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2023-01-21

光明中医 2022年23期
关键词:罐法蜡疗特发性

孟 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属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之为“面瘫”“口僻”“口眼歪斜”。该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阴,筋急则口目为僻”[1]。西医认为该病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需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相鉴别。而中医认为该病的病机为正气不足或卫外不固,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筋肉失于约束。在临床治疗方面,西医无特效疗法,通常为对症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甲钴胺片等,对于病毒感染明确者予抗病毒治疗,但临床实践证明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治疗尤其是中医外治法对该病的治疗存在明显优势。临床上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最多见的是针灸治疗,发展出不同刺法及针刺形式,较之针灸治疗中带来的疼痛及心理不适,中医外治法之推拿、拔罐、蜡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中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尤其是在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中更利于开展。本文检索关于推拿、拔罐、蜡疗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有所帮助。

1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人类最古老的外治法之一,是通过指力深透至皮肤、肌肉、穴位、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达到舒筋活血、缓解肌肉痉挛、防止肌肉萎缩、缓解疼痛、促进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2]。裴旭海等[3]运用“推抹捏擦扳五步推拿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与常规针刺法对照,观察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以下简称H-B分级)评价及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推拿疗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面神经自茎乳孔出颅,毗邻寰椎横突,而寰椎错位可刺激面神经引起相应症状,作者发现多数面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上颈段锥体紊乱,故认为通过扳上段颈椎可缓解局部神经刺激。李鹏等[4]总结赵润琛主任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认为面神经麻痹病机为本虚标实,病位在面部肌腠,其特点为患侧虚,健侧实,故在推拿手法上采用温、通、补三法,虚实兼顾。在颜面局部用揉法、擦法以温经散寒,用弹、拨、点、按法以通络散瘀,再用擦、揉、摩法配合远端取穴以补虚活血,而手法刺激量宜补不宜泻。对于推拿中穴位的选取,赵老认为“重治阳明”,以手足阳明经为主,经穴、经筋并取,并根据“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在痛点周围寻找“穴筋”,以捏、揉、弹、拨法增强肌力、缓解肌肉痉挛。梁婵等[5]认为痰湿为面瘫的病因之一,内痰随风而上阻滞面部经络导致面瘫,而痰湿黏腻,病势较深,故临床上痰湿阻络型面瘫按照常规针刺疗法祛风通络效果并不显著。作者认为痰湿生成与胃肠有关,故通过腹部推拿可调节脾胃运化、升降功能,以达到荡涤痰湿的目的。同时按摩腹部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应答,减轻过度的炎症反应,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基于这样的理论,其在临床试验中将60例诊断为痰湿阻络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在常规面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腹部推拿治疗,并根据推拿频率的快慢,将推拿手法分为泻法、平补平泻、补法,观察不同的手法作用于相同的穴位上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用一指禅推法先高频率(201~250次/min)推大肠经的募穴天枢,再中等频率(101~150次/min)推胃经的募穴中脘穴、元气之海的气海穴,即先泻法推天枢、再补法推中脘、气海的治疗方案对面瘫的疗效最好,可达到先促进大肠经经气流动、通腑排湿浊,再补气健脾、扶助正气的效果[5]。

临床中单纯用推拿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报道较少,大多是与其他疗法相配合,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吕凤立[6]在西医常规治疗(泼尼松片口服、维生素B1片口服、维生素B12注射剂肌注)的基础上,治疗组中加入经筋推拿疗法。在近端(攒竹、印堂、太阳、丝竹空等)与远端(阳陵泉、风市、翳风、足三里等及小腿部位胆经经筋循行线上的筋节点)取穴运用一指禅推法,评估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以下简称Sunnybrook评分)及疗效,结果显示西医治疗配合推拿疗法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作者认为在常规近端取穴推、按揉头面部经筋循行穴位的同时,推拿患者小腿外侧、颈部上的筋节点可达到起效快、效果好的作用。杨磊[7]将推拿和中药治疗相结合,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西药组采用甲钴胺分散片、维生素B12片、维生素B1片口服、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面部推拿和口服牵正散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的H-B分级评分、躯体功能评分(以下简称FDIP)、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以下简称FDIS)以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2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又称吸筒疗法,古代称之为“角法”,最早记载于马王堆汉墓的《五十二病方》中。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络拔罐法等。拔罐有负压、温热、调节的特点,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拔毒泻热、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等作用[8]。现代医学认为拔罐使血管扩张、白细胞和网状细胞吞噬功能升高,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又可调节神经系统和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9]。在临床中,拔罐疗法常与其他中医疗法联合应用,在检索文献中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最多的拔罐疗法是闪罐和刺络拔罐,而因颜面部皮肤面积较小,留罐法研究相对较少。

