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2023-01-20蔡小红

高教学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医德医疗队医学生

蔡小红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1931 年,中央苏区创办红军军医学校,毛泽东为学校确立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许多支医疗队不仅以实践行动践行了医师的职业精神,更是体现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红医精神。他们面临疫情危险,逆行而上、不怕牺牲的精神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是医护工作者“人民至上、公而忘私”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体现了“生命至上、待患者如亲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专业技术的“精益求精、永不言弃”[1]。中华民族经历了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阻击战,凝集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的伟大抗疫精神。它是中国人民精神力量的体现,是我国抗疫斗争胜利的精神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之重任,学习和宣传抗疫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奉献与担当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3]。抗疫精神与爱国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4],医师职业精神中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与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精神更是高度契合。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呵护生命”[5],它与抗疫精神的内涵相通。因此,抗疫故事和抗疫精神是对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医德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读本和载体。当代的医学生肩负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之重任。学习和宣传医疗队员的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奉献与担当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3]。本校通过医疗队事迹宣讲及在各类课程中将抗疫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医德和医学人文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职业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当前医学院校的课程多偏重于专业知识的教育而相对忽略医学人文教育,在专业课中融入医师职业精神教育不足;即使有职业精神的理论知识传授,但缺乏真实案例的融入,职业精神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契合度不高,医德医风与人文关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落后于专业技能教育,教育效果不理想[6]。医疗行业存在某些功利主义风气,部分医生持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以权谋私,收红包、谋回扣,违背医师职业精神的行为时有发生[7]。目前的医学生入学前均未接受过专业的医德医风教育,部分学生其自身或家长出于实用主义目的选择医学类专业,而非出于对医疗事业真正的热爱与追求。医学院校多未形成系统性的、具有顶层设计的医德医风教育体系,因此,在价值观、理想信念、医德与医学人文教育中还有存在很多短板。医德与医学人文教育不能仅靠新生入学教育、思政课程或几门人文课程,还需要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各种外展式教学活动及沉浸式情感体念活动中[8],通过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显性与隐性教育,使学生受到感悟和教育,从而逐步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素养。

二、抗疫精神的本质内涵与思政教育意义

抗疫精神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抗疫精神的本质是在全国人民集中抗疫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思想结晶[9],“上下一心”的团结精神、“一夜成军”的战斗精神、“舍生忘死”的爱国奉献精神、“命运与共”的担当精神、“精准防控”的科学精神都是其内涵表征和本质特征。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坚定其“四个自信”。抗疫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国家行动的抗疫阻击战,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帮助其坚定“四个自信”的最有说服力的素材。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0]。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本校利用援鄂医疗队抗疫事迹这一鲜活的素材,在各类课程中开展抗疫精神教育,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开成协同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医德教育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抗疫精神融入医德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

(一)以演讲、校园文化建设等外延式活动让医学生沉浸式体念抗疫精神

开展“医德医风与人文关怀系列教育活动之抗疫事迹宣讲”,特邀苏州援鄂医疗队队长向医学生讲述援助武汉人民抗疫的故事,在“我的战场、我的信仰”的主题演讲中,讲述了医疗队在武汉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危险,冲锋在艰苦抗疫的第一线,与死神拼搏,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连续奋战了七十多天的感人事迹,创下“驰援时间最长、接管病区最多、撤离时间最晚、救治任务最重、患者零死亡”的硬核抗疫成果。医学生被医疗队员的真实故事所打动,体会到医疗队员如何与武汉人民携手同行、共克时艰、生死相依,用血肉之躯筑起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在听到医疗队员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呼吸都很困难,还要连续工作八到十小时,不吃不喝时,医学生们感同身受,潸然泪下,感悟到什么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此外,学校还将许多优秀校友参与抗疫的感人事迹在宣传橱窗展示,在校园网上和《现代快报》等媒体上进行推送、报道,营造赞颂抗疫英雄的良好氛围,激励医学生们向英雄人物学习。

(二)将抗疫故事和精神融入医学专业课程

高职类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有“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修养与人文关怀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的“三有型”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他们既有医德及人文素养的“软实力”,又有医疗技术的“硬实力”,即所谓“仁心、仁术”[11]。因此,专业课程教师们深入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最佳融入点[12]。

医疗队的事迹既有强烈的专业技术色彩,又闪耀着伟大精神和崇高医德的光辉,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政教育意义,是十分珍贵的思想政治教学素材。因此,本校的临床课教师们利用课堂主阵地,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了抗疫故事和抗疫精神的课程思政教育。例如,在讲授肺部检查时,介绍医疗队员如何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使同学们懂得了要学好医学知识、苦练过硬本领,当祖国召唤时,要学习医疗队员,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冲锋陷阵。在心力衰竭章节介绍“人工膜肺”这一先进治疗技术时,老师向医学生们介绍了医疗队员应用“人工膜肺”成功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视频与图片,既加深了同学们对“人工膜肺”仪器的了解,又让学生了解到医疗队员如何舍生忘死、用先进的技术对病人进行治疗,践行“生命至上,大爱无疆、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通过润物细无声式地熏陶,使医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感悟什么是伟大的抗疫精神和医师的职业精神。

