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3-01-17王津津
王津津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排球运动在我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多数高校面向广大学生均开设了排球课程,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开展三大球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从事业余训练”。[1]排球课程的开设以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推广,对于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协调性、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目前连云港地区2所本科院校、3所高职高专学校均开设了公共体育排球课程,在以“快乐排球”为导向情况下,体育课教学以健身教学、娱乐教学为主,对于广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有着一定促进。但是,基于排球项目本身而言,其充满了竞技性,内容简单的教与学不利于排球运动的传承和推广。
1.1 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教学周期、教学目标设定因素影响,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学习排球运动技战术动作、难以真正体验到排球运动乐趣。比如:面对零基础的学生,教师教学围绕垫、下手发球开展教学并以此为考核内容,教授的都是基本、简单的技术,有难度的传球、上手发球、扣球技术基本没有开展。
1.2 教学理念和方式不够先进,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大班化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难以针对学生个体开展教学、纠正技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示范学生模仿为主要教学手段,缺乏短视频、VR体验、慕课等课程资源融入;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缺乏最新技战术运用与教学;教师只注重技术要领教学,缺乏“中国女排”精神思政教育。
1.3 “第二课堂”开展不足,难以巩固教学效果
课时量不足难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同时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各级比赛的“第二课堂”缺乏,使得学生难以在实践中巩固技术动作,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和技战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2 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
素质教育不仅是文化素质,也包含着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而排球运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激发学生潜能。[2]
2.1 转变观念,丰富课程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网络课程平台不断涌现,短视频、慕课、VR技术等新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而公共体育排球项目的教学,却依然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排球运动的兴趣。这要求高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开展排球教学活动;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注重过程化考核、增加竞赛教学内容等。首先,挖掘排球运动的各类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网络平台中有着大量的、优秀的排球教学资源,包括电子书、赛事视频、短视频、慕课等;而从学习方式看,有网络、手机、电脑就能开展学习。特别在智媒体时代,各类信息的推送更加方便我们对于排球内容的选择。通过挖掘排球运动的资源,
结合教师自身体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通过微电影、微动画等可视化方式,重构教学场景和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排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积极性。其次,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推动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发现,公共体育课开设过程中,往往以30人以上为班级开展教学,不利于教师精细化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大班教学,有利于理论的讲解和技术的示范,但不利于针对性的纠正学生动作。基于这一现象,需要我们以小班化的方式开展排球教学,有利于详细、准确纠正学生技术动作,注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培养,这更有利于帮助每个学生成长、成才。2020年11月3日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大会上,教育部明确指出新文科建设专业优化的新技术要求:“将技术的革命、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因此,排球教学需要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将互联网、VR全景视频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排球运动的魅力。第三,完善考核机制,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当下,高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均是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导,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技术水平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多角度开展评价,构建一个全过程的评判标准,形成理论书面考试、实践学习过程化考核、实践技能检验的综合性机制。因此,需要我们突破传统考试形式,增加阶段的、过程性的考核;通过课外活动参与度调查,增加学生课外学习考核内容;由于排球项目是集体活动,除了基础的技战术动作要领外,还需要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融入考核范畴。
2.2 以新文科为导向,融入思政教育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高等教育要培养又红又专的精英人才,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成为有理想抱负、有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人才。[3]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运动项目的教学,还要注重当代大学生们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新文科建设也要求体育课程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基于新文科发展要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公共体育课程融合,加强思政元素融合,以培养身心健康的当代大学生。首先,以新文科建设为目标导向,积极构建课程融合。教育部于2017年6月发布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高等院校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导向的主要抓手,强调理论性、技术性、实用性多维度融合。新文科建设,需要我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守正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快改革、不断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导向,更加关注健康、关注个体需求,不断加强体质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将排球运动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身体锻炼和意志品质培养相结合,以培养新时代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其次,挖掘排球项目思政课程资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共同作用下产生,其已成为“为国争光”“爱国主义”的代名词,不断激励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球运动作为一个集体项目,凝结了国人长期以来的精神惯习和传统,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典范。2019年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女排代表时提出的:“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因此,公共体育排球课程需要通过媒体报道、影像文献资料等方式挖掘排球运动的思政教育内容并融入教学中,通过构建排球课程思政教案,以信息化手段,开展体验式、观摩式等方式教学。
