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体育专业创新型教学模式探究

2023-01-23张烨璟

当代体育 2022年4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互联网+院校

张烨璟

本文对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等情况进行现状分析,希望通过加入思政元素教育,创新课程设置,鼓励多元化的市场培养机智,形成產、学、研一体化的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结合市场经济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举措,确保高职院校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简单的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特点,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印象下,带动社会的创新发展,为更好地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应该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培养模式,大胆进行优化升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模式变革,使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更加能够适应当下新的发展,结合岗位行业现状,培养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新一代高职院校体育人才。

1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1 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中,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体育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中,课程门类设置虽然比较多,但是重点不明显,特色不够鲜;缺乏整体课程设计思路以及和培养方案的紧密结合。有些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选修课较少,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陈旧,未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课重新调整。在传统的体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中,通常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譬如:专业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以个人专项考核成绩为参考,理论课的评价方式多为闭卷或者开卷理论考试。千篇一律的评价方式,无法为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准确的课程综合评定,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降低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有的学生明明具备更综合的能力,却因为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展现自身的优势特点。还有的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体育专项技术能力,忽略其他综合能力的评价,单一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手段限制了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创新性教学

1.2 缺乏智能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逐渐渗入到不同领域,加上近几年疫情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形式无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体育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限制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也为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部分课程会无法满足线上教学的要求,使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专业课程学习,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及提升。另外,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较为活泼,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压力,传统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把教材作为主要知识来源,课堂效果一般,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1.3 体育人才竞争面临多元化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主要是培养大量的教练员、教师、专业队管理等专业运动人才。根据以上培养目标,我们把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课程的训练及竞技水平的提升上面,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两年中,技术课的学习内容是根据自身所选的专项:足球、网球、篮球、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散打等主流课程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在其他的专业课设置上也只有传统的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解剖学等常规体育专业课程。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制和减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运动队、教练员等,而因为体育运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保障后,更加重视身体健康,体育锻炼成为现代人得主流生活方式。因此在市场中,缺乏各类型的体育从业人员,这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岗位机会,拥有更多机会,而在新兴的体育市场竞争环境中,学生需要除了体育技能水平之外的更多综合知识技能。如果用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体育专业教育,必将无法适应现代的就业环境。

1.4 缺乏创新思维软硬件队伍

在高职体育院校的创新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境,如:场地设施问题,高职院校自身场地设施资源有限,运动场地面积不够,仅有的田径场、篮球、网球、等场地还是露天,遇到阴雨天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而每个院校的经费投入和领导重视程度也不同,一些特色体育项目的建设,如攀岩、高尔夫、游泳等受场地影响无法进行,再加上信息化手段、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一线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体育教学的思路较为传统,与社会没有接触,按照理想主义,照本宣科地进行课程教学,缺乏创新创业去进行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建设。

1.5 行业产业思维意识不足

高职院校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十四五规划中,稳步实施体育产业跨越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培养顺应市场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专业体育人才。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还停留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基础上,对体育行业的充分认识和理解不足,缺乏与文化、旅游、健康、经济、环保、安全等多方面跨界合作意识,能真正具备市场需求现状的创新型体育人才不足。亦缺乏对行业的调研和走访。

2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2.1 体育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课程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得作用。体育专业课的教学更应该与思政教育的元素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特色。在体育思政的融入过程中,内容上可以围绕当前的热点体育赛事,比如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大型热门赛事中的体育明星,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案例。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注意情感以及榜样的力量。在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热情、团结、协作的精神。推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全面化,满足时代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在思政元素的融入形式上,体育运动的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政教育典范。在体育专业教育课程中,包括了对体育竞赛、成绩的追求,也有对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追求。每一个体育人的身上都有着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为体育人才模式培养的全面改革大家坚实的基础。

