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升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
2023-01-17张殿祥
周 琴 张殿祥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1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1.1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定义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体运用已知一切信息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研究成果的体育创新意识、体育创新思维、体育创新技能、体育创新实践的能力。
1.2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运用某种能力做成一件事或者完成某项研究,首先要萌生出做成这项研究的意识和想法,其次要形成具体的思维和思路,进而寻求实施具体操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最后完成实践项目,即完整的过程应为主观萌生意识,意识转化思维,思维链接技能,技能推动实践。在这里,本研究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分为了体育创新意识、体育创新思维、体育创新技能、体育创新实践四大构成要素(见图1)。其中,体育创新意识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先决条件),体育创新思维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核心要素),体育创新技能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架构(重要组成),体育创新实践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体现(重要标志)。
图1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2 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1 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助推人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更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同样在推动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切实提高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2.2 建设体育强国伟大征程的必要条件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题,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我国研究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更是新时代背景下体育强国建设伟大征程中体育研究生的主要能力。[1]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位于体育学科领域的顶层位置,是培养高精尖体育人才的主要来源,更是研判我国体育学科教育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2]实现体育强国梦需要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的体育强国建设决策,而实施诸多体育强国建设决策需要人才的支撑,需要高精尖体育专业人才的支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事关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发展及体育学高精尖人才储备情况,其发展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决策的整体推进程度,大力发展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必将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及实现体育强国梦夯实基础。
3 制约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因素
3.1 生源质量不高: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意识薄弱
自1978年我国正式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在国家教育部的统筹部署下,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其教育体系也日趋完善。但与此同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深层次矛盾也在研究生数量猛增的过程中被暴露出来。大学生选择考研的理由多种多样,考研也似乎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而“质量不达标”导致现在的硕士学历含金量降低。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大部分来自体育专业本科生,而其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他们从初中、高中,甚至在大学都在接受体育教育相关训练,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3]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在科研道路的开拓及创新意识的萌发。
3.2 教学模式滞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启发受限
我国体育学教育发展历史不长,缺乏高质量的书本教材,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授课教学模式。我国体育学硕士的上课模式还是基于教师讲授为主,而这种教学模式则是以老师为主体,以传输理论知识为主要任务,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互动。[4]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思维启发受限。[5]在对该学校体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轻视了对“创新性”思维的启发与培养。[6]由于导师在日常培养环节及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启发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体育创新能力不足,抑制了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
3.3 课程体系差强人意: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知识贫乏
课程体系的建设在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整个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保证专业知识的输出,还要兼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7]在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课程建设是核心部分,反映了体育学研究生全面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需要重新审视体育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新的改革与建设。课程灵活性不够、课程内容前沿性知识不突出、学生课堂参与感不强、讨论度不高、跨学科选课受限、获取交叉性学科知识渠道窄等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体育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具有较大差距。
3.4 轻视实践环节: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不足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各高校还未针对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十分匮乏,学生缺乏主动性、惯于听从导师安排,创新应用锻炼平台匮乏、创新实践不足以至于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科研实践能力锻炼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足够广泛、丰富的科研实践活动做支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无法内生出强大的科研创新动力,进而导致科研创新水平低下、无法形成高质量学术成果。
4 提升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建立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抓好研究生生源质量
想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想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首先要抓好研究生入学生源质量。首先,要运用先进的考察方法,重点加强对考生科研创新意识、专业素养、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考察,综合性评价学生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实践本领等多方面的表现,与学生探讨科研成果、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意识与思维,在此过程中观察考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创新精神,以此判断考生是否具有科研潜力、创新能力以及读研所具备的能力,使得选拔出来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潜力、创新意识与能力,打造出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其次,要强化面试考核,扩大学生科研创新成果在复试成绩中的占比,加大复试成绩在选拔录取中的比重,对有科研专长的考生建立特殊选拔机制。另外,体育学研究不再是封闭的研究,而是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新研究模式,要创新研究生招录方法,扩大推免生、直博生、硕博连读生所占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建立健全直博生的招生办法与考核机制,要重视跨学科、跨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吸引办法,探索多元化招生方式,筛选出更多具备科研创新意识且内在动力充足的学生。
4.2 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
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首先教师就要改革教学模式,要对焦基础学科,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索以问题为指引的创新人才教学方法。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运用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逻辑语言表达,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术科研方面的各类问题,翻转课堂、学术沙龙、小组报告、学科竞赛、学术研讨等各类创新性教学模式可应用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方面,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多元化、精彩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优化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创新性学术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敢于质疑的能力。
4.3 建立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拓宽创新知识汲取渠道
课程体系在整个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更是硕士研究生获取科研创新知识、增长创新技能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审批机制,严格课程考核,在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术思想培养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满足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知识汲取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深化本专业课程改革,优化培养方式,课程内容不仅要充分覆盖本专业所需知识,还要体现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发展方向,确保知识的先进性与“一手性”、实用性与综合性。各单位要严格审核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其次要认真审查教材书籍质量,加强教材建设,撰写优质教材,避免出现教材与本科教材重复过高、难度相差不大、知识更新缓慢的现象,确保教材内容满足体育学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需要。另外培养单位应鼓励各导师、任课老师创造精品师范课程、展现课程魅力,打造一批由一流教师队伍牵头、一流教学方法指引、一流教学内容填充及一流教学教材支撑的精品示范课程。并将课程质量列为教师绩效考核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此助推教学单位改革课程建设的发展进度。拓宽前沿性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前沿性、交叉性的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国际研究领域最权威、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安排一些工具方法类、国际前沿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开拓体育学研究生学术视野,增长科研知识和创新技能。倡导多元化选课模式,打破跨学科选课壁垒,允许并提倡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学院、跨学校选修课程,利用网课与慕课等新型选课平台,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提升学生课程理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真正实现体育学与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研究模式。
4.4 塑造锐意创新科研风气,重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交流环节是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术交流可以使思想的火花得到碰撞,是思维交换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学术的交流可以获取学术领域的最前沿资讯,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发展方向,拓宽学术视野,活跃创新意识,在思想交流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科研实践活动可以使得学生独立、深入地探讨相关问题、形成研究思维、进而转化研究成果,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当塑造锐意创新的科研风气,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各高校应创办尽可能多的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可建立研究生内部团体间的学术交流会,每周固定交流,互相学习新思想与新方法;创办读书报告会,可将读书报告列为研究生必修课程,以此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并将参与学术讲座、专家座谈会情况作为学期末考核指标,从政策方面推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此外,研究生导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科研创新实践的平台,如导师本身的课题研究、校内外组织的各类学术征文活动、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运用大团队、高平台、多项目的导师资源支撑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创新实践,使学生敢于发表观点、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创新实践,并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实践机会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知识,并为其真正发表高水平论文、创新高质量文章积攒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