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测绘科技博物馆提升社会教育功能路径探讨

2023-01-08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陈华杰王玲卢玫吴亦舟毛慈航

浙江国土资源 2022年5期
关键词:测绘公众博物馆

□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 陈华杰 王玲 卢玫 吴亦舟 毛慈航

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积极措施,明确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今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给博物馆发展社会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

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以下简称“测绘科技博物馆”)从2018 年开馆以来,以博物馆社会教育为中心,从打造基础展项精品,呈现测绘展馆特色;注重分众教育实施,提升全面服务水平;开展时代主题宣传,拓宽教育活动方式;联手社区互帮共建,深耕馆校教育融合等诸多途径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重视社会教育传播推广,健全博物馆运行机制,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经过4 年来的不懈努力,测绘科技博物馆创建成为富有特色的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本文从博物馆社会教育特征入手,提炼影响社会教育功能的关键元素,探究开展社会教育的方式和路径。

一、科技博物馆社会教育特征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定义了博物馆概念,将“教育”提升到博物馆开展业务的首位。博物馆社会教育,其目的在于传播知识、价值、文化,以及激发公众积极正面的价值观、道德感和创造力,培育公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探索精神。博物馆产生的、具备教育意义和功能的一切事物皆可被视作博物馆教育。相较于其他类型教育,其拥有实物性、非正式性、多元性与终身性等显著特征,它无疑是社会公认的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能给予公众审美享受、艺术熏陶、身心体验和探索求知,让公众像呼吸一样自由地学习。正因如此,博物馆教育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充满开拓精神和创新的事业。

二、科技博物馆教育特点

(一)基于博物馆环境下实物性活动

科技博物馆教育依托于实物展现抽象的科学技术,通过展品呈现实物的标识属性,关联科技特征,衬托背景叙事。策展人通过寻找展品与展品之间、展品与人之间、展品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解读,凝练主题,通过展览传递给观众。

(二)观众自发的、愉悦的、非正式性的教学活动

科技博物馆教育具有开放性、环境宽松、教育方式灵活生动的特点,观众从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地了解实物,在实物与科技之间建立联系,继而进行研究和判断。它是公众自愿接受的潜移默化的学习。

(三)有助于公众发展的多元性的教学活动

科技博物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学习者知识、能力、精神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关注学习者探讨科技与自然的历程体验,帮助学习者人生积极态度的养成。多元性的教育方式在公众和博物馆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关系,使博物馆成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令公众向往的历史教育场所、知识学习场所、艺术享受场所、娱乐休闲场所和素质培养场所。

(四)适合于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终身性的教学活动

科技博物馆教育是实现社会教育的一种途径,具有终身性。它可以帮助儿童探索世界,丰富体验,可以辅助学校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知识,也可以为成年人自我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为老年人的兴趣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人生不同发展阶段都可以提供学习支持。

三、科技博物馆教育环节

探讨博物馆的教育体系,博物馆教育将构成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循环。内循环是生产教育项目内容的循环,它包含三个阶段:教育项目设立,博物馆科研教育人员撰写设计方案阶段;经过社会公众调研,修改方案阶段;专家评审、完善,成为教育项目的理想策展方案阶段。外循环是传播教育项目成果的循环,它也包含三个阶段:教育策展方案的实施、展项完成阶段;展项成果的应用推送、展览落幕阶段;展项成果的公众反馈总结阶段。打个比方,博物馆教育体系两个循环就像“产品生产过程循环和产品推销过程循环”。要想提升科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就要统筹兼顾内、外两个循环,两个循环一起抓,内外联动形成正向反馈,产生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四、博物馆社会教育关键元素

通过对科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四个特点和教育环节双循环方式的分析,笔者提炼出影响科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关键元素。内循环中关键元素为“藏品、空间、兴趣、愉悦、有益、多元、分众、教育”;外循环关键元素为“精品展项”“特色展馆”“分众讲解”“优质服务”“时代主题”“拓展教育”“社区共建”“研学实践”。将内外循环的关键元素对应关联,形成博物馆教育构件单元,而每组构件单元自然引伸出提高社会教育功能的相应路径。在科技博物馆社会教育实践中要重视关键元素对教育成效的影响,主动架好博物馆教育构件单元,以构件单元铺设教育路径,筑牢博物馆教育根基。并要遵从社会教育的规律,贯通教育链上的节点,形成教育环节的良性循环。

五、测绘科技博物馆社会教育实践

科技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下文就测绘科技博物馆主动开展社会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作一番探讨。

(一)打造基础展项精品,呈现测绘展馆特色

展览作为连接人和物的媒介,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对馆藏资源的基础陈列展陈,是体现展馆水准,彰显展馆主题风格的重要方式。为打造精品展项,必须对展馆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从学术成果中深挖历史故事、提炼文化内涵、展现民族精神,推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并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创新优化展项呈现。测绘科技博物馆以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为主线,通过五大常设展厅逾400 个展项,向公众普及测绘与地理信息知识,传播测绘与地理信息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制作了郑和下西洋展项、测绘民生应用魔术墙展项、珠峰测量知识互动展项等34 项优秀展项。

