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校办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023-01-08秦婧雅丁燕飞朱梦娇
秦婧雅 丁燕飞 朱梦娇
(浙江大学)
一、研究背景
(一)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要求。高校校办企业(以下简称“校办企业”)作为一类比较特殊的国有经济体,一直以来承担着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双一流”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等多重功能。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则是推进高校校办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校办企业自身优势抓好特色亮点工作,积极探索校办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完善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日常教育体系,发挥科研、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效应。”
(二)校办企业协同育人的内涵
育人,从广义来说,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落脚点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针对高校狭义来说,是“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从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加强各思政主体和载体间的横向联系,形成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育人的关系。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外,校办企业育人的功能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挖掘,不断凝聚全方位育人的合力。
高校校办企业具有服务和支撑学校教学、科研、文化传承等特性,既不同于一般的国有企业,也不同于其他普通学校的校办企业。校办企业作为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创新体系中最具有市场活力的部分,必须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学校整体教学科研规划,承担起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角色。高校校办企业要把握优势、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在依托学校资源开展经营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学校治理,在协同育人机制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校办企业协同育人实践—以浙江某高校校办企业为例
(一)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学科发展
浙江某高校A企业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学科发展。
A企业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坚持“产学研创”理念,组建实践导师库,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各培养阶段。先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此外,成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还聘请高校教师在设计院进行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为支持学科发展,A企业联合规划设计院成立“建筑规划学科产学研联盟”,首创联盟导师团制度,在实践中全方位育人,促进产学研融通互补式集群化发展,形成高质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二)以“教材思政”党建特色品牌引领事业发展
浙江某高校B企业坚持以“党建与业务同促进、共发展”为目标,打造“教材思政”党建特色品牌。
B企业积极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三个立足点出发全面推进“教材思政”工作。一是构建学习共同体,把好教材出版方向之“舵”。把政治把关放在教材出版工作的首位。组织党员和群众除走访各高校院所外,还先后学习参观了杭州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淳安下姜村、安吉余村、嘉兴南湖等地,通过让党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走过的路,深刻领会“八八战略”“两山”思想、“红船精神”,努力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二是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之“责”。通过与学校本科生院党支部开展联合共建活动,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新一轮“课改”方案,围绕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共同目标,与本科生院探讨在编写出版系列化教材、增强教学服务附带效应、为教师发展赋能等方面工作与思考。三是强化使命担当,培养与时代同频共振之“才”。在选题策划、教材编写时把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习者中华情怀、国际视野,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高校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国之青年。
(三)共建协同育人的校企社会实践基地
浙江某高校C企业在协同育人探索实践方面主要是聚焦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将服务育人理念融入到后勤服务全过程。
一是基于关心关爱的视角改善后勤服务和校园生活环境。食堂“为状元烧饭”的口号、贴合学生口味的家乡美食研发、“学霸”餐厅筹建、各类学生生活空间打造等多种后勤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有效提升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质量和服务体验,使学生更加便利便捷地获得后勤服务,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科研中。
二是基于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开展后勤服务需求沟通和体验互动活动。后勤企业每年联合学生会、学生权益组织就后勤服务需求进行沟通,与学生组织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后勤服务的管理和考核中,如在食堂设立大堂副理的岗位,组织学生开展“行走的课堂”了解校园建设情况,与学生党团支部进行各类共建活动,促进学生组织、管理、协作能力的提升。
三是基于辅助学习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行为规范,开展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参与研究以及文化宣传等活动。例如联合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食堂开展“光盘”行动倡导节约理念、联合举办药膳大赛、在除夕中秋端午等节假日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发挥了后勤在辅助育人方面的作用。
四是基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引领,用后勤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习惯。后勤人员的勤劳肯干、任劳任怨和默默无闻,赢得了学生的大量点赞,成为校园正能量的一部分;同时通过开展后勤服务体验活动,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后勤工作,体悟劳动精神。
通过多项实践,C企业致力于构建一个由学生个体、学生组织(权益组织、党团组织)、院系部门以及后勤企业共同参与的育人共同体。
三、协同育人实践中呈现的特点与问题
(一)理念深入人心,但协同定位不够准确
