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时期出版业环境变化浅谈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需求

2023-01-08张浩玮

智库时代 2022年1期
关键词:出版业

张浩玮

(湘潭大学)

一、引言

随着通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兴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传播模式带来的信息量与用户体验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注重反馈与话语权的新媒体、自媒体等全新数字出版传播途径则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给整个编辑出版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同时,这种变革也直接影响到了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与方法,对出版界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尤其是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号召的时代背景下,出版类专业人才想要搭上“双创”的快车,必须重新思考新时期的创新创业环境、人才能力需求,除将创新创业基本能力、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纳入培养体系以外,更应该对新时期必备知识作出培养规划。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出版业环境变化特征,推导新时代出版业人才未来应有的能力,并以此为出版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育思路添砖加瓦,讨论出版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能。

二、出版业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变化分析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模式产生了巨大变化,话语权逐渐下放,读者(受众)阅读习惯更新迭代……当前编辑出版行业处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其所面临的环境与之前传统出版发行行业完全不同。本文将从理论出发,剖析当前编辑出版业人才面临的时代环境特点。

(一)传播模式的变化——交互传播与话语权的下放

出版(或称出版工作)是指用印刷或其他方式把著作物复制制成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的行为[2]。其本质是将精神文化产品以可读的信息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属于一种大众传播。但受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限制,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传播路径往往是单方面的,由出版社(即信源)通过图书(即载体)将知识(即信息)传播给读者(即信宿)。整个传播流程看似已经完成,各个传播环节也完成了使命,但事实上缺少了现代大众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环——反馈。过去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传播能力有限,传播速度与范围受限制较为严重,更不用说想要反馈信息的、处在传播链末端的一般读者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凭借速传速达的特征,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无限缩小,其传播能力强大无比,将传播链条的最后环节打通,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了交互传播。自此,受众的信息反馈成为了评价传播效果的另一重要指标,读者的意见或建议逐渐成为出版社依据销量之外衡量发展效果、修改发展战略与方向的另一重要指标。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设备不再是奢侈品,人人都可以加入移动互联这个巨大的传播网络之中。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相较2018年提升了4.9%,网络覆盖率不断增加[3],这也带来的另一个传播模式的改变,即话语权的下放。在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中,处于传播链上游(顶层)的一般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处于社会支配层的上层人士,通过媒介将事实、解释、意见、思想或精神情感传递给大多数社会被支配人群。但网络的交互性、隐匿性与强传播力彻底改变了受众的地位,他们不再是单独意义上的受众,也可以是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传播者,话语权在这种环境中完成了转移与下放。传统出版业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广泛意义上的“全民出版”时代已经来临,出版业的社会文化的喉舌或统治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传播模式的变化使得受众的重要程度显著提高,出版业在这样的新环境下更应注重转型发展。

(二)载体形式与内容变化——数字终端阅读的兴起

长久以来,出版工作的产品以纸张作为载体,以图书或报刊为形式,在文化领域与市场上广为流传。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终端的逐渐兴起,图书报刊等文化产品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电子图书、数字报刊逐渐走进读者的视野。凭借便携性、及时性、可拓展性等特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数码产品的市场价格竞争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使用数字终端进行阅读活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报告显示,手机、互联网成为成年国民接触媒介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数字阅读的接触率高达76.2%,相较去年上升3.2%,手机、PC互联网、电子阅读器以及其他PAD的阅读使用时间相较去年均有所上升[4],可见数字终端阅读逐渐成为了阅读的新风尚。

文化产品的主流载体形式发生改变对出版业影响重大。从受众方面来说,这种变化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知识整理能力、信息接受能力等一系列社会信息功能,从传播链末端改变他们对传统纸质文献呈现出的信息与知识的态度。从内容方面来说,传统纸质出版的文字内容相较丰富多彩的网络多媒体内容而言缺乏吸引力,互联网多媒体传播在理解与接受层面也远比文字的表达效果出色,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图片、音频、短视频等多媒体成为了信息内容的主要承载方式。

