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等院校“三全育人”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
2023-01-11汤海涛王涵杨帆张猎
汤海涛 王涵 杨帆 张猎
近年来“三全育人”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广大高校对“三全育人”展开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对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多、实验课程多、实习周期长、深造率高、学业、科研压力大,医学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有其自身特色,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将“三全育人”融入到课程学习、临床实习、科学研究、素质教育、学生活动等各方面,因地制宜的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教育部公布的两批次共92 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中有10 所为医学相关院校,这充分体现了医学高等院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医学院校开展“三全育人”研究的进展和实践情况,本文试图从发展沿革、理论内涵、体系建设、实践路径等方面对现阶段医学院校“三全育人”的最新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为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提供支撑,为“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1 发展沿革
“三全育人”理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发展成型,其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是人与环境理论的深入探索[1],来源于1950 年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理念雏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2]。1952 年教育部提议在高校配备政治辅导员,并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05 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3]。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2017 年2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7]。2018 年5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10 月公布了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2019 年1 月公布了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至此,“三全育人”改革工作开始正式铺开,各试点院校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众多非试点单位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推动“三全育人”落地落实。
2 理论内涵
2.1 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是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9],主要体现为全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育人工作,现在也逐步向家庭成员和社会末梢延伸,全员育人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各高校均在学校(院)层面以党委牵头,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体,构建覆盖各层级部门的工作体系,其中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医、教、研、管等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8],发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科研优势,突出临床科室和研究平台作用[3],让临床和科研一线工作人员也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同时也进一步注重家庭、社会、社区以及朋辈的育人作用,育人范围不断扩大,育人广度不断延伸[2]。
2.2 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是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各年级阶段特点,兼顾育人的阶段性和教育的连续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现时间线的全程育人。同时遵循素质提升过程规律,将思想道德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全程,实现素养形成逻辑线的全程育人。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时间线上为学生从高考后进入校园到毕业后步入社会提供了全程的引领。高校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措施加上专业课程知识,让素养形成与专业能力培养共线发展,让学生经过大学教育后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3 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丰富育人形式,利用多种知识载体,将育人工作引向教室课堂外的更广阔空间。包括广泛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载体形式,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相结合,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维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软环境,从而使得育人工作突破既有形式和理念的束缚,向润物细无声转换,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育人教育。
3 体系建设
3.1 管理架构
各大高校均高度重视“三全育人”工作,构建起了由党委书记、校(院)长牵头,统筹全校师资和育人资源,从学校到院系的多级管理结构。例如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成立了“三全育人”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各级党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10],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完善了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强化领导干部联系支部、党员、群众[11]。而医学院校的特点在于充分将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纳入到“三全育人”工作中,例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利用从学院、医院到一线临床科室完善的党建路径,通过明确党委、总支、支部主体责任,党政同责,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3]。
3.2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三全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各大高校的制度建立的目的主要包括厘清职责、落实方案、监督和激励等,在具体制度方面,因各院校情况不同而各有差异,其中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和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就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制度,其中包括厘清各部门职责、健全教学规范和质量管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完善院领导联系学生班集制度、修订绩效津贴实施办法、修订教学大纲、综合素质教育等[3],让“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有据可循,并常态化制度化。主要体现为将“三全育人”的工作进行了部门分工和明确职责,同时纳入到现有的绩效和职称的考核体系中,让“三全育人”成为硬指标。
3.3 资源配置
优质资源的投入,是“三全育人”工作开展质量的重要保障,一则是师资资源和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二则是经费投入。只有资源投入到位,才能高效推动工作进展,才能避免“三全育人”流于形式,才能发动起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通过投入大量资源和经费,确保最优资源为教学所用[3];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探索“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11],蚌埠医学院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助力全员育人[12]。
3.4 实施方案
各大院校的学校校情不同、医院院情不同,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开展了具有院校特色的“三全育人”方案,并努力打造育人品牌。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构建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五课”教学模式[13],河北医科大学构建了“三个老师”协同育人机制[14],河南中医药大学开展了“1234”心理育人模式。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育人品牌的打造让“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实化,并有助于形成院校影响力。
3.5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对“三全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反馈,同时也起到对教职员工的激励作用,通过将“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情况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相衔接,极大地增强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右江民族医学院将“三全育人”列入各部门职责范围,并与绩效和职称晋升挂钩[10];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专家三级评教体系发现和处理教学不良行为,并在职称晋升系列中增加“临床医疗教学系列”[3];北京中医药大学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运用阶段性教学评价的方式,建立了更注重教学反馈和教学改进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3]。通过考核评价让教职员工体会到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实实在在的价值,让其更加重视并积极投入到“三全育人”工作中。
