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

2023-01-20赵新宇裴青宝朱绿丹

高教学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农林技能型卓越

赵新宇,裴青宝,朱绿丹

(南昌工程学院,南昌 330099)

中国是一个农林业大国,农林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林业生产,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1],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但是,由于农林业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收入水平也不是太高,不能吸引青年大学生从事农林业工作,甚至一些农林专业的大学生对农林工作没有兴趣,导致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林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问题[3]。为了提升我国农林专业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培养有志于农林工作的新时代人才,2013 年国家教育部、农业部、林业总局联合组织实施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4],开展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试点工作。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 所,改革试点项目140 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 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 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 项[5]。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服务农村水利工作的专业人才[6-7],从我国目前的农业水利工程教育培养现状来看,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培养农业水利工程本科生的高等院校较少,而且多数学校每年招生只有1个班,培养的学生数量与国家的使用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大量的农业水利工程本科生缺乏工程项目的实践背景,因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而不能很快进入实际工作状态,学生到了工作单位适应期较长,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实用技能型人才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工作“无缝对接”。

南昌工程学院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建于2010年,2014 年获批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类型为实用技能型,2018 年被确定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根据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南昌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特点,专业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和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调研与论证,修订了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了“专业学习—顶岗实习—专业学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计划;实行了专业导师制度;改革了课程考核办法,建立了有利于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的学业考核体系。通过改革创新与持续改进,比较好地完成了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

(一)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面向农业水利生产一线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农业工程、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工程师执业能力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个人和团体工作能力、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独立承担一定难度工程项目的工作能力,能够解决较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毕业后能在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振兴等领域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计划

实行“专业学习—顶岗实习—专业学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第一至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在校学习;第五学期下半学期与第六学期上半学期及中间的寒假,进行教学日历为期10 周约四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能完整地参与一个冬修水利的过程;之后第六学期下半学期返校继续学习。顶岗实习阶段主要依靠外聘教师和行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学生深入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过程,完成在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

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协同、项目嵌入”,面向行业、面向项目,培养掌握农业水利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实用技能型人才。通过与管理、设计、施工和科研等行业单位联合培养,学生参与实际工作,行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学校教师与学生、行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生产实际工作,使学生尽快缩短工作后的适应时间。并建立双方人才培养部门联系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沟通、交流信息,修订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或实践项目。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充分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调研和行业单位走访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水利工程行业规范及《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考试大纲》,修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向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更加强调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定位修订为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农业水利工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重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减少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比例,保证专业课比例。南昌工程学院的农业水利工程的专业教育总学分为170 个学分,原来的培养计划通识选修课和通识必修课的比例为38.5%,专业基础课的比例为22.4%,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22.4%;“卓越农业”培养计划的通识选修课和通识必修课的比例为30.5%,专业基础课的比例为15.0%,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23.0%。“卓越农林”培养计划的通识选修课和通识必修课的比例下降了8%,专业基础课的比例下降了7.4%,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基本不变。

二是大量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南昌工程学院的农业水利工程原来的培养计划专业实践课程为28.5 个学分,占总培养学分的16.8%;“卓越农业”培养计划的专业实践课程为53.5 个学分,占总培养学分的31.5%。“卓越农林”培养计划的专业实践课程增加了25 个学分,在总教育学分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了14.7%。专业实践课中生产实习原为2 周,调整为顶岗实习后,实习时间增加为23 周,增加幅度很大;另外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增加了0.5 周的时间,水工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的课时量也有一定的增加。

三是增加专业课选修课。为了适应农村水利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切合农村水利工作的新内容,新增加了一些专业选修课,如农业水利大数据分析、土地规划利用、果树灌溉学、智慧灌区、BIM 技术和乡镇供水工程等,丰富和优化了专业选修课的内容,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选课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教学方法改革