(三)将抗疫故事和精神融入医学人文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程

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医德原则”时,向医学生们分享了医疗队抗疫的故事,以案例讨论,诠释了医疗队员们践行“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使医学生们经受了活生生的医德教育与抗疫精神的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思政老师在讲述实现中国梦的三个途径时,介绍了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医疗队员无惧枪林弹雨甚至牺牲生命的危险,抢救红军和人民群众生命,表现出了革命情怀和医者仁心,为广大医护人员树立了红医精神的“革命样板”。在当代,全国医疗队继承红色基因,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一声令下,一夜成军”奔赴武汉,舍生忘死与病魔战斗,与人民解放军、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团结一心、集中抗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使医学生理解了“守护生命、人民至上”“举国一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和“舍生忘死、奋勇向前”的中国精神和责任担当,深刻领悟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红医精神,在心中种下了红色基因的种子。

四、抗疫精神对医学生思想教育、医德和人文教育的实践效果

以自制的问卷发放给本校2020 级高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及预防医学专业5+0 本科生,问卷共16 个问题,答案设有“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5 个层级。按时提交问卷642 人,对16 个问题的答案均为“非常同意”(指好评或认同)率占41.28%,“非常同意+同意”率占99.92%,“一般”率仅0.08%,“不同意”率为0%。调查结果显示,99.92%的学生认为医疗队事迹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精神和医学人文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其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帮助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了医师职业精神

被调查的医学生普遍认为,医疗队员响应党中央号召“一声令下、一夜成军”,共产党员抢着报名上前线的事迹使医学生体会到共产党员的先锋队作用,增强了对党员先进性的了解;医疗队员们以血肉之躯逆行武汉的事迹使自己学到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精神、担当精神、社会责任和护佑生命的神圣职责;体会到医疗队员们身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师职业精神和“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红医精神。

(二)增强了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被调查的医学生普遍认为,医疗队的故事让他们懂得了面对一种未知的疾病,要有实事求是、不怕困难和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懂得了在抗击传染病时要有科学抗疫、防疫的精神;医生应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要有抢救危重病人的本领,要有精湛的技术。控制特大传染病需要全国人民、各行各业人员的密切配合,提高了对团结协作精神、民族精神的认知,全国医疗队逆行武汉,短时间打赢抗疫攻坚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四个自信”。

(三)增强了对医学专业的认同感

被调查的医学生普遍认为,医疗队事迹增强了自己对新冠肺炎的了解,增强了防疫意识及对新冠肺炎诊断、治疗措施特别是如呼吸机、人工膜肺技术、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穿戴防护设备和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等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提高了专业学习兴趣。懂得了控制新冠肺炎需要多学科医护人员的精诚合作,如需要影像医生的CT 诊断、检验科医生的核酸检测、临床医生的快速反应和精准救治、中医药的协同作用、预防医生及时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院内感染的控制、康复师的康复指导、护士的精心护理、药剂师精心配制药物、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包括医院改建和方舱医院建设等,每个专业岗位都是必不可少的,加深了专业认同感和对团队协作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医学生们认为,医疗队的事迹使自己很受感动,效果很好,促进了自己医德医风的养成。

五、宣传抗疫精神,培育更多具有红色基因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医生是医德与医术的统一体,必须“德才兼备”“德高医精”[13]。抗疫医疗队员们身上展现的政治坚定的革命精神和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精神是在突发新冠肺炎这场世界危机面前,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民族精神、崇高医德和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内容、新素材和新载体[1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在中国抗疫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医护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红医精神的新时代特征,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并发扬光大。

抗疫精神需要传播者,更需要弘扬者、践行者,通过多种途径聆听、学习、感悟“逆行者”的战疫故事和抗疫精神,及一系列医德医风和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确实提升了本院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和医学人文素养,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师职业精神[11],将职业精神植于心、表于形,为医学生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更多具有“仁心仁术”的“有温度的”好医生。

抗疫故事题材,加深了医学生对“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师职业精神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抗疫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为培养具有“仁心仁术”、有担当精神的好医生奠定了的思想基础。医学院校要用好医疗队抗疫故事和先进事迹,挖掘这一具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政教育、医学人文教育优秀素材,与医学专业课、人文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以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如阅读抗疫精神作品、观看视频、图片,写作短文或诗歌,进行演讲、歌舞表演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医德与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显性与隐性结合的教育活动,将抗疫精神、新时代红医精神的种子,种植在医学生的心坎里,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复兴、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刻苦学习,成为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具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新时代医学事业接班人,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良好医德、人文关怀能力、技术过硬的“仁心仁术”的好医生。

猜你喜欢

医德医疗队医学生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援非医疗队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