通过深入校办企业调研与访谈,我们了解到高校校办企业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但提及协同定位时,却不能达成一致。协同定位决定发展方向。校办企业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办企业的功能定位也在不断改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办企业应该改变原来“办学资金辅助”+“校外实践基地”的定位,而要突出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它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是大学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这也是校办企业协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主动融入促发展,但协同合力尚未形成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多种因素影响了校办企业协同育人合力的形成。一是在学校的大发展环境下,校办企业有着特殊的单位属性。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与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缺少常态化的沟通联系,缺乏有效的桥梁纽带,难以形成协同合力;二是在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传统的“资金支持”或是“以资金支持为主,智力和服务支持为辅”的模式,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协同局面;三是各校办企业之间看似经营领域和范畴不同,难以形成协同合力,但也可尝试跨学科、跨类型进行交叉合作,实现校办产业与学校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
协同育人工作涉及到高校各个方面,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外,如何发挥好校办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凝聚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促进育人目标融合、队伍融合、内容融合、方式方法载体融合,最终形成“大协同、大融合”的育人工作合力。
(三)育人实践不断深入,但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正如前文所述,高校校办企业的定位决定发展方向。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校办企业在母体大学中的定位必然是紧密围绕大学的核心功能,把其发展融入学校整体教学科研规划,把校办企业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就需要学校针对校办企业协同育人在机制上进行总体设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明确各企业在协同育人目标和任务上的定位。对于校办企业,要思考如何在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板块有所作为。从理性自利的角度说,企业还需要发展壮大,那就还需要找准协同育人与经营同频共振的结合点。
四、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校办企业协同育人机制
(一)以高质量校企党建推动人才联合培养
高校与校办企业党建联合共建,可以集高校的教学科研转化优势和校办企业广阔的实践平台优势,推动双方党建工作水平共同提升。
从协同育人角度来说,可以尝试三种联建机制:一是建立党建联络组机制。由学校牵头成立企业党建工作组,明确企业党建指导员。高校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顶层设计的指导。二是建立党建联合共建活动机制。校办企业与高校各相关院系实行党支部结对共建,形成常态化共建机制。通过支部联动助力铸魂育人,将校办企业的工作实践与院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将党的建设融入到学生发展成才的各个环节与领域。三是建立党建人才共育机制。探索与相关院系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通过“同上一门思政课”“共学一篇讲话”,共同举办学术论坛或学术研讨会等,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促进校企深度交流与实践互动,也让学生深入企业内部,不同角度体验专业魅力,增强学生职业使命感。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相比,高校与校办企业党建联合共建不仅可以推动校企专业共建、基地互建等向党建领域拓展,发挥党建凝心聚力的政治功能,把以往校办企业从专业技能培养角度出发的单一育人向党建育人、思政育人、企业精神育人等全面育人转变,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校办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以多创新载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高校校办企业可通过“交叉学科或协同研究中心、学科产学研联盟、企业导师团”等多创新载体,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通过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协同研究中心、产学研联盟,强化实践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定聘高校教师在研究中心开展研究工作,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有机结合起来。高校要推动专家团队和科研成果走进校办企业,鼓励他们依托研究中心或产学研联盟等载体把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到校办企业,将企业的实际应用反馈到学科,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同时,依托校企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做到专业的人才与企业专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实行企业导师制,聘请校办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英才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为学生开设企业管理和创业就业的沙龙讲座,担任企业导师或企业辅导员,让学生最近距离了解专业和产业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实践中全方位育人。要加强创新载体自身建设中的管理与考核,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要加强对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管理,及时评价与总结。要建立定期的沟通平台与沟通机制,激活校办企业活力,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与高校育人育才间的共赢。
(三)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校企合作多元化延伸
以高校后勤类校办企业为例,它们在高校办学过程中更多扮演着服务师生、做好教学科研保障类的角色。要注重促进传统后勤服务内容向外延伸,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多元化需求。
自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以来,线上授课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后勤企业要及时满足学校对于多媒体设备的需要,确保学校线上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面对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后勤企业可通过升级如食堂、超市、快递站等各类服务空间和设施,提升师生生活服务的体验。丰富后勤服务产品供应,优化服务模式,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师生获得后勤服务的便利性。坚持需求导向,以校园服务场景为切入点,推动科技融入和整合,丰富后勤企业微信公众号、app等功能模块,涵盖餐饮、购物、交通、维修、物流、防疫等校园生活场景,让师生可以轻松在线获得相关后勤服务。
(四)以师生为本推动校企协同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
高校校办企业在发展中要秉承“以师生为本”的理念,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同生共长。
校办企业要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员。高校各院系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建议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校办企业代表参与。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来开设实践类课程,让企业实践类理念、教育内容走进课堂;与相关院系共建,让思政课走进校办企业。开展“设计大赛”“阅读嘉年华”“行走的课堂”等系列活动,让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办企业实践中去。校办企业还可以设置勤工助学岗,让学生参与到校企管理、服务与民主管理中去,更好地了解校办企业。在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推进学校“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最多找一人”改革。因此,校办企业只有始终把“以师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校企协同工作中去,才能真正构建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