实行“专业导师制”,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进行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每名专业教师指导3~5 名学生。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服务项目,使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同时积极鼓励“项目驱动式”“参与式”等学习方式改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推进毕业设计形式改革,毕业设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学形式,“请进来”即聘请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有丰富工程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以工程实践项目作为设计课题;“走出去”即让学生到相关设计、施工单位去协助工作,以生产任务为毕业设计课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强化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农业水利工程实际,突显实用技能型的特色,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8]。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实践教学:一是在制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邀请包括管理、设计、施工和科研方面的行业专家深度介入,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之中;二是教学过程中,聘请行业专家作为校外老师参与专业教学,将行业最新的技术,行业发展的形势及时教授给学生;三是充分利用顶岗实习,让学生直接进入行业部门工作,在工作的第一线实践学习,得到工程(工作)一线的能力训练,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四是鼓励学生参加任课教师的科研、生产项目,在学校期间获得工程(科研)实践训练;五是利用好实习和课程设计,做实专业集中实践课程,如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要到水利工程实训基地进行,各个课程设计要采用实际生产项目进行。

2.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包括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等两方面内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是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是各类实习。校外实践教学依托校外实习基地,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在农业水利工程相关的管理、施工、设计和科研单位建立实训基地。近年来专业已建立此类的省内、外实习基地7 个,有效利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以及行业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实践管理人员,为培养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服务。

(五)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措施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主要采取引进、培养和聘任的方式,努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

引进:为了保证教学团队的水平和活力,采用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引进不同学校、不同方向的年轻博士,为专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柔性引进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加强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迅速提升专业和学科的水平。

培养:一是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扩展视野,加强交流;二是建立“助教制”制度,新进老师需要为老教师做一年助教,熟悉课程教学后,才能正式上课;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学习制度,通过定期的教研室会议,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四是安排教师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如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利设计院)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聘任:从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和研究单位聘请工程经验丰富、有较高理论水平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聘请了包括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水科院、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江西省水利水电有限公司和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等单位的5 位专家作为南昌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兼职教师。

另外,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岗,融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要求青年教师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增强工作责任感,练就过硬的基本功。

(六)课程考核改革

在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的考核中,改革传统的以闭卷、侧重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方式,更加侧重考察学生实际能力,应用面试答辩、实际操作、课程设计和研究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

(七)教学管理改革

成立以本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及各年级学生代表为主要成员的教学工作评价机构,开展本专业课程教学评估。每学期普遍开展一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学生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听课制度和评课制度,以形成良好的教风。

三、人才培养成果分析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工程实践,提高了所学的专业技能,毕业设计水平显著提高,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融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2014 年入学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有3 个教学班,其中实行教学改革方案的卓越农林班比其他2个班,在毕业设计的质量上显著提高,优良率提升近30%,其他级的卓越农林班也有类似的结果。另外,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卓越农林班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进入工作状态快,专业素质比较高。

通过专业导师制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近年来,卓越农林计划班学生参与各类各级竞赛的比例90%以上,获奖38%以上,在校生发表论文32 篇,其中SCI/EI 论文5 篇。学生获得校内科技创新类奖励40 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13 项,其中特等奖1 项,一等奖5 项。

(二)学生思想进步,服务“三农”意识提高

近年来,农业水利工程卓越农林班先后被江西省团省委、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文明办、江西省学联评为“江西省优秀班集体”“江西省高校活力团支部”“江西省大学生暑期文明实践活动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多次被南昌工程学院评为“优秀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对农业水利工作认识,培养了学生对农业水利工作的热情,消除了学生到农村一线水利工作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认识到服务“三农”,扎根基层同样大有可为。据统计,卓越农林班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达到80%以上,有些同学毕业两三年就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助力了农村水利工作的发展。

(三)毕业生社会反响良好

自2014 级后,已有5 届毕业生,3 级在校生实施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受益学生322 人。2018 年,首届卓越农林班毕业生章禹被中国水利教育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水利毕业生”。由于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工程实际,用人单位对于有顶岗实习经历的卓越农林班毕业生更为欢迎。首届卓越农林班学生2018 年毕业之后,专业在2020 年、2021 年进行了两次毕业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6%以上,而且对毕业的实践动手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结束语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服务“三农”、扎根基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目前的高校本科教学,工科专业理科化趋势较为严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较多,但实践能力偏弱,不能满足基层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构建实用技能型的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措施、课程考核措施和教学管理措施等,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实用技能型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经过八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服务“三农”意识,而且学生学业成绩良好,思想进步,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农林技能型卓越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