2.1 闪罐法闪罐法适用于虚寒症、肌肉萎缩、风湿痹证、中风后遗症、肌肤麻木或需要重点刺激的穴位等[9,10]。张凤平[11]将6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闪罐+艾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物理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2组均治疗6周。结果发现在面神经功能(SFCG评分)、面神经麻痹程度(FaCE评分)、面瘫指数(FDIP、FDIS评分)、临床疗效评价的比较中,治疗组治疗2周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作者认为中医特色治疗(针灸联合闪罐、艾灸)在缩短病程上有优势,但后期与物理治疗疗效相当。李广良[12]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抗炎、营养神经),试验组加用头面部针刺和头面部闪罐治疗,而对照组只加用头面针刺治疗。结果发现试验组的Sunnybrook评分和临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针刺与闪罐联合使用可使玄府开放,逼邪内出,激发经络循行,鼓动气血、阴阳、正气,使瘀滞得化、体虚得养、温煦腠里、濡养筋肉、扶正祛邪。

2.2 刺络拔罐刺络拔罐,既能疏通经络、泄热消瘀,又能祛瘀生新、祛邪通络,适用于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等[9, 10]。张婷[13]将1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予常规针刺,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选取翳风、大椎、膈俞、肺俞穴点刺拔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H-B分级评分、FDIS评分、FDIP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叶翛然等[14]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常规针刺,治疗组针刺联合梅花针叩刺翳风、完骨、牵正后拔罐,结果显示4个疗程后针刺疗法配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面瘫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作者认为针刺后配合拔罐放血疗法可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组织和神经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恢复正常功能。曾蕾等[15]将68例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在针刺疗法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疗法,拔罐穴位的选取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决定,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Stennert面神经功能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运用双通道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阳白、地仓、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发现观察组的三处穴位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经络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的信息、能量传递,通过针刺联合刺络拔罐可改善微循环的血流量,从而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组织的水肿、缺氧、缺血状态,对难治性面瘫较单纯针刺疗法有更好疗效。

2.3 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拉罐法,是集拔罐、刮痧、艾灸、推拿的疗效为一体的疗法。具体可分为单罐法、多罐法、旋罐法、罐体温熨法、振罐法等走罐方式。刘晓静等[16]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泼尼松片、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组加用针刺+面部走罐治疗,对照组仅加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在面神经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走罐法可通经络、行气血,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刺激面神经,改善面部循环,促进代谢。

3 蜡疗

蜡疗法历史悠久,早在《本草纲目》就有记载。蜡疗是将医用石蜡加热溶解作为温热的介质热敷于局部,达到疏经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其温热作用可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代谢、解除痉挛、促进炎症和水肿的吸收,是一种集穴位刺激和温热疗法为一体的物理疗法。石蜡具有热容量大、导热性低、散热慢、蓄热性大的特点,故具有可使局部组织相对持久维持在较高温度的热效应作用,其融化后在1 h内可保持40~50 ℃,热力可透皮下0.2~1.0 cm,这一物理特性是其他疗法所不具备的[17]。同时蜡块在冷却过程中,对局部产生机械压迫作用,既可促进渗出的吸收,又可防止进一步渗出,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石蜡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可与体表病灶密切贴合,对于颜面部面积较小的病位治疗更具优势。蜡疗还可与中药混合制成中药蜡疗,或与中药外敷相结合,使其在热力作用下,兼具药力作用。临床上常将蜡疗与针灸等其他中医治疗相配合应用[18, 19]。

芦玥等[20]将8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蜡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王栩等[21]认为蜡疗的无痛苦、接受度高的特点,尤适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其将94例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等),并予常规西医康复指导,如鼓腮、示齿、举眉等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面部蜡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Sunnybrook评分、面神经分级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治愈时间明显缩短。韩艳梅等[22]将50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13岁的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蜡疗治疗,采用H-B分级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于婧洁等[19]将针刺、耳穴和蜡疗治疗相结合用于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耳穴揿针和蜡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相较成年人,儿科治疗中依从性差、操作难度大,而蜡疗本身无创伤,无痛苦,简单易行,文献检索中关于蜡疗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文献较多,且研究结果显示加用蜡疗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故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目前西医治疗无特效方法,且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可能带来相关不良作用。而中医治疗有其明显优势,尤其是针灸疗法已被普遍认为有确切疗效,但因针刺治疗有一定的不适感,给部分患者带来心理恐惧,因此应推广推拿、拔罐以及蜡疗等无过多创伤及疼痛感的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通过联合应用可达到更好疗效,还可减少针刺取穴数目,以增加患者依从性。但在文献检索中发现虽有大量文献提示中医外治法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效,却存在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证据等级不高等问题,故今后应努力提高临床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临床治疗依据。

猜你喜欢

罐法蜡疗特发性
冲击波联合中药蜡疗治疗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中药蜡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阶段的应用价值研究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中药蜡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护理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治疗探赜
火针刺络放血结合罐法治疗痹症的临床体会
蜡疗+疤痕霜防止烧伤增生性疤痕的临床研究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迪氏罐法疗法简介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