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论治的扶正祛邪观
2023-01-08刘平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
文 刘平 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
肝硬化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与再生结节为病理特征的慢性肝病,肝脏质地由如唇之柔软变为如“额头”之硬了。从临床表现来看,肝硬化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属中医“症积”范畴,病因病机分析多责之于“血瘀”,活血祛瘀为常用的祛邪治法,这在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治疗研究已有充分展现,但由于治疗需历时长久,临床祛邪之法应用又当权宜。“按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然攻之太急,正气转初、中、末三法,不可不讲也。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匪朝伊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急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 此乃现代慢性病治疗的理念,临证当权衡邪实正虚之孰轻孰重,缓缓图治,久久为功,以期“长治久安”。
现代中医基于长期临床实践和大量的研究,结合古今医家的有关论述,提出并论证了“血瘀为积之标,虚损为积之本”的肝硬化“虚损生积”中医病机理论。肝硬化本质是肝脏形质损伤,阴精亏损,无以化气为用,以致气血不行,凝血蕴里不散而成积。其“虚损”主要表现在气虚和肝肾阴精虚损两个方面。气虚反映了机体功能的损伤与降低,肝肾阴精虚损则指肝脏形质损伤,是虚损更深层次的病机变化;活血化瘀之法当辩证应用,长期治疗应重视益精气、补虚损。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源于邪正相争的基本矛盾是贯穿任何疾病的始终的辩证观。《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顾护正气预防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后世医家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的观点,须高度重视祛邪务尽,以防闭门留寇。尤其是对病因明确的病变,如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当以祛除病因为首务,即是“祛邪之所以安正”之要。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情更为复杂多变,正虚易感外邪,而内邪自生更为多见,正虚邪盛共存。如阴虚内热,脾虚生湿、湿热蕴结,瘀热壅阻,水湿停聚,以致“盛情难却”的局面,必须把握扶正祛邪主次,急则祛邪治标、缓则扶正治本;对于危急重症更需中西药并用,攻邪尤为重要,须精准快速,逆转病势,中病即止;扶正补虚不忘祛邪,当审慎掌握,方不误事。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此为中医治病的原则,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坚持动态应变的两点论,理解其治疗的思维特点是临证应用之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更深刻阐发其内涵,有益于进一步扬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