2.3 构建“课内”+“课外”教学模式,提高技战术水平
受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排课限制的因素,每个学生每周只有2个学时且只学习2学年。在此过程中,每个学期还要重新选修项目。排课的限制带来排球教学无法系统性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来提高技术水平。因此,延伸课堂教学形态,以翻转课堂、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技战术水平。一方面,排球社团、兴趣小组接受高校管理部门的领导,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通过课后自主性的练习,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首先,构建课外活动机制,有利于技术动作、战术水平的提高。为了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需要通过时间、空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构建以排球社团、“排球兴趣小组”等模式的第二课堂作为必修课的补充,通过行政手段的干预为学生提供场地锻炼、教师的专业指导。由于兴趣小组、社团等第二课堂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爱好基础上开展,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会很高。同时伴随学生整个在校生涯,再加上教师专业的指导,更有利于熟练掌握技术要领、固化运动动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快速提高技战术水平,从而为中国排球产业发展培养潜在群体。其次,深度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代练,促进交流。在高效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学中,虽然以“健康第一”为目标导向开展教学,但从排球运动项目本身而言则是充满着竞技性。在以“健康第一”为基础上逐步增加竞技性教学,引导学生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勇争第一意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不断检验学习、训练效果,凸显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课堂上,根据学生水平可以开展垫传球比赛、隔网对垫比赛直至全阵容比赛;课外,社团、兴趣小组可以在校内开展交流比赛;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也可以组织院系之间比赛,增强凝聚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形成校园特色文化。
江苏省运会设立有高校组排球赛,但连云港地区尚未形成市级层面高校排球赛,非常不利于排球运动在连云港高校的推广和发展。因此,在连高校尚未组建校排球队。由于排球运动技术要求高,需要一定的时间开展专业性的训练,在没有正式组建校代表队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发现“好苗子”并进行训练,时刻准备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竞赛。
2.4 多渠道并进,积极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业务水平,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新文科建设聚焦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都必须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师资的能力与素养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实施下引导学生发挥自我主体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共体育排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即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实战经验,兼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 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的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一套与传统的理论教学型不同的师资队伍。
据统计,连云港地区高校从事排球教学教师共有20人,其中40岁以上为15人,排球运动员一级及以上水平教师2人,有省队经历0人,专修排球课程教师3人(见表1)。可以看出,教师年龄偏大、很多教师没有从事专业排球的经历、技战术观念相对陈旧、部分学校教师人数不能满足小班化教学需要。因此,连云港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师专业技能存在不足,影响排球教学的深入开展。首先,强调专项技术水平,积极争取优秀运动员。每年,省体育局、人社厅会开展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该项工作的开展,给予高校针对性的选择专业人才带来机遇。优秀的专业运动员,其有着较高的专项技战术水平,有利于排球运动的教学、校队的组建。这需要高校同相关部门、排球运动员、特别是连云港籍的运动员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争取回连工作。其次,面向社会招聘拥有排球一级以上运动员称号的往届、应届毕业生。由于公共体育排球课程的教学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需要以实践型师资为主、兼顾理论教学的导向。在招聘过程中,首先需要有排球一级运动员及以上的等级证书;其次是学历学位的要求需要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这样既保证了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便于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第三,加强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公共体育排球课程老师要不断学习,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首先,以业界为依托,定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课堂为学生授课。中国排球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新海中学校园内,连云港地区青少年排球运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练员。积极同优秀教练员交流,有利于高校教师对于排球运动理念的凝聚和升华,有利于高校排球运动的教学和推广。其次,高校应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研讨活动,加强交流、开拓教师眼界,取长补短。第三,加强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与学习,尤其在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拓展方面,紧密结合时代要求,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弘扬“女排精神”,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表1 连云港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师情况表
3 结语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需要我们在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学中以身心健康为目标,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构建课内、课外的教学、活动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地深入推动排球这项竞技运动的学习、推广,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学生阳光心态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体育产业特别是排球产业潜在人才,为国家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