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在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混合式教学中的研究

2023-01-23王剑宇

当代体育 2022年43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理念

当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针对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越来越重视课程思政的开展,以相关课程结合思政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上的创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本身考验的就是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能力,也考验着高校体育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创新。本论文便是基于这一点,以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要求下,合理选择混合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思政化和信息化的统一。在融合课程思政的理念下,不断的去探索体育混合教学创新,通过对相关教学政策以及教学文献的整理分析,从微观的教学资源整合、中观的课程设计到宏观的教育体系构建三方面去实现对于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规划和实践。

长期以来,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本身就强调教学融合,而课程思政作为当前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理念,更是受到高校的一致重视和认可,基于这一点,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便于更好的融合課程思政理念,构建高校体育网络教学阵地,这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对于高校而言,体育学科是育人教学开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价值体现,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是构建大思政下的育人格局的心需要,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目标。在实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入研究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方法,不断的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混合教学模式这本身对于推动高校实现体育教学改革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因此本文就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1 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

1.1 目标和必要性

在高校实现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创新本身就是有难度的,特别是体育课程,其本身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凸显体育学科的德育教学价值,因此开展课程思政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将体育学科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的价值体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去推动思政教育,提高学生个人素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这是公共体育课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有其必然性存在的。

1.2 思政资源及运用方式

在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很多体育项目其实都是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政价值的,是可以挖掘的思政教育资源,比如竞技体育、中华武术等。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需要充分考虑融入课程思政跟挖掘学科本身的思政元素两者应该如何结合创新。在不断的挖掘体育强国文化、体育历史文化的同时应该向学生传递体育锻炼精神,从而实现思政教学的角度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体育相关知识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划分,同时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政资源。

1.3 建设路径与对策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在体育教学中,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一定要理清方向,确认责任归属,搭建育人体系,落实教学过程中,清晰教学定位,要主动朝着德育教育的方向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要注重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要搭建具有协同性和激励性的教学团队,在设计上要把握体育教学内容跟思政元素的融合,要保证教学内容合理、贴合实际、系统全面且有明确的针对行,能够真正的发挥课程思政在学生思想政治以及精神认知上的引领作用。

2 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2.1 优势与功能

在开展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充分的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智能化学习、针对性学习以及交互式学习,加强师生沟通,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体育相关知识以及资讯,同时也能够更方便高校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去构建活跃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2.2 内容及运用现状

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混合式的教学可以从预习、网络学习、课堂学习、课后事件以及考核这几个阶段入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挖掘网络中相关的体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提前进行体育课程的预习,通过网络的管理平台实现对于学生线上体育知识自学的检查和反馈,之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专业的体育动作和技能的教学,然后室外教学检验,课后学生自主复习,并且可以将复习结果上传至网络平台,这样教师更好的进行检查以及新的作业布置。

2.3 建设路径与对策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从整体开始规划,混合式的教学课程设计需要充分把握教学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要为此专门搭建一个知识结构的平台,专门形成专业的教学模式,并且通过专业教学以及课程的合理化设计来实现对于思政元素以及价值观的教学导入。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在体育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运用在最困难的就在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融入,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开展,本身就需要从教学的多个方向入手,要针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应用等方面来区分教学的侧重点,并且由此设计出可行性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要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立足于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结合信息化的教学条件去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深入分析,了解实情才能够做到真正的运用。

3 融合课程思政理念的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现状

3.1 目的和属性

对于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信息化的教学创新融入其中,但是核心的要素还是在于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而这样的改革本身一定要围绕学生开展,课程思政的融入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上一定要坚持思想政治理念的融入,坚持互联网技术的融入,要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保证体育混合教学模式由体育课程结合思政教育、课堂学习结合课外实践、传统教学结合网络教学等,这样才能够保证全面的创新和混合教学模式的运用,这即是对于课程思政融入和挖掘的坚持,也是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上的创新。

3.2 价值与作用

在对体育思政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挖掘其本身建设层面的价值、育人层面的价值以及创新层面的价值。将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融入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为了凸显体育教学对于育人的全面性,展现的是其本身多维度和系统化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和锤炼大学生意志信念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是实现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3.3 建设路径与对策

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的是民办高校积极的搭建在体育学科教学上的内容设计、信息技术运用、思政融入,针对这三点的改革创新本身难度较大,需要的是民办高校搭建课程管理委员会,建立课程管理制度以及对应的财务核算制度,要建立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思政教学说对应的以及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程主题,把握学生学习情况,把握体育跟思政相关的时政热点等,通过搭建基于学生满意度、学生获得感、学生专业能力考核为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并且搭建基于学生,教师以及院校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保障融合课程思政理念的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融合教学的效果。

4 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混合教学中融合渗透的策略

对于当前我国的民办高校而言,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为什么要将课程思政跟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之后才会明白怎么做,基于这一点,在深入研究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和方法之后,深入研究融入以及渗透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当前民办高校体育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展难,效果差的现状,找寻融合渗透的策略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师不懈的追求。

4.1 重视体育精神的合理解读

挖掘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高质量融入和高效率渗透根本无从谈起。而要确保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注意体育精神的科学解读。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和语言,这种文化和语言甚至不需要翻译,就可以在国际上自由的传播和交流,彰显自己的内涵和精神。例如: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现今国际上体育精神的典型代名词。然而,体育精神作为体育运动所蕴含的重要元素,其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例如:奋勇拼搏、公平公正、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热爱祖国、遵守规则、不轻言放弃等等。

那么在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时,能否对课程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作出合情合理、科学得当的解读就成为了能否成功的要点所在。例如:在欣赏反败为胜的竞技体育录像时,可侧重解读永不放弃的精神;在组织体能训练时,可侧重解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组织团队比赛时,可侧重解读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的精神等等,这样借助实践带给学生的深刻体会,往往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教育目标,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反之,如果出现了体育精神解读不合理,牵强附会的问题,例如:针对枯燥乏味的体能训练,生拉硬拽的解读出团结协作的精神,则往往很难取得理想成效。

因此,高校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体育精神的科学解读。不但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注意深入钻研、全面分析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教学资料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同时在观看各种体育视频和体育賽事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解读体育精神的能力,尽可能为教学中思政元素的科学、合理挖掘提供保障。

4.2 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制度的建立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时,如果能够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制度,将会极大促进“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贯彻成效。这是因为,一套切实可行、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思政”改革制度,能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配套教材、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促进“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例如: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制度,将“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所包含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几点之外,增加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目标,在让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完善、更优化的同时,为“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提供目标导向和基本保障。因此,要确保“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还应注意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制度。

4.3重视混合教学模式的运用

对于高校而言,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认知不足,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单纯的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体育教学,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运用上不足,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上运用不足,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不足,这就导致的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往往难以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对于学生的教育忽视了品德素质提升,对于学生的教育忽视了科学创新的运用,对于学生的教育缺乏丰富教学模式的运用,这些都是导致当前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基于这一点,在高校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针对体育课程结合课程思政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模式的创新,混合教学的开展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体育学科学习的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才是当前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的关键,混合模式的运用带来的是教学上的创新,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真正体育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将“课程思政”理念科学融合渗透于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实现体育知识学习、体育技能学习与实现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是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渗透“课程思政”的实践,不但探索适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渗透“课程思政”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规划重点课题项目“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号GJB1422560)。

作者简介:王剑宇(1981-),男,汉族,辽宁省本溪市人,研究生学历,哈尔滨石油学院体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及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思政理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