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结合健康教育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作用分析
2023-01-12许晶晶蒋文平周佳李琳琳
许晶晶 蒋文平 周佳 李琳琳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 463000)
脑卒中作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因为病人脑部血管发生突然性的破裂或因自身脑部血管出现阻塞,造成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诱发脑组织损伤,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大部分病人因自身的神经相关功能出现损伤,合并程度不同的功能性障碍,会表现出运动功能障碍、视觉功能的改变、吞咽困难及记忆缺失等[1]。对病人日常生活、工作等产生严重影响[1]。目前仍缺乏对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案,因此预防该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高血压是诱发脑卒中发生重要的危险因子,因此,降低血压在预防和治疗卒中极其重要。而对于恢复期的脑卒中病人,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手段能够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1]。研究表明,脑卒中病人在恢复过程中掌握关于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有助于健康和良好的康复行为的形成[1-2]。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MI)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手段,主要目的在于改变病人康复的动机,促进身体恢复[2]。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动机性访谈结合健康教育路径对脑卒中病人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9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岁,男女不限;符合2018年中国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诊治指南》[3]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确诊标准,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生命状态良好,能理解、执行简单指令;签属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复发性脑卒中;生活无法自理者;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出现障碍者;躯体残疾者。
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男34例,女12例,年龄42~70(64.38±6.32)岁;观察组男36例,女10例,年龄45~70岁(64.75±6.19)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可采取团体培训、床旁宣传等方式进行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指导以及康复指导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动机性访谈和健康教育路径联合干预。(1)动机性访谈: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个人爱好等制订个体化的访谈措施。护士均经过系统的培训。根据MI的5个阶段实施具体措施。①无意图期:建立与病患间绝对信任的关系;评估脑卒中病人的身体状况。②意图期:加强与病人间沟通,讲解正确的脑卒中恢复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③准备期: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文化程度、原有生活方式、康复锻炼方案等,一起解决病人康复期的困难,加强康复依从性。④改变期:回顾MI的系统干预措施;跟踪病人执行情况,评估疗效,调整干预措施。⑤维持期:为病人创造外围的助力康复的环境,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及友人资源,保证干预的持续性。(2)健康教育路径:①健康教育资料准备:根据脑卒中康复需要掌握的健康教育内容,制成视频、宣传资料等形式的资料。②实施:由护士将视频和宣传手册交给病人或主要照顾者,并对视频中的康复动作进行讲解和示范。③随访:护士定期对病人或主要照顾者进行电话或微信随访,了解病人健康教育路径内容的执行情况、康复运动实施情况及恢复程度等。
1.3 观察指标
1.3.1 疲劳严重程度
应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 (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4]测评脑卒中病人的疲乏程度。FSS量表共有9个条目,每个条目 1~7分,总分为 9~63分。≥36分为有疲劳症状,总分越高疲乏程度越加严重。
1.3.2 神经功能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
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4 d 神经功能障碍程度,NIHSS评分范围0~42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重度:20~42分;中重度:15~20分;中度:5~15分;轻微:l~4分;正常或趋向于正常:0~1分。
1.3.3 生活质量
采用SF-36的生活质量调查表[6]对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的质量评分实施比较,该调查表主要由八个维度分别是身体角色(Physical Role,RP)、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PF)、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躯体疼痛(Physical Pain,BP)、生命力(Vitality ,VT)、情感职能(Emotional Function,RE)、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SF)和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共36个项目,每个维度得分范围为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生命质量越好。
1.3.4 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测评,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及处理问题3个维度,评价结果包含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动机性访谈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改善疲乏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S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SS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FSS评分比较(±SD,n=46)
表1 两组FSS评分比较(±SD,n=46)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44.50±6.69 36.95±4.25# 观察组 43.57±6.45 30.38±3.43#*
2.2 动机性访谈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改善神经功能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D,n=46)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D,n=46)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9.17±5.36 15.18±3.42# 观察组 29.05±5.21 10.43±3.07#*
2.3 动机性访谈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提高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各条目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各条目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1、表3-2。
表3 -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表3 -1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D,n=46)
表3 -1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D,n=46)
组别 PF RP BP GH 对照组 干预前 57.31±5.82 55.63±5.47 59.35±6.21 60.55±6.08 干预后 75.48±8.56# 77.82±7.51# 77.63±8.39# 73.69±8.14# 观察组 干预前 57.51±5.78 56.89±5.51 59.07±6.92 60.68±6.11 干预后 84.15±8.37#* 82.27±8.24#* 84.25±8.15#* 79.32±7.77#*
2.4 动机性访谈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提高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26例,较满意17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3.4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n=46]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类急性的脑血管相关疾病,病人脑部的血管发生突然性的破裂或因自身脑部的血管出现阻塞造成了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诱发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和出血性卒中两种。其中前者的发病率较后者的发病率更高,占全部脑卒中的6到7成。发病多在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的特点[1]。近年来,脑卒中患病人数逐年增长,多数病人患病后会伴随卒中后疲劳,严重影响病人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1]。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F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表明和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动机性访谈结合健康教育路径在脑卒中病人中应用可有效减轻疲乏症状,为病人康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动机性访谈健康教育路径根据病人心理及生理问题,实施针对性干预,有助于病人建立康复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更好地促进康复进程[2-5]。②健康教育路径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将教育内容进行分解,分解至每天护理和康复工作中,为病人提供规范的健康教育,同时强化了病人对疾病本身及遗留症状的了解,使健康教育达到程序化和具体化的效果。
脑卒中发病后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神经功能损伤,而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是治疗脑卒中的前提,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NIHSS评分明显提高,表明动机性访谈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动机性访谈式健康教育,在掌握疾病知识同时,对科学的康复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好地促进了神经功能的康复。脑卒中后病人生活质量普遍低下[2-5]。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短时间内病人很难适应后遗症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导致生活质量低下,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4-5]。而采取联合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得分明显改善,表明动机访谈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动机性访谈结合健康教育路径可改善脑卒中病人的疲劳程度,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