泳竞赛规则的不断更新演变以及游泳技术动作的发展沿革。当今竞技游泳规则是制约游泳成绩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任何技术动作只能在竞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展。

1.2 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蛙泳竞赛规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规则的变化。全面地了解竞赛规则的演变与蛙泳技术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利用竞赛规则,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1.3 文献综述

1.3.1 竞赛规则与游泳技术的关系

马吉光认为游泳竞赛规则与游泳运动是一个统一体,竞技游泳是在特定而严格的比赛规则下进行的,规则中再细微的变化都能反映在游泳技术方面,其中蛙泳是竞技游泳中变化最大的泳式。反之,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发展也在促进着竞赛规则的不断进行完善。

李昌军认为,犯规次数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成绩的提高。通过分析问题研究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员在比赛中常见的犯规技术以及动作,说明了竞赛规则对运动员形成一个正确动力定型的重要性。

常铮谈到,技术沿革会促进规则演变,竞赛规则的更新也会反映在游泳技术动作的发展。

1.3.2 竞赛规则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梅蕾放讲述了自第一届奥运会以来的百年游泳历程。以蛙泳为例,技术动作进行的发展经历了由潜泳——不允许潜——允许潜,阐述了多次通过竞赛活动规则的调整使技术动作得以变化。我国的优秀蛙泳运动员及教练员合理的利用了该项规则的变更,五次打破了该项世界纪录。然而,这些规则也会有一些不足之处。1987年,又一次修改了规则,使得类似蝶泳耸腰和打腿动作的“冲潜式”蛙泳技术得到了发展。

刘伟谈及,国际泳联技术委员会在2005年的会议中在原有规则的基础上对蛙泳技术规则进行了明显的更改和修订。蛙泳新规则的颁布,允许运动员在每次出发和转身后全身能够完全的没入水中,可做一次充分划手至大腿根部的动作和一次向下的海豚式打腿动作以及一次蛙泳蹬腿动作。

彭勇分析在1896年至2003年期间,竞赛规则的变化与竞技游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提到,2003年的游泳竟赛规则中增加了对“出发抢跳”的犯规规定,该规则的提出,对运动员出发时的稳定性有了明确要求。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游泳竞赛规则

《游泳竞赛规则》是在遵循国际泳联《国际泳联手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游泳比赛的实际情况,经中国游泳协会批准,共同研究并制定,适用于各级各类游泳比赛的规则。

(2)蛙泳技术

蛙泳是竞技游泳姿势之一,竞技游泳技术包括四种泳式的出发、转身、途中游和冲刺到边。本研究涉及的蛙泳技术都与蛙泳竞赛规则的演变有关。

(3)技术发展

根据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蛙泳技术的发展包括两个发展方面。一方面为,在原有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为,出现了原先没有的技术,即技术的创新。本研究所涉及的“蛙泳技术的發展”为“发展”与“创新”两个方面。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蛙泳规则沿革与技术发展过程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知网以及有关训练理论等,同时进行收集和整理蛙泳竞赛规则,进而分析总结出其中的变化及该变化引起的蛙泳出发、转身、途中游、冲刺到边技术的发展及这些发展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2.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各类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比较、总结,从而得出有关研究结论。

2.2.3 视频分析法

通过搜索相关的蛙泳比赛视频,对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研究竞赛规则的变化对蛙泳技术的影响以及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以此使研究具有一定论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蛙泳规则沿革与蛙泳出发技术的发展

出发技术作为蛙泳项目的起始,是影响比赛结果的一项重要环节。本研究对于蛙泳的出发技术主要为出发入水后技术,即蛙泳长划臂技术。

1950年代,为提高蛙泳行进速度,减少蛙泳过程中的阻力,出现了完全潜入水中做划手和蹬腿动作的蛙泳技术即潜水蛙泳。但由于运动员在比赛中下潜时间过长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在1956年明文规定禁止“潜水蛙泳”。同时限制运动员在出发转身后仅可以做一次水下动作。在整个的蛙泳比赛过程中,头的一部分必须露出水面。蛙泳长划臂的雏形在此时期里逐渐形成了。

