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访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赵锋

2023-01-14张丽萍廉文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农业院校

□ 文/特约记者:张丽萍 廉文文

赵锋,男,1967年7月生,陕西兴平人,中共党员,教授,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

记者: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学校在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赵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农学院党委把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思考农业院校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改什么、怎么改”,积极探索适合首都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将思政课“红”的底色与农业院校“绿”的特色深度融合,打造“红绿融合”大思政课,服务于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林人才。

学校党委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部署和要求,又紧密结合首都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和强农兴农人才培养需求,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发力点、落脚点进行统筹谋划和规划实施,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并推动学校思政课教学将“红”的底色与农业院校“绿”的特色紧密结合,培育和打造具有首善标准、红色基因和北农特色的“大思政课”。

学校党委坚持推进校领导全员上讲台讲思政课、带头到“三农”一线、田间地头讲授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带头将农业院校“绿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红课堂”;全体思政课教师积极响应,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等内容融入课程,充分体现“红绿融合”;同时,学校建立健全领导评、督导评、同行评、学生评的思政课教学“四级评教”体系,以评促教、以评促进,全方位保障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质量。2020年至2022年三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质量满意度分别达到95.76%、96.67%、98.47%。

记者:围绕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学校是如何建好乡村振兴“大课堂”的呢?

赵锋: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学校党委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把教育部等部门的具体要求,与践行强农兴农使命、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紧密结合,在广大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开好讲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能担乡村振兴使命、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不仅仅是课堂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更重要的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衔接与深度融合。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彰显了一个大党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个大国的历史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是乡村振兴“大课堂”的应有之义,也是核心要义。北京农学院作为首都的农业院校,必须要深刻体会、牢牢把握这一核心要义,把建好用好乡村振兴“大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学校创新开展多元制递进式“3+1”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订单式培养、专班培养,压实筑牢实践教学“大课堂”,组织学生走进乡村振兴前沿一线、场站基地、涉农企业等开展实习实践,增强“三农”情怀、创新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在2022年7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决赛中,学校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国内首创牛副流感诊疗一站式服务”等致力于解决乡村振兴中“卡脖子”技术项目,获得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学校注重把握重要时间节点,上好“开学季第一课”“就业季大思政课”“毕业季最后一课”,用好“最美北农人大讲堂”“尚农大讲堂”“一院一品”等一系列特色“大课堂”,涵养学生“三农”情怀,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彰显“大课堂”之“大情怀”。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本科生涉农专业行业内就业率在80%以上。

记者:围绕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学校是如何统筹资源、搭建“大平台”的呢?

赵锋:乡村振兴既是国家大战略,也是农业院校教师立足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大学生投身实践不断成长的大舞台。作为农业院校,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把建好用好乡村振兴“大平台”作为开好讲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的重要保障。通过建设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农场、产业研究院、大学科技园,搭建和拓展“大平台”,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大平台”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紧密融合、协同育人。2022年暑期,学校组织400支实践团队2,100名师生奔赴北京所有区和京外22个省市乡村振兴一线(其中7支团队入选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入选数量居北京市高校之首),把服务乡村振兴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开在“三农”一线、田间地头。在中国“红杏第一村”——平谷北寨村,师生帮助村民解决果品品质退化、病虫害频发等问题,2022年北寨红杏产量较2021年增产20万斤;在北京怀柔四渡河村、六渡河村、渤海村,师生共同助力当地板栗品种改良、产业升级,解决板栗产业发展难题;在房山区蒲洼乡,师生建设高效智慧蜂场管理系统,帮助蜂农减少50%的人工消耗;在密云区碰河寺村,师生指导村民开发荞麦产品,打造以荞麦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旅游;在平谷区寅洞村,师生向果农讲解文创桃制作过程,助力大桃提质升级……学生们从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厚植学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

此外,学校还注重加强校地、校企、校院协同,整合资源建立拓展乡村振兴“大平台”,把1个国家级、5个北京市级、172个校级人才培养基地全部打造为行走着的乡村振兴“大平台”,以此为依托组织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实现了学生与农业、农村、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记者:围绕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学校是如何建好乡村振兴“大师资”的呢?

赵锋:建好“大师资”是讲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的关键要素,作为农业院校,学校激励和引导教师扎根基层、深入一线,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走进“田间地头”、专家教授长期坚守“田间地头”、广大青年教师踊跃奔赴“田间地头”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态势。

学校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揭榜挂帅”激励机制,通过组织开展“红色1+1”师生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对接共建,参与“百师进百村”“人才京郊行”行动、开展专任教师科技挂职、实施推广教授聘任等,组织教师打好服务乡村振兴阵地战,同时增强了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的本领。例如: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学校植科学院赵波教授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奔波在田间地头从事甘薯技术推广,实现了北京地区甘薯新品种全部更新换代,产量从每亩1,500公斤增加到每亩3,000公斤。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高程达教授带领10名教师和一批学生组建平谷“生态桥”服务团队,开展桃枝废弃物转化有机肥、桃枝源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置等技术集成与示范,每年生产的有机肥可实现经济效益高达4.7亿元,桃农化肥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每亩地为农民节省开支2,000余元。

广大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增强了北农学子学农爱农的信心和决心,涵养了北农学子深厚的“三农情怀”,提振了北农学子强农兴农的“精气神儿”。

学校还通过“引智帮扶”,将从事香草研究20多年的专家教授“引入”延庆区大庄科乡黄土梁村,师生团队仅用两年时间就圆满完成该村脱低帮扶任务,该案例入选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最佳案例、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北京农学院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北京市属高校。

另外,学校还聘请农业领域领导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代表以及乡村“大户”“能手”走进校园讲授“大思政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增强乡村振兴“大思政课”感染力、实效性。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农业院校,学校未来将如何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呢?

赵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北京农学院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安排贯彻落实到学校立德树人、改革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现代农林大学的全过程。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讲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努力提高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着眼首都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种业之都建设、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等重大需求,进一步发挥好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大学科技园、博士农场等平台优势,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努力推出和转化一批有用、管用、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好党管人才优势,以乡村振兴大平台大事业聚才、容才、用才、成就人才,团结凝聚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努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改革发展、在广大师生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取得实在成效。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农业院校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疫情之下线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