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人变身记
——Gilbert 综合征
2023-01-08王红燕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感染科
文 王红燕(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 感染科)
一个在门诊随访三年的患者又来找我了:王医生,我又黄了。黄得还有点明显,不但巩膜,脸色也透着亮黄;肝功能,黄疸已经四倍正常上限值了。
反复黄疸:问题出在基因上
三年前,小伙21岁,多次肝功能检测,胆红素指标忽高忽低。间歇性地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波动;也时不时出现上面那样黄得“耀眼”的时候。为了找到病因,住院接受肝穿,但肝组织病理并未发现特异性异常;考虑到小伙的黄疸是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非结合性胆红素),且从少年时期就反复异常,我们考虑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先天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于是建议其在华大完善了基因检测,最终结果也证实了病因:与Gilbert综合征相关的UGT1A1基因上检出一个致病变异GS发病原因是位于染色体2q37位点的胆红素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UTG1A1基因)发生缺陷,导致B-UGT(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醛转移酶)表达下降,进而影响了葡萄糖醛酸基的转移,而葡萄糖醛酸是在肝脏内将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脂溶性,不容易和排泄物结合)整合为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可随粪便和尿液排出)的重要中介物质。
多有家族史,并不少见
这个病,既不是血液系统的问题(红细胞正常衰老后溶解,没有过量产出),也不是肝脏的问题(肝细胞、胆管细胞都正常),问题出在了中间加工商(螺丝钉虽小,其作用却不可估量)因此也只表现为单纯的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无明显溶血依据和其他肝脏疾病表现。Gilbert综合征是Gilbert于1901年首先报道。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完全外显);多有家族史。此病在西方国家很常见(发病率2%~19%);我国尚缺乏大数据统计资料,但从肝病门诊的就诊情况来看,也并不少见。常于15~30 岁发病,也有自小或成年期发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4:1(也有文献报道为10:1)。
苯巴比妥可能有效
一般来说,GS的临床表现仅仅是轻度胆红素升高,不影响寿命也不影响健康,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也很难有药物可治)。其治疗重在去除诱因、休息和增加热量摄入,而有镇静催眠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脑病的苯巴比妥因可诱导UGT(葡萄糖醛酸苷转移酶)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在试用两周苯巴比妥后,复查肝功能已基本正常。
用药需谨慎
因GS患者的微粒体酶活性不足,可使某些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因此在治疗合并有GS的患者时因尽量避免使用通过肝脏UGT1A葡萄糖醛酸代谢的药物,特别是伊立替康等化疗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毒性,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