1992年游泳竞赛规则中首次明确描述了蛙泳长划臂技术动作。规则指出,运动员能够将身体可以全部没入水中只有在出发和转身后的时期里。并且在进行一次手臂充分向后划至腿部的动作以及一次蹬腿动作后,在第二次手臂划水至最宽点至向内划水前,头部必须露出水面。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转身后的第一次长划臂中使用了类似蝶泳腿的动作使日本蛙泳名将北岛康介登顶世界竞技体育顶峰。通过使用新的蛙泳长划臂技术,让北岛康介连续获得该届奥运会100m、200m蛙泳冠军,同时也打破了该项世界纪录。当时该技术备受争议,同时也推动了蛙泳竞赛规则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005年国际泳联针对蛙泳由于第一次向后划水至腿部时伴随的一个向下的腿部动作,对蛙泳的水下长划臂动作进行了部分的更新调整。规则中指出,“允许运动员在蛙泳比赛的出发和转身后的长划臂中使用一次海豚腿动作”。“海豚腿”成为了长划臂中的第二个推动力。该项技术的出现使蛙泳的比赛成绩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蛙泳比赛中,日本泳将北岛康介使用海豚腿的时间点,在当时备受各国争议。自此后国际泳联于2009年对蛙泳竞赛规则做出了补充和修订,对长划臂时海豚腿的时间点做出了补充说明。

2017年游泳世锦赛的男子100米蛙泳半决赛中,亚当·皮提以5775打破世界纪录。在该次比赛中,运动员长划臂时,向下的蝶泳腿动作的时机基本是在第一次划手动作前进行,并紧密衔接后续动作,使在整个长划臂阶段,运动员能够几乎获得三次向前的推进力。该案例充分说明,竞赛规则的更新能够预示着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推动着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2019年我国最新颁布的游泳竞赛规则中对蛙泳长划臂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新规则中规定,在第一次蛙泳腿动作开始之前的任何时间里,允许运动员做一次向下的海豚腿动作。

在蛙泳比赛中,蛙泳长划臂技术的不断创新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合理利用出发和转身后的一次向下蝶泳腿动作,高水平蛙泳运动员可以有效提高运动成绩0.2s-0.4s。

3.2 蛙泳规则沿革与蛙泳途中游技术的发展

途中游技术属于蛙泳的主要部分,也是受规则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的部分。

在50年代初,我国运动员穆祥雄为提高蛙泳行进间的速度,在50米蛙泳的国际比赛中从始至终都潜在水下,他以惊人的新技术夺得了比赛的冠军,自此“潜水蛙泳”技术诞生了。

1956年由于在蛙泳比赛中下潜时间过长会对运动员的健康造成危害,这一风险问题使FINA再次对规则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明文规定禁止“潜水蛙泳”。

中国泳联于1974年,对蛙泳规则进行了更新,该次修订对蛙泳划水技术的发展方向影响较大。将以往的手臂动作必须在“水面下”调整为“水面或水下”,划手技术动作以往规定的“对称”变更为在“同一水平面”进行即可。该规则形成了如今高肘抱水的技术动作。同时增加了对蛙泳腿部技术动作的规定,提出了脚踝外翻脚尖向外的蛙泳腿部技术要求。

1987年FINA对蛙泳规则进行了细节的修订,其中调整最为明显的是将1982年中“头部禁止没入水中”修订为“每个蛙泳的完整动作周期中,运动员应将头部的某部分露出水面”。规则的修改给蛙泳蹬腿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逐渐形成了以利用腰部力量做低头、前伸、提臀动作的“冲潜式”蛙泳技术。同时此次的修改还强调了,除了每次出发转身后的第一次划手外,划手动作周期中手不能超过臀部,并且首次规定不允许在游进过程中出现近似海豚的技术动作。

1992年,蛙泳移臂增加了“水上”两字,促进了“冲潜式”技术的发展。同时在腿部技术上规定不允许腿部技术出现“剪夹”“震颤式”“海豚式”动作,该规则使蛙泳腿部技术走向了规范化路线。

2003年的游泳世锦赛上,莱·琼斯在女子100m蛙泳中打破世界纪录,而后多次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冠军,琼斯的蛙泳技术偏向于“平式”技术,身体位置接近水平面,上下波动较小,可有效节省体力,被世界各国广泛学习。