4 实践路径
在“三全育人”的落地实践中,广大高校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教学、科研、临床实习、文化活动、创新创业、资助帮扶、心理辅导等,几乎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引入了“三全育人”的理念,但是其中大部分是探索性质的,也有少数一些较成熟的措施和模式,以下就对医学院校的部分实践路径作简要介绍。
2.3.2 大鼠消化吸收能力相关指标的测定 给药第8天各组大鼠均禁食24 h,在第8天给药1 h后,各熟地黄组大鼠均ig 4% D-木糖溶液10 mL/kg,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量4% D-木糖溶液,1 h后从大鼠眼眶取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制备分离血清,按照D-木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间苯三酚显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GAS、MTL含量[10-11]。
4.1 围绕教学核心,提升综合素养
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教学是十分普遍而成熟的实践方式,包括指导专业课程教学,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拓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各大高校开展的方式或名称虽不尽相同,但都围绕着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展开。同时“三全育人”理念不仅在西医教学中广泛应用,在民族医药领域也有探索,广西中医药大学即将“三全育人”引入到民族医学教学之中[15],右江民族医学院构建了“三三三”师德考评制度[10]。
4.2 建立育人网络,延伸育人末梢
学校全员育人不断深化完善,同时家庭育人和朋辈教育也在不断延伸。高校构建了学校、学院、专业(系)的多级育人结构,将育人工作引入附属医院和科研机构,校内院内全员育人格局已经较为完善。家庭和朋辈教育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院校正逐步将家庭和朋辈纳入到育人队伍中,例如右江民族医学院在加大辅导员之家建设和职业技能竞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朋辈教育作用,让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建立了家长联席会制度以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关注学生成长成才[11]。
4.3 关注网络育人,构建“隐性”环境
网络作为信息的承载体,构成了庞大的虚拟世界,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显示,超4 成学生每天手机上网超过5 小时,而网络信息内容多种多样,监管较为薄弱,学生对不明信息的研判能力差,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在充分利用网络便捷性的同时,降低不良信息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通过调查研究指出,新时代下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要主动运用新媒体构建网络“隐性”教育环境[16],蚌埠医学院也提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提升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立场[12]。
4.4 致力文化育人,塑造人文氛围
各大院校在构建文化软环境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主要包括邀请学者、校友讲座,组织参观学习,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内容多为传承医学人文,塑造文化育人环境。这其中较为创新的是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利用医学前辈的学术论著建立“仁医良师”、“无语良师”让书籍著作开展文化育人[17],透过时间和空间让医学馆藏知识活了起来。
4.5 加强困难帮扶,转变资助方式
困难学生的帮扶和资助是高校的重要工作,现阶段是通过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方式评估贫困等级,进而开展资助,流程较为固化,而深入探索更适合个体学生的资助方式,可以实现更好的帮扶效果。温州医科大学就通过调查研究指出“三全育人”视角下家庭经济困难医学生的帮扶需从保障型资助转为发展型资助,可将资助模式贯穿在课程培养教育、科研素养教育、职业规划三个维度[18],如此使得困难学生的帮扶和资助工作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物资帮扶层面。
4.6 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学业、科研、就业压力大,思想感情较为脆弱,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态势。大众传统印象中,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可以自我纾解开导,而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其他专业偏高。上海健康医学院在“三全育人”视角下探索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通过全员育人、过程关注、多方联动,不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实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19]。
5 讨论
医学高等教育是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实保障,医学高等院校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摇篮,医学生是社会主义人民健康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医学院校就“三全育人”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其中不仅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还包括众多非试点医学院校,“三全育人”研究和探索的不断铺展,为“三全育人”统筹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阶段“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各大高校的举措不尽相同,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体系建设是这其中较为一致的,首先是在意识层面高度重视,单位一把手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自上而下全覆盖的育人工作体系,同时医学院校还充分发挥了附属医院作用,将“三全育人”引向临床一线和科研一线,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各大高校众多举措中最为一致,可以在实践论证后逐步形成可以在高校种推广应用的管理架构模式,提供规范参考,使广大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开展步调一致协同推进。制度建设指明了“三全育人”的具体方向,让工作开展变成常态化和制度化,而由于各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制度建设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制度建设直接影响着其规定的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指标等,制度建设不同,具体的实践路径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现阶段收集汇总各院校相关制度,凝练共性,互为补充,可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由虚向实,让实施举措有章可循,并且有效地指导实施路径,让“三全育人”工作变得更科学而规范,而不是停留在经验主义的摸索中。各院校已经开展了各式各项的特色育人活动,部分形成了育人品牌,这对提升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育人品牌也体现了院校特色,名称朗朗上口,比照搬深奥的政治词汇更有助于在年轻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提倡和支持,对于优秀的育人品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推进育人工作。
在实施路径方面,现阶段文献报道的“三全育人”措施已经覆盖了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几乎高校的每个领域都可以引入“三全育人”的理念,但是其中多为研究者的个人探索,研究和实践成效有待论证,而在学校、学院层面的实践更为谨慎和细致,往往有系统的组织和引导,开展得较多的主要还是集中在教学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综合能力与素养、校园文化、心理建设、家校合作等方面。研究者个人的积极探索可以为学校工作开展起到预实验的作用,对个人研究者好的研究和实践措施加以推广,不好的措施及时修正,能够让学校的实践举措更加科学而稳健,这也是现阶段研究者个人的“三全育人”研究和实践报道十分普遍,而学校、学院的措施相对较少的原因。
因为“三全育人”是一种先进的育人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指导措施,在理论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尚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需要在广泛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后,汇总各试点单位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统一范式,这有助于更科学高效稳健地开展育人工作。而广大的非试点院校的积极参与和探索,也显示了广大高校积极而热烈地欢迎推广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让这一先进的育人理念更早、更好地指导育人工作。
综上,目前各院校的研究和实践总体是围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展开,领导高度重视,教职工积极参与,自上而下的管理结构较为完善,但是在制度建设和实践路径上差异较大,关注点各有偏重,尚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可以推广应用的实践体系,而广大高校都在积极地开展探索和实践,以期更早更好地推动“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因此,建议各院校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凝练“三全育人”研究和实践共性,互取所长,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实践应用的共识框架,促进形成制度建设的共识体系,为“三全育人”从理论指引向实践指导转变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