为了满足社会教育的多元需求,现代博物馆展览已经逐步脱离静态展示的方式,增加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展览情境,加强参观者的感受与互动体验。测绘科技博物馆巧用多媒体展示方式来呈现测绘展馆文化特色,例如,在郑和下西洋展项中运用幻影成像技术构建场景,融合现实的场景和虚拟的内容,将多机多方位拍摄的影像投影到模型中,以此还原运用测绘技术定位导航的场景,详述科学原理和历史故事,从而更深层次地在观众脑海中留下印象。

(二)注重分众教育实施,提升全面服务水平

作为开放性的公众场所,不同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时间管理以及思维方式的参观群体都会在博物馆中共存。面对多样化的观展需求,博物馆要对公众教育进行认真研究,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举办差异化与针对性的分众服务。测绘科技博物馆针对大中小学校的馆校交流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案,针对小学低年学段学生,开展“古地图拓印”互动体验课程;针对小学高年学段和初中学段学生,举办《方位的辩别与表达》科普讲座及体验课程;针对大中专院校学生,开展测绘仪器实训课,组织观摩现代先进的应急测绘装备,并与研究院专家进行“测绘前沿科学技术交流座谈会”大脑风暴洗礼。在展馆文物讲解路线设计上,将观众细分为青年学生、老年人群、专业人士、领导干部、家庭群体及有特殊需要人士等不同团体,以此制定多样的参观流线和解说讲稿。

博物馆不仅要提供优质观展体验,而且是包含全公共设施、产品、活动及其相关服务。到位的博物馆观众服务,即使只是一个细节,也绝对带有温度,让人难忘。测绘科技博物馆立足受众实际需求和最佳观感体验,从规章制度、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等方面开展精细化管理,提升接待、讲解、服务、教育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在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加持下,利用微信公众号全景漫游、微信软件自助语音导览等智慧化的导览方式极大地优化了公众的参观体验。

(三)开展时代主题宣传,拓宽教育活动方式

博物馆课程设计应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着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文化价值创新引领,紧盯时代主题释放文化活力。测绘科技博物馆把提升公民国家版图意识,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作为国家安全主题教育出发点,以“引导公民规范使用地图,保护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秘密”为主要目标,以国家版图知识展览为主要载体,开展“知我版图,爱我中华”主题宣传教育。通过定制知识展板、印制宣传手册、制作宣传视频、开发线上程序等多渠道宣传工作,送展进市县、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多角度普及国家版图知识和地图管理法律法规。

博物馆教育活动以展览为核心,可拓展到讲座、研学、情景演绎、角色参与等多元服务方式。测绘科技博物馆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在 “科普园地”栏目里每周推送一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普论坛,并推出线上线下融合的主题科教、知识抢答、手工制作、文章写作等活动。

(四)联手社区互帮共建,深耕馆校教育融合

博物馆在发挥传统的研究、教育功能基础上,也应当主动组织开展符合社区民众需求的文化交流,推动当地社区文化的建设,将博物馆打造成为社区民众寓教于乐的场所。2021 年,测绘科技博物馆举办《地图上的党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主题展览》。展览依托红色地图的多样化呈现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的壮阔历程,通过联手周边社区,在社区街道活动室、住宅小区广场、中小学校轮动展出。利用博物馆良好的硬件设施装备,为社区干部群众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馆校教育融合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基于各自特长之上的优势互补。测绘科技博物馆应用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结合中小学教学大纲要求,深入开展馆校研学教育。例如运用展厅中珠峰测量展项,开发了贴合教学的知识问答、图片欣赏、视频播放为一体的互动闯关游戏展项,让中小学生在互动闯关过程中体会中国先进测绘科技在珠峰测量中的作用,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六、思考与建议

测绘科技博物馆通过上述诸多路径社会教育实践,赢得了公众的喜欢,取得了第十四届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优秀奖,被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授予“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称号。寄望未来,测绘科技博物馆应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部署,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教育功能,助力国家文化强国建设。

一是科技博物馆社会教育要深入研究藏品资源,以展馆展陈元素为基础,不断充实深化,做出精品展项以支撑高质量的展览教育活动。关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新技术手段助力博物馆展陈更新,提高博物馆面向社会大众的宣传力和竞争力。

二是利用现代自媒体融媒体优势,通过教育主题博览会、学术研讨会、培训工作坊等形式,实现博物馆文化共享平台,共建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区域博物馆资源共享数字平台,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优势,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

三是在为观众供给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同时,为其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服务体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合理确定观众服务种类和规模。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服务。

四是加强与院校、社区、机关、旅行社等相关机构的沟通合作,形成协调机制,建立共享平台,整合区域教育联盟,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作用。同时博物馆教育人员在双向互动中要持续提升教育技能,学习扩长专业知识,不断为公众推送更好的社会教育产品。

猜你喜欢

测绘公众博物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博物馆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