2003年后,蛙泳竞赛规则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精化,在蛙泳游进过程中手肘不得露出水面,除了每次触壁前和转身时以外。日本泳将北岛康介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连续获得100m、200m蛙泳冠军,震惊“泳坛”,他的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学习。亚当·皮蒂是当前100m蛙泳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唯一一位进入58秒的选手。与北岛一样是运用了窄收腿技术,在收腿的时候减小形状阻力的影响,利用脚踝迅速外翻加大对水面积,加大推进力,从而使运动成绩得到了提高。

通过蛙泳竞赛规则的演变与蛙泳技术的发展,结合文献资料发现,在规则的推动下,高水平蛙泳运动员的技术多采用小波浪式技术以及窄蹬腿技术动作。

3.3 蛙泳规则的沿革与蛙泳转身技术的发展

转身技术通常是指运动员到达转身前5m和后10m之间,共15m的技术。

1982年蛙泳竞赛规则中,明确指出蛙泳转身时需要运动员双手同时接触池壁。此次修改促进了从“磨盘式”转身技术向“摆动式”转身技术转变。

《游泳竞赛规则2014-2018》中将蛙泳竞赛规则中的转身部分的规定进行了补充,即在触壁后运动员可以用任何的方式蹬离池壁,但身体姿势必须呈俯卧状态。

摆动式转身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双手推池壁的反作用力,迅速摆手侧身并快速蹬离池壁。侧身时身体所受的阻力可达到最小化,使蛙泳转身时的速度得以提高。

3.4 蛙泳规则沿革与蛙泳冲刺到边技术的发展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计时取代了人工计时,世界竞技游泳的竞争已经进入到分秒之争的时代。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菲尔普斯以0.01s险胜查维奇为例,充分说明了冲刺到边技术的重要性。

1973年,首次對蝶泳、蛙泳的到边技术进行了规范,要求运动员的双手必须在“同一水平面”触碰池壁。

1978年,对“同一水平面”的定义进行了扩充,即双手在“水面上或水面下”的同一平面触壁。

1992年蛙泳竞赛规则中对冲刺到边技术的说明进行了拓展。指出,如果运动员在触壁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无法完整完成的配合动作,可使用半个蛙泳动作,即一个快速蛙泳划手动作无腿部动作。

2014年将触壁时的双手状态进行了规定。

蛙泳竞赛规则对冲刺到边技术的规定的不断细化,不断优化与当代竞技游泳发展方向相一致,推动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蛙泳竞赛规则对到边技术的补充和完善,即可以使用半个技术动作到边,这个规定为运动员在不足完成一个完整配合动作到边的情况下,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比赛中,相比其他三种泳姿来说,蛙泳技术动作的周期更长,身体位置变化更大。运动员常常会因为动作效果下降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预判的动作次数与实际产生偏差。该规定的出现,能有效弥补预判差异,减少完成动作周期所需的实际时间。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蛙泳长划臂技术经历了由允许做一次水下蛙泳手臂动作和腿部动作——禁止海豚腿动作——允许在划水过程中进行一次向下的海豚腿动作——允许在第一次蛙泳腿之前的任何时候进行一次向下的海豚腿动作。

(2)蛙泳途中游技术的变化最多,主要体现在身体幅度的变化。

(3)蛙泳转身技术由磨盘式变为摆臂式。

(4)蛙泳冲刺到边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规则的不断精细化。

(5)在蛙泳竞赛规则的演变下,通过对蛙泳技术的约束与规范反而会促进蛙泳技术的发展,竞赛规则的演变对运动成绩大多为良性效应。

4.2 建议

(1)随着蛙泳规则沿革,蛙泳的途中游技术的发展更偏向于减少游进过程中的阻力,因此运动员应在提高竞技能力的同时减少阻力增加向前的推进力。

(2)随着蛙泳技术发展,窄收蛙泳腿逐渐成为技术应用的主流。

(3)教练员与运动员应认真研究游泳竞赛规则,充分理解规则、利用规则,在竞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对技术进行创新和发。

(4)教练员与运动员应多学习并借鉴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充分利用规则并取得优异成绩的良好范例,从而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游泳运动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蛙泳游泳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核心力量训练在少儿蛙泳训练中的应用
我看竞赛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创新思维竞赛(3)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你知道吗?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