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育人实践与思考
——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双培计划”为例
2022-02-09张振华
□ 文/张振华 李 晋 李 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北京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双培计划”的实施,于2015年成立北京学院,并配备专门的队伍来统筹访学学生培养工作。2016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开展实体化办学,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为聚焦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在学生培养、学业达成、文化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三全育人”格局逐渐凸显,文化育人氛围愈发浓厚,形成了当前学院运行模式的雏形。
创造“双培计划”实践成果,助力北京市高水平人才培养
1.以学生培养为宗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在专业教育方面,北京学院始终坚持以学业达成为主线,紧紧依托学校教育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学业达成中开展能力训练,始终坚持深入开展与市属高校、学校各部门、专业学院之间的协作,开展教学统筹与学生融合培养。经过七年的实践与培养,北京学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业支撑体系和教学融合培养方法,做到“三同一确保”,通过学业指导、行为训练、陪伴关怀与学业支撑的方式,确保在学业达成方面“一个都不能少”。一是在学业指导方面。学院专门聘请专业学院责任教授、教学院长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充分解答学生关于学业培养方案的问题,为“双培计划”学生学业达成提供专业保障;成立“双创委员会”,为学生们配备科创导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二是在行为训练方面。学院组织全体新生进行早操训练,磨炼意志;组织大一年级晚自习,使学生“身坐得住”“心静得下”;独创“五个环节三个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将“预习—笔记—作业”融入到日常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在陪伴关怀方面,学院关注关心学生,实现全院“谈心谈话”全覆盖。同时,学院安排辅导员进行随堂听课,及时发现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任课教师沟通,配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对学生课堂学习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提升教学效果。三是在学业支持方面。学院专门聘请专业教师开设习题课,辅助课堂教学,提升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开设重修课,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具备在不断挫败中得到升华的本领。同时,学院还会聘请助教进行课后补习辅导,扎实基础,提升能力。四是在素质教育方面。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第二课堂管理系统,将第二课堂的建设重心落在“两规范一提升”上。学院在完成共同的任务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校与社会更有效的衔接。学院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群团组织、北京书院社区建设、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大赛等,较多的朋辈需求与供给、丰富的第二课堂设计与开展、大量的劳育岗位的设置,真正使“双培”学生当家,让学生参与到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2.以文化建设为内核,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
学院高度重视内部文化建设,经过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六大育人”工作理念。一是追求100%,一个都不能少。学院始终认为,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就是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对党和国家负责。学院的工作理念,厚植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二是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学院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作为做好学生培养工作的基本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助力学生解决问题。三是不给学生贴标签,不训斥、呵斥学生。“标签”对一个学生的作用是持续和长久的。因此,我们不是不能给学生“贴标签”,而是要贴“好标签”,每一位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都需要积极鼓励、正向引领,实现平等交互。四是呵护陪伴学生。北京学院教师在工作中实行全员思政的模式,把“谈心谈话”作为基本工作技能和要求武装自己,与学生的积极配合形成良性互动。五是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北京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只有对“双培计划”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要求切身体会,学生才能真正信服,工作才能更接地气,培养效果才能更出色。六是注重实践,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北京学院全体教师都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深入学生、深入专业学院,梳理工作脉络,探寻问题本质,提供可信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把握“双培计划”育人大方向,坚持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取得更好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3]学院高度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积极搭建育人平台,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辅导员“大思政”教师团队,“大思政”队伍包括四类人群,包括传统定义中的辅导员队伍、单位服务保障人员、学生骨干以及兼职学生、班主任和其他相关教师。学院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按照“一人一岗、一人多责、集体议事”的原则,设立党支部、学生工作、团委、一年级工程、校友、信息管理、职业发展、社区管理、对外联络等在内的十余个办公室,实现岗位分工明晰和功能充分融合的运行管理体系,促进工作落实落细。
认识“双培计划”现实困境,拓展巩固“三全育人”新成效
学院构建了以学生培养为宗旨、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三全育人”新格局,且成效初步显现。一方面,学院育人队伍逐渐壮大,育人合力不断提升,育人过程更加全面、更加精细化。另一方面,学院的育人渠道逐步拓宽,协同效应更加显著。但从总体上看,“三全育人”深化改革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无法完全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学院“三全育人”深化改革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评价体系
“三全育人”综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使得学生能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方面全面发展,但由于评价内容、手段单一,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提升、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扭转,过于看重结果性评价使得对学生成长过程不能精准评价,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使得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缺失。学院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发展,如何培养学院教师识别学生优点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精准评价,真正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也是推进“双培计划”的重中之重。
2.育人队伍
育人队伍的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一是传统的“一人一岗”“一岗一责”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书院运行模式,思政育人的模式扩展了育人队伍的范围,[4]即怎样构建一支具有辅导员功能的教师队伍是当前重中之重。二是北京学院学生“谈心谈话”全员全覆盖是学院一大特色,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在谈话中存在一些经验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时时跟踪、事事唠叨的行为,也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何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广泛信任,是育人队伍的正确育人方向。
3.育人主体
学生作为“三全育人”的对象,对于其在“三全育人”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认知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培计划”学生学业基础较弱,这使得学生缺乏深层次思考能力以及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对于学校、学院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此外,学院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事无巨细、尽心尽力为学生服务,这也容易使得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缺少自主思考,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
创新“双培计划”解决路径,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破解“双培计划”育人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需要进一步总结探索育人经验、科学化完善评价体系、创新健全育人培养机制、推动“三全育人”共性认知走进广大学生内心,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形成全员合力,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1.完善“三全育人”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北京学院的治理水平和培养能力
关注教育的本质,克服“唯分数论”的片面认知评价,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真正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严格遵循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与实效性原则,牢牢把握学院“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理念,实施个性化培养,建立内容全面、环节全面、手段多样的评价体系,拓展评价结果,让评价结论更有力量。
2.优化育人工作体系,打造高水平育人队伍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重点建设学院“四有”好老师。北京学院教师队伍下沉工作环节,充分利用谈心谈话、学生座谈、宿舍走访、学生组织例会、党团支部例会等各种场合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工作,构建深化共识机制,真正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站在学生角度耐心为学生排忧解难,获取学生信任,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建立北京书院工作研讨机制,定期开展专题工作研讨会,明确育人队伍责任清单,深化“三全育人”工作方向与路径。
3.立足学生的需求,加强学院体系化建设,探 索出高水平交叉人才培养的实践方案
加强“双培计划”学生主人翁意识,以学生为主导、学院为引导、学校为指导,增强学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重点学生实施“一人一策”“一人一岗”的原则,针对困难学生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打造“双培计划”学生的专属品牌,聚焦北京市“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放大“双培计划”学生的优势,以“双培计划”学生为牵引力,带动普通学生对北京文化、历史、城市、市情的深入了解,帮助“双培计划”学生找到在校的价值与归属,营造智育与德育相融合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