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再造·激活 :小学生家乡情怀培养新样态
2023-01-09吴菊英
[摘要]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大意义。家乡情怀的培养是家国情怀落地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生家乡情怀培养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共学互动,提高热爱家乡的认同感;再造内化,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活表达,生成美化家乡的使命感,从这三方面对小学教育中落实学生家乡情怀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共学;再造;激活;小学生;家乡情怀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就包括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表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小学教育中落实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这对于他们个人及国家今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培养小学生家乡情怀是家国情怀落地的重要举措,但现实中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小学生对家乡缺乏整体认知。笔者对实验班进行“小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度”调查,从民风民俗、名胜古迹、名人故事、非物质文化、特色产业、方言习得六个方面进行调查汇总(如图1),发现小学生对耳熟能详的家乡知识略知一二,如民风民俗、名胜古迹、名人故事,但对于家乡非物质文化、特色产业知之甚少,很多学生竟然不会讲家乡话。
二是小学生对家乡缺乏情感皈依。我县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上海、杭州,交通发达。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才迁移到相邻的大城市生活工作。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是缺少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三是小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不能转化为行动表达。表达情感最好的语言是行动,空谈没有任何意义。现在的学生对祖国、家长的热爱更多来自书本与老师理论上的熏陶。对于如何去爱、如何脚踏实地地用实际行动去内化爱家乡的情感,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笔者通过共享、再造、激活,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和家乡建设有我的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家乡农活,进而培养根植于内心的家乡情怀。
一、共学互动,提高热爱家乡的认同感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让学生在共学和共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启具身认知、沉浸体验、全息记录多维度沉浸式行走学习,实现对家乡自然风光、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的初步认知,从而提高对家乡的认同感。
1.具身认知
(1)立足“趣”,创设行走单
借鉴项目化学习的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习内容的向心性和真实性、学习过程的问题性和发展性、学习形式的合作性和多样性四大特征,立足“趣”,创设以下行走单(如图2)。
例如,欣赏海盐腔《蚌精记》,让学生在唯美有趣的戏曲中探知背后的故事。通过采访海盐腔省级非遗传承人——陶维安、周文豪,聆听挖掘、整理、研究海盐腔的历史;走近海盐腔艺术团演员队队长徐频,感悟其传承与发扬海盐腔的执着等,让学生在趣味探究中感知海盐腔的魅力。
(2)重在“导”,增强学习力
分为三大板块:行前激趣,帮助学生做出规划;行时聚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行后小结,指导学生进行反思。行前学习家乡趣行单,让学生了解整个行程的同时,由学生投票表决重点行走路线。行走时,借助家乡趣行单、行走助学卡完成认知学习。之后,指导学生围绕趣行单、助学卡的对比认知以及行走真实感受两方面进行交流反思,促成经验与学习的互相支撑与融合。
(3)突出“实”,建立新认知
行走学习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因此要以“情感”为底色,以“行走愿景”为追求,以“行走秩序”为底线,从“活动要学生为主、评价要贯穿始终、方法要润物无声、情感要水到渠成”四个方面进行引领与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例如,“代言家乡美景”。我们分小组走访各个小村镇,聆听不同村镇的不同方言,感受不同乡镇的不同风俗,并将所得汇总提炼。其中,“言语小组”将每个乡镇的不同方言进行比对,并撰写了《趣盐趣语》,先后发表在校报、小学生园地、《南湖晚报》上。学校里掀起了一股方言热,见面就说:小把戏(音:xiao ba xi,意思是小孩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行走中,收获对家乡新的认知。
2.沉浸体验
(1)以游戏化体验,改变固有认知
研究表明,“身体记忆”具有长时间的影响力,能引起学生“回望自身”,带着身体记忆对事件进行价值辨析,从而提高认知力。例如,家乡趣行单的“代言家乡美景”项目中开展“用方言来赞美家乡”的游戏活动。平时说惯了普通话的学生用方言赞美家乡,羞涩的表情、生涩的方言、习得的成就感都在游戏体验中获得。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到家乡话充满趣味與魅力。
(2)以图像化体验,建立理性认可
图像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把握事件的整体性,加深对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输入与输出。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已有认知的错误,会反思生活中认知的偏差,从而改进自己的道德行为。例如,家乡趣行单的“笔记古镇历史”项目中采用图像化体验走访澉浦城墙、漫步沈荡老街,让学生从不同时期的澉浦古镇、沈荡老街的图像中去感受历史的变迁、古镇的沧桑,对家乡建立了新的认知。
(3)以表演化体验,形成情感认同
通过设置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相似或有差异性的情境,从范例体验引向其个体生活经验,能对其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从他人的生活经验中获得对自身有益的启示。表演化体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与凝练。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用方言学商贩吆喝、奇遇先祖、齐跳滚灯操等表演,表演与观看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与情境深入体验互动的过程,促使学生深入获得家乡认知,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
3.全息记录
(1)制作电子相册
