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究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2023-01-20■文/朱婧
■文/朱 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并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提出要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口语交际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标“表达与交流”教学的重要组成,加强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实践,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笔者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为例,探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口语交际的教学设计。
一、提纲挈领:强化口语交际教学认知
新课标将“口语交际”与“写作”一并纳入表达与交流教学任务,既体现了对该板块教学在语言交际方面的工具性特征的强化,也凸显了其对于发展该阶段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重要价值。与传统语文“听”“说”教学相比,口语交际明显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交际性
传统听说训练往往是单向的,受训对象只是面向受众来表达自己所听到的或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意图等。口语交际则强调在交流过程中的互动与沟通,因此它是双向的。传统听说训练缺乏思维的碰撞,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要有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认真倾听对方信息,然后进行判断、思考并积极应对,因此具有鲜明的交际性特征。以小学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我说你做》为例。这是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开篇之作,借助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教学情境,要求某一名学生“发指令”,其他学生按照这名学生的指令去做动作,体现了口语交际学习中明显的交际性特征。在该环节中,“发指令”的学生要大声说出指令,以让别人听得见;听指令做动作的学生要注意听别人说话。这体现了“听”“讲”双方互动互通关系,具有明显的语言交际功能。
(二)真实性
传统“看图说话”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其语言环境为虚拟状态,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口语交际强调实用性,素材多源于学生日常生活,话题更为鲜活生动。在口语交际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根据主题畅所欲言,课堂上的所教所学,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需所用,因此更具真实性,更有实用价值。以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名字里的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名字背后的寓意展开口语表达,这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一次语言演练,具有真实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名字背后的信息讲清楚,其他学生在听别人名字里的故事时要懂得礼貌回应,这同样是对前文第一条交际性特点 的呼应。
(三)情感性
口语交际教学和新课标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发展的教学理念相呼应。在口语交际中,学生不仅要考虑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更要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思考对方的预期反应与的沟通需求。口语交际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情绪阅读、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绝佳途径。以二年级下册《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为例,驾驭说话语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听者的感受,是语言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样一句话“我不是故意的”,大声抗议与诚恳道歉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教师可从“说话语气”入手,让学生关注非语言要素在沟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口语交际对语言情感态度的高度依赖。
二、秉轴持钧:重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结合课标教材,梳理该板块教学要点,洞悉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向,是高效组织教学的首要前提。综合而言,口语交际应围绕语言表达交流、语言发展应用等方面进行如下教学实践。
(一)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是语言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式,相较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除了要借助于语义,更与吐字发音、语音语调的灵活运用相联系。汉语音节变化及语调节奏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表达意义的截然不同,因此,准确、恰当、规范、得体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首要任务。比如,在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用多大的声音》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学会“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情境中语调的变化,探寻语言发音规律,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二)思维反应能力培养
口语交际伴随着“心有所表”“遣词造句”“脱口而出”等过程,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或瞬间完成,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思维反应等能力要求颇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要快速整理内心随想,立刻围绕所要表达的内容找到适合的字词句段,然后清晰无误地进行语言表达,三者环环相扣,不容出错,否则就会出现言语上的磕巴或语义表达上的含糊不清,影响最终的口语交际的效果。这所有的一切均建立在通过大量有效练习所形成的敏锐思维及快速反应的基础上。比如,在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课《听故事,讲故事》中,学生要在“听故事的时候,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利用 “图形”帮助语言记忆;在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课《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中,学生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在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课《转述》中,学生要“弄清要点,转述时不要遗漏主要信息”;等等。这些均是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中思维反应能力的专门训练。
(三)举止涵养能力培养
口语交际是双向沟通,能够实现沟通交流的并非仅限于语言,语言表述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也被赋予沟通的意义,即所谓肢体语言。因此,培养学生在表达中的举止涵养能力,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说话姿态,要求举止大方,行为得体。语言表达时,身体要笔直站立,挺胸收腹,自然放松,表情亲切,面部松弛,略带微笑。二是表达用语,要求恰当、礼貌、规范。三是情境匹配,要求学生能根据口语交际的具体对象、具体场合及具体主题,灵活应对,以恰当得体的语言表述,体现与沟通环境的匹配,并增强口语交流的最终效果。比如,在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我们做朋友》中,学生要“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在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课《注意说话的语气》中,学生要“说话的语气不要太生硬、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在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意见不同怎么办》中,学生要“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等,这些均体现对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举止涵养能力的教学培养。
(四)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口语交流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对语文阅读与习作(低年级为“写话”)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口语交际、阅读、写作都是语言实践的途径,均围绕语言运用展开,只是形式不同。口语交际与阅读、习作等融合,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以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课《趣味故事会》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选一个故事”“多读几遍”,在讲述过程中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其中,既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也谈到了表达方法在口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到单元文本,通过 熟读《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等篇章,将其转化为自己语言,为学生开展“有趣故事会”提供口语内容素材。
三、多措并举:营设口语交际教学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根植于真实交流环境,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教师可通过多种语言情境的模拟与构建,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见闻讲述
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后,便迈向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的自信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见闻开始,将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有趣事件,或从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电影杂志等了解到的有趣事件,拿到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可借助见闻讲述,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极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顺势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课《身边的“小事”》,通过四幅图片给学生展示了身边几件平常的小事,有值得表扬的也有需要批评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所见所闻,给大家讲一讲,注意要说出细节,表达要有条理。
(二)故事分享
小学阶段学生乐于聆听故事,也愿意分享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漫画、寓言、童话、神话传说等不同题材的故事,再引导他们依据故事内容进行语言讲述或口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面对相同故事,每个人的讲述均有特点,要避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情况发生。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课《讲历史人物故事》,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课《讲民间故事》。学生可以从单元中选取一个故事讲述,也可以讲述平时接触到的故事。
(三)角色扮演
将待人接物纳入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日常训练,可帮助学生理解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懂得礼貌,灵活运用礼貌用语。比如,在教室内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访客、接待人等,按照迎客、待客、送客三个步骤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迎接客人时可灵活运用“谁”“请进”“您好”等词句,接待客人时可加入请客人坐下、端水倒茶、日常问答等交流行为,送别客人时可引导学生将客人送 到门口,互道“再见”、挥手告别等。
(四)研讨辩论
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设计相应的研讨或辩论话题,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发表个人观点,聆听他人表达,反驳他人言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部分教材中《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我们与环境》《和朋友相处的秘诀》《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等拟定话题,引导学生展开研讨辩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针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情境中的表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做好引导,确保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尤其对中低学龄段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能够说清楚、说完整一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可以连续说几个句子,最后到能流畅表达一大段话。到了小学高年级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记叙文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围绕主题有序组织口语表述,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