2.2 不同学科协同培养的创新模式

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与实施。体育行業除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教育以外,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营销、体育传媒、数字体育技术、先进的体育装备制造业等行业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行业,也为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遇与选择。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优势、特点及兴趣,分层次的进行教学。注重体育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的同时,增加体育市场营销、体育场地经营管理、体育赛事组织运作、互联网思维等综合性的课程教学,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的销售能力以及运营与管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积极推不同专业之间合作教学,打破传统的专业各自培养的方式,实现不同学科与专业的联合培养。紧密联系社会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的职业化、市场化与社会化特征,以体育为核心,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全面拓宽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2.3 借助智能信息化手段,变换教学形式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们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抓住时机,在体育专业课程中增加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发展。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充分结合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以及教学场地等自身情况,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可视化交流,将体育课程教学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利用线上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的讲解、示范基础上,逐步整合知识、资源、信息、数据等,并以文字、语言、图片等形式融入课程。有利于对技术动作的深入理解,通过反复观看视频,便于学生学习及复习。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智能化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数字化网络课程的开发,将教师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一味的灌输体育知识和技能,而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自主的完成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投入时间、浏览的教学内容、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数据管理,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

2.4 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一体化

2.4.1 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体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高职院校是一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更需要与市场化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对体育国家政策、行业产业的方向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创新创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体育专业人才。积极进行科研创新,鼓励进行创新思维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创新体育发明专利,并将发明运用到体育专业技术提高的课程实践中去。高职院校也应鼓励体育教师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主动提升自身创新的能力。

2.4.2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合作模式进行体育课程创新,积极开设创新课程,避免传统体育项目的竞争压力大,就业难的困扰。做好市场调研,创新课程设置与改革,紧跟市场需求,进行体育专项教学的调整,大力发展冰雪、高尔夫、击剑等小众创新项目培养。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之间合作,避开场地少、师资缺等劣势,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定制化的培养模式,将企业的场地,作为专项教学的场地,企业的师资、教练员也可以走进校园对学生、教师进行再培养。校企合作进行体育赛事运作,体育活动组织策划,将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将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体育企业用人需求紧密结合。在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将师生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专业教材的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编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开发,弥补传统教学创新过程中场地、师资不足问题,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办学水平。

2.4.3 丰富教学形式手段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在创新型改革中,还应该进行体育俱乐部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建设,将不同层次或者项目的学生分到一个体育俱乐部,有针对性的配备学业导师进行俱乐部的管理,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课程管理,评价管理以及后期的实习就业工作等各项工作提供专业化的指引。在体育俱乐部“运营“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带动本专业的学生团队进行创新创业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理解,对行业前景、就业趋势有着更加清新的认识,明确学期目标。

2.5 创新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发展和选择有着重要意义,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评价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在专业技能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在传统的单一技能性考核的基础上,将思想品德修养、运动技能掌握、运动习惯、运动精神等综合纳入考核指标,在考核过程中增加多元化的考核手段,用自主进行的体育竞赛、知识竞赛、教学设计、教学能力等丰富的手段,进行学生综合性能力的考核,也可以将体育项目等级证书,作为体育专业学生通过体育技能学习取得的一级、二级裁判员证书、教练员证书,运动竞赛的获奖证书等纳入考核标准,鼓励学生努力提高自身运动技能水平。在评价形式上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考核形式,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师生互评、第三方评定等多种手段制定评价方式。将学生教学设计和技能展示作为鼓励体育专业评价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取长补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对职业发展的规划。

2.6 加强体育产业开发与合作

深挖体育产业合作意识,结合不同行业进行跨界交流与合作,围绕更全面的产业体系和规模进行课程改革。将智能制造、智慧体育、互联网+等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中进行开展,并与行业一线进行实践运用。让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积极参与行业峰会、标准制定等社会交流活动。扩大高职院校的视野,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充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深入社会,努力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与培养。

3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应该紧密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教育背景结合,针对体育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迎合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创新思维进行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善于跨界思维,将传统体育教育转变成“体育+”的理念,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育思政元素,运用多元化的信息化数字资源,鼓励课程创新,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机制,努力为培养创新型的综合性体育人才做出贡献。

本文系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研究课题《“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创新思路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B023。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互联网+院校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