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传统元素 探寻语文人文价值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为例
2023-01-20■文/朱娟
■文/朱 娟
语文是母语学习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元素,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语言发展、思维塑造的同时,也折射出母语教学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体现文化传承自信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传统元素的剖析解读,不仅是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等课程目标的恰当呼应,更是对“形成自觉审美意识,培养高雅审美情趣,积淀丰厚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等教学任务的切实贯彻。下面,笔者以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就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元素进行探析。
一、教材插图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统编教材在组织编辑过程中选用了一些饱含浓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图形图画,对启迪学生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在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编排中,选用了傅抱石的山水写意画《一望大江开》作为插图。傅抱石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画家、史论家、教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歌颂祖国、歌颂自然的优秀画作。将此画编入教材,既是对“天地人”“你我他”的形象诠释,帮助学生感受祖国美好,接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熏陶。再如: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春夏秋冬》以四幅扇面呈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季美景,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而《猜字谜》一文则选取中国传统灯谜素材作为插画,让汉字启蒙与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结合,体现浓郁的传统文化情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发掘其中的教育价值,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材选文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出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要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在选文过程中,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进行重点编排。上述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占比高达60%~70%,这凸显了语文教育赓续传统、立德树人、塑造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的重 大作用。
(一)选文背景传统化
在拼音学习之前,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个识字单元的选文编排就充分显示了其与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赋予了语文教育浓烈的中国文化底色。其中,《天地人》与《金木水火土》两课的选文背景源自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其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日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等章句,与课文内容紧密对照。而《口耳目》一文中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原是我国道家的修炼功法,也是传统文化中“四威仪”的教导主张,用以引导学生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有风度而增添自信,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诵读对象传统化
诵读是小学低龄阶段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借助出声朗诵不仅有益于帮助学生识字记忆,通过诵文选编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如: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一课的教学栏目中设置了《剪窗花》《春节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儿歌童谣,以朗朗上口、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其中,《剪窗花》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的无穷魅力,《春节童谣》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各类风俗,《妞妞赶牛》让学生体验了一把“绕口令”这一传统曲艺形式,《孙悟空打妖怪》则取材于《西游记》,以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热爱。这些教材内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语言积累的同时,启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了解与喜爱。
(三)识字素材传统化
识字认字是小学一年级的重点教学任务,采取何种素材来营设语境以增强学生识字效果、发展语言能力是教育者最为关切的话题。从统编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依据文学经典或传统蒙学教材进行摘选改编,是该阶段识字教学素材选择的最大特点。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课《对韵歌》源于对传统经典《笠翁对韵》的改编,识字课《画》则直接取材唐代诗人王维同名古诗佳作《画》;下册的识字课《春夏秋冬》《古对今》改编于传统蒙学经典《声韵启蒙》,识字课《姓氏歌》则选自《百家姓》,识字课《人之初》选自《三字经》,等等。入选的这些题材内容,其价值不仅限于识字教学,更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文明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识字诵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母语汉字的音、形、意的全面掌握,更要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自觉形成对中华文明的无限热爱,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并为传统文化由衷自豪。
(四)选材内容传统化
部编版的教材中一册书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部分构成。仔细分析选材的内容,也体现了明显的中华传统文化。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日月水火》,针对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等字,除了配以插图外,还插入了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造字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后练习“猜一猜,连一连”的内容选材中也对应的配以象形文字,让学生通过联系领悟中国汉字发展的源头,进而产生浓厚的汉字探索兴趣。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和大人一起读”中的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春节童谣》,让现代社会的孩子了解了传统春节的习俗。再比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端午粽》一课,叙述了一个有爱的故事,借助细节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通过这一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并产生探索端午节由来的渴望。
三、汉字识写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写好、认清中国字是每名中华儿女的义务和责任,中国的汉字具有方块字的独特性,每一笔每一画,都有讲究,有的需要平直,有的需要圆润,有的需要锋利……在识字上,有多音字、形似字,在构成上有独体字,有合成字。统编语文教科书在小学低学龄段儿童的汉字书写识字教学编排方面可谓用心良苦。
如:在一年级上册开篇《我爱学语文》中,教材就通过“写字”插图,向学生展示汉字书写的正确姿势,强调书写姿势的重要性。在识字课引入“认识田字格”“笔顺笔画”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规范书写。教材借助《语文园地》中“书写提示”“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等栏目,反复强调汉字书写过程中的笔顺笔画要点,为学生写好中国字奠定基础。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青蛙》一课,对青、清、晴、睛、情等形近字的辨读,《语文园地七》中对“午、牛”“己、已”“刀、力”“人、入”的辨别,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培养学生一点一画皆不可草率的写字识字意识。除此之外,识字教材编排中所采用的传统识字蒙学教材内容,也对提升学生对汉字认知、助力学生写好中国字大有裨益。如:一年级上册的识字课《对韵歌》《日月明》,下册识字课《猜字谜》《古对今》等,通过文字结构字理等方面深入探究汉字构成,有助于学生提升对汉字的认知,增强书写效果。中国汉字是方块字,汉字讲究“字如其人”,汉字笔画中的穿插避让衔接,既体现出学生的书写功力,也在教导着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统编小学教材中对汉字书写的强调和巧妙构设,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贯彻。
四、文本内涵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中国传统元素的教学意义不仅在形,更在意、精神和美德传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很多体现对学生在文化熏陶、品德涵养、情操修为及人格健全等方面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优良精神、崇高气节、高尚情操,是中华文明的魂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将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梳理,引导 学生吸收借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语文内涵的领悟。
(一)选文中的传统要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传统要素的根本体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众多英雄人物,他们抵御外辱、为国捐躯的光辉形象,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成为学生继承与发扬的重要学习要素。其中,既有像课文《端午粽》中提到的“爱国诗人”屈原,古诗《出塞》中提到的“龙城飞将”李广等古代爱国英雄,也有像《梅兰芳蓄须》中的梅兰芳等爱国志士,《手术台就是阵地》中的白求恩等国际人士。以文本熏陶爱国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根本要义。
(二)选文中的传统义利观
“义利”观念最终导向的是一种集体意识,一种凝神聚力、顾全大局的集体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有关“义利”传统要素的选文编排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较为常见。如:选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讲述的是当代楷模雷锋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选文《羿射九日》讲述的是远古时代后羿为了普天大众“脱离苦海”,不怕艰难勇敢与自然搏斗的朴素情怀;选文《司马光》塑造了一位解救同伴、不慌不忙、睿智有为的乐于助人的少年形象;选文《猎人海力布》塑造了一位猎人为挽救众多乡亲性命、说出真相而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等等。通过对这类弘扬“大义”不计“小利”的精品选文的学习,学生能得到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熏陶,从小树立为国奉献、为大众着想的高尚情操,养成为祖国发展而不懈努力的良好品德。
总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组织编辑的初衷不仅是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更是引导学生在体验、感受、探究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精髓,进而形成爱国爱家、明理精进的向上情怀。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对教材中传统文化题材内容的深刻解读,发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厚文化资源,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实现语文课 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