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途径
2023-01-13邓诗雨
■文/邓诗雨
审美感知力能帮助学生用真、善、美的眼光领略世界的风采,学会辨别美与丑,能陶冶其性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小学生思维灵活,但容易受成人化标准审美观念的影响,缺乏一些基础的审美感知力。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并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 素质。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象
(一)学生学习心理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意识强烈,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他们受固定审美意识的限制,缺乏一些基础的审美感知力。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欲望。
(二)教师教学特点
美术教师通常会采用直观的方式给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后,更容易记住知识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对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产 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将有趣的游戏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环节中,给学生营造一种趣味性的学习氛围,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提高其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价值与意义
(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用真、善、美的眼光领略世界的风采,学会辨别丑与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笔者在教授“多彩的百褶裙”一课时,许多学生缺乏自信心,无法对服饰进行色彩搭配,便依葫芦画瓢,模仿他人的作品。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色彩知识,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这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辨别丑与美。
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可以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独特的自我。久而久之,随着审美感知力的逐渐提高,学生会越来越自信,并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真实情境,逐步内化于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提高艺术审美情操和艺术表现力
美术课程相对其他课程来说,教师能够采用主观情感与客观理解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让学生乐于学习的气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需求。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细微之处进行观察和想象,并通过视觉的刺激,使其思维更加灵敏、想象力更加丰富,在了解、欣赏、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操与艺术表现力。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途径
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提升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关键,学生通过感受生活、领略世界蕴藏的丰富的内涵,从而逐渐学会欣赏美、分享美、创造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符号、色彩、材质、空间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乐于接受的学习元素,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感知力。教师可以综合各学科之间的特点,实现跨学科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活他们的文化情怀,强化他们的审美感知力。
(一)符号运用,启发审美感知力
线条是人们为了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所创造的非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人类最开始使用的涂鸦符号。使用线条可以将客观的画面有机地呈现给学生。因此,线条常常会被用来表达某些审美意义,这也潜移默化地给予了线条不同的美感特征,使其创造的具体形象更具审美性,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以下是开展“非遗手工银饰传承人进校园”活动的教学片段。
X教师:“今天,我们邀请到手工银饰的非遗传承人来到学校,为大家介绍银饰手工艺,大家可以随意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银饰上的线条,并谈一谈它们带给你们的感受。”
学生1:“有些银手镯上的线条很细,感觉很精致。”
学生2:“银手镯上有直线,还有曲线。”
X教师:“是的,银饰上有直线,直线体现出简洁、明朗的特点,给人一种直观、稳定的感受,曲线相对于直线的简洁显得更加有内容,给人一种温柔、含蓄的感受。线条的表现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现在面对不同线条装饰的银饰,你们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了吗?”
学生3:“我现在觉得看这些银饰都要用心去感受,体会它想表达的情感。”
(二)感受色彩,培养审美感知力
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小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色彩象征的意义,明白色彩与生活密切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知力。以下是美术课程“多彩的百褶裙”的教学片段。
X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百褶裙的颜色,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
学生1:“有黑、红、黄三种颜色。”
X教师:“黑、红、黄三种颜色让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1:“黄色像太阳,让人感觉很温暖。”
学生2:“我觉得红色很喜庆,过年的时候很多物品的颜色都是红色的。”
学生3:“我觉得黑色是一种很沉重的颜色。”
X教师:“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趣味,色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巧妙地运用色彩能表现出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三)体会材质,发展审美感知力
同样的物品,可以用不一样的材质来表现,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材质能表达创造者的情感,也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这需要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以 下是教学活动“材质的美”的教学片段。
X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这两张图片(如图1、图2),图片上的建筑物分别是什么材质的?结合它的色彩,说一说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图1 北京长城
图2 成都环球中心
学生1:“图1是长城,长城是由石头和泥土组成的,色彩是灰色的,我觉得它给我一种古老的感觉。”
学生2:“图2的建筑物很有现代感和空间感。”
学生3:“图2的建筑物好像是玻璃做的,能反射出不同的色彩,看上去就很漂亮。”
X教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接下来,老师要拿出两个物品,银饰和刺绣,同学们可以摸一摸,然后结合它们的色彩,谈谈你们的感受。”
学生4:“银饰的色彩比较单一,摸上去凉凉的、硬硬的,但感觉很精致、很高贵。”
学生5:“刺绣的色彩很丰富,这些颜色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看上去很精致。”
X教师:“不同的材质有各自呈现美的方式,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四)空间感知,提升审美感知力
空间感知包含着对线条、色彩、材质等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欣赏生活中的空间,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吸取美的精华,净化心灵,开阔眼界,在完善视觉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审美感知力。以下是教学活动“感知生活中的空间”的教学片段。
X教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课后你们有什么体会?”
学生1:“在我知道透视这种现象和空间感的存在之后,我觉得一切都好神奇。”
学生2:“了解透视和空间的知识之后,我觉得生活变得更有趣了。”
X教师:“是的,透视现象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发现建筑的特点?”
学生3:“一些建筑有很多颜色漂亮的墙绘。”
学生4:“有的西方建筑像城堡一样,色彩也特别丰富,看着就很豪华。”
学生5:“东方建筑很古朴,给人很质朴的感觉。”
X教师:“空间包含的范围很广,我们能在认识空间的同时接触到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线条、色彩、材质等,我们只要用心发现,就能逐渐悟出生活的美好,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发扬这种善于观察生活的精神。”
(五)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增强审美感知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美术学科特有的元素,让学生能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体现美术学科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以下是将美术融入语文学科的教学片段。
X教师:“在读课文《四季之美》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色彩的词语?”
学生1:“有,在第一自然段,鱼肚白、红晕、红紫,这些色彩能让人感觉很愉快。”
学生2:“还有冬日的白雪、白灰。”
X教师:“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隐藏在文章中的色彩,这篇文章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将自己的满心欢喜融入情景之中,表现了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和韵律美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之情。”
随着素质教育目标的设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美育的渗透和审美观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元素,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情境,实现跨学科教学,这不仅能有效丰富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还能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