将具身认知和沉浸体验过程中所积累的图片用Word、PPT工具進行简单排版,最终存储为PDF、PPT或Word文档。接着,将文件上传到云展网,在线免费转换制作成翻页效果的电子相册,并生成链接和二维码,分享到微信、QQ等软件中,以供记忆复盘。
(2)制作视频影音
结合现今流行的抖音、视频号,将所有体验的场景、情形,包括现场的精彩呈现,以动态视频的方式发布,在分享的同时得到来自社会的关注与点评。记忆加点评,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
(3)制作“草根”文案
“草根”强调来自学生第一手资料。辞藻平平、句型安排随意、逻辑无法自洽、题材呈现出多样化,格式、字数、文笔都没有要求,重在随时随地记录,以正能量打卡的方式书写文案。这种文案易被大众接受,让学生在“草根”文案的制作与交流中培育家乡情怀。
二、再造内化,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通过行走学习,学生产生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让其通过感受乐趣、体悟艰辛、收获智慧,促使劳动内化,获得更多“生成内容”,即家乡建设有我的责任感。
1.“助手式”农活学习,感受乐趣
适合初学者,以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主要是给大人“打下手”,这种学习劳动难度小,压力不大。例如,“家庭小作坊式种植”,主要由家长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整地作苗床、播种、管理苗期及生长旺盛期、花果期,学会松土、施肥、防治病虫等。这类体验既能让学生感受乐趣,又能使其收获劳动的成就感。
2.“自主式”农活学习,体悟艰辛
重在独立参与农活,体验劳动的辛苦。比如,割稻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会割或割得慢,但由于亲身经历,了解了整个割稻过程,且有一定的劳动成果。这种学习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劳动的苦与累,感受成功的喜悦,也能促进学生不断总结得失、积累经验。例如,“基地一块地式种植”,通过班级一平米式的理论学习、家庭小作坊的初试牛刀,正式让学生开启独立的种植之旅。由学校提供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单位分得一块土地。每个班再配备一个技术顾问,由班长牵头组织和分配好种植任务。采用集体参与式、循环轮流式、小组责任式育种。力求人人有事干,人人有责担。种植过程中,让学生做好浇水、除草、拍照、写观察日记等养护工作,使学生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让其链接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内化为新的情感认知。
3.“协同式”农活学习,收获智慧
重在合作。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出色地完成劳动过程。比如,一起抬水、一起搬运稻谷等。在劳动中,不断遇到困难,研究解决办法,寻找窍门,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中收获了智慧。例如,“班级一平米式种植”,结合劳动实践课,让学生通过选种—播种—育种三环节在班级中进行一平米式种植。首先邀请农民科技辅导员开展专题科技讲座,讲授引种意义、品种特点、栽培技术及如何做好实验观察等。其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组成活动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种植任务的同时收获了智慧。
三、激活表达,生成美化家乡的使命感
在初步的农知学习、深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通过交互视听,建构情感联系、审辨交流,解构情感表达、共识聚能,营构情感升华,让学生高度感受家乡之美,促进与激活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1.交互视听,建构情感联系
以人的感知为基础营造实现本土认同感。老师将学生的全息记录进行整理、剖析,选择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利用班队课进行全班共享,采用分享单在全班进行分享。运用我们的感官将所见、所闻、所感,还有遗留下的深刻记忆进行相互视听,实现可视化生成(如图3)。
例如,在实施“农情乡韵”研学旅行拓展性课程中,学生参与了农村考察探究、农业工具设计制作、农民职业体验等活动。活动中有很多动手的机会、现场体验的机会、角色扮演的机会等。例如,在城镇鸳鸯村文化礼堂考察传统灶画后,可以亲自动手画一画;在江渭村葡萄种植基地研学,可以学一学给葡萄嫁接;在何家村竹编非遗基地研学时,可以体验竹编作品的魅力和学习编竹编等。学生运用触觉、动觉、嗅觉、味觉等多感官学习的机会很多,既需要动脑,也需要动手、动脚、动嘴、动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认知体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淡化,为此应创设交互视听分享单,将活动中印象深刻的画面经过视听、图像语义、图像音乐关联、图像音乐感知、视听整合等方式建构起情感联系。
2.审辨交流,解构情感表达
审辨式思维是教育者用来描述学习、思考和分析形式的术语。它超越了记忆信息和事实。审辨交流即带着审辨式思维进行交流,从以下方面进行:巧设情境,营造审辨氛围——设计审辨交流问题——开展审辨交流活动——评价审辨交流表现。在巧设情境这一环节中采用视频导入、游戏导入、问题导入等方式,开门见山抛出问题,营造审辨氛围。设计审辨交流问题时要关注整体,关注问题,关注过程,要在充分认知学生的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寻找审辨思维的着力点。开展审辨交流要求学生做到追问质疑—证据为先—谦逊包容—力行担责。鼓励学生跳出思维局限,展开思维的碰撞。采用“三个相结合”进行评价,即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分层要求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审辨交流中促进情感表达。
3.共识聚能,营构情感升华
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有针对性的因人、因事、因情而进行的德育活动,也是有目的性的应时、应需、应理的班级活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班会内容,并有梯度地进行设计(如下表)。
上表是在“具身认知,大爱家乡”的大主题的框架下,按照人文类、科学类、体艺类、综合实践类四个类别进行组织策划的主题班会分主题。让学生结合视频、游戏、演讲、科学小论文、绘画、运动、征文、小课题研究、活动等路径进行共同学习。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获得新的认知与能力,逐步实现热爱家乡的情感升华。
综上所述,通过共学互动、再造内化、激活表达,学生提高了对家乡自然风光、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也掌握了农技劳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涵养了家乡建设有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为小学生家乡情怀的培养探寻出了一条创新且可操作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沈洪华.基于教材编写特点,着眼道德理性提升——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辨析栏”教学建议[J].教学月刊,2019(02).
[2]倪玲玲.三维联动:“沉浸式体验”班会课实践路径例探[J].中小学德育,2021(10).
[3] 高继生.中小学主题班会异化现象透视[J].教学与管理,2015(07).
吴菊英 浙江省海盐县于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