传统出版行业处于文化产品载体形式巨大变革的环境中,面临着读者阅读习惯改变、产品内容竞争力不强等严峻挑战,出版专业的大学生人在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中同样需要考虑这些重要的问题。

(三)营销模式变化——渠道为王,“酒香只怕巷子深”

出版社作为我国上一个特殊存在,承担着社会文明与精神文化的具象和传承责任,在具有事业单位属性的同时也具有企业单位属性,因此,出版物也具有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可以在市场上进行购买。出版社作为出版物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也有一定的营销策略。传统出版发行单位采用的营销模式主要有三种:包销、经销、直销。包销又称征订包销,是指客户买断出版物的所有权,享有在全国市场或特定区域内的转有效授权。经销是指出版单位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出版物货源,由经销商客户代为销售。直销是指出版单位直接向消费者出售出版物的零售行为,包括直销给学校、图书馆,或接受读者邮购等服务。

正如前文所言,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使出版单位的知识权威地位不断被挑战,读者受众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图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选择。另一方面,伴随着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出版社的话语权威不断被获取便利、内容丰富的网络内容稀释,社会影响力逐渐被互联网企业替代。这样一来,建立在权威、影响力基础上的传统出版营销模式不但无法在新环境中为出版业带来额外效益,而且会逐渐没落,被遗忘在数字信息洪流中。传统出版业“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产品质量再高、内容再优质,也敌不过发行营销渠道的巨大变化。新环境下,能让受众看到、记住才是“王道”,“好看不火”的现象永远是对优质内容蕴含的经济效益最大消耗。

(四)新型科技应用——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实践

自古以来,出版业的发展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应用,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古登堡印刷机等,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出版的方式传承了人类文化与精神视界的瑰宝。到了现代,激光排版技术、排版软件的应用,自动审核检查软件的应用等使得出版这项工作轻松了许多,生产力大大提高。但可以注意到,这些我们已经淘汰或掌握的科技大多与出版物内容生产能力相关,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并没有出现与整体行业方向相关的科技,并辅之向更高、更远的程度发展。

当前的科学技术环境与过去完全不同,科技不再为某种单一的行业或产品服务,不仅着眼于生产力、生产水平的提升,而且可以从产业的各个角度出发,为整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如反馈、售后、预测、管理等。对于出版行业来说,现有的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将为出版发行注入新的活力。

大数据挖掘这个概念诞生于大数据时代,是指对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使用痕迹数据的发现与清洗,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数据产品,其关键意义在于能通过大数据挖掘的内容总结出目标对象的行动、消费规律,从而制定相关销售策略,实现精准销售。其本质是对经营销售环节的预测与归纳,从而减少营销活动成本损耗。现今粗略而宽泛的大宗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深入人心,只有把握用户需求,才能争取潜在消费者,从而实现营销目的。在出版行业,大数据挖掘被展望为对用户需求的捕捉技术。一是可以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并形成用户画像,以识别用户价值需求;二是可以挖掘用户阅读行为,对用户阅读、浏览、互动行为进行捕捉,归纳用户行为习惯;三是可以分析用户阅读内容,对阅读主题、价值取向、内容偏好等作出判断;四是可以对用户的社交网络进行分析,识别价值观相近的用户团体,实现精准社群营销等[5]。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科学技术与产业融合最为贴切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它是依靠计算机编写的程序,模拟人类获取与学习知识的方式,并逐渐应用于实践,获取经验,达到替代人类完成工作的一种高科技智能产物。人工智能一般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重复率高、对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以取代高额人工费用;二是工作精细,对操作精密程度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以避免操作失误带来的损失;三是工作需要大量知识资源、整合能力的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内搜索功能,缩短工作时长、降低成本。在出版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业务流程重塑和产品形态多样化这个板块。对于出版业务流程来说,人工智能将会对出版社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并与互联网资源相互关联,形成出版社内部的编校共同体,实现数字化协同生产。随着人工智能大量信息的获取与学习,出版社将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大数据服务中心,从而实现多产品、多层次的产品脉络[6]。

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几年发展最具革命性的新兴科学技术,目前学界对区块链技术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通俗来说,区块链技术就是通过密码学的方式形成一个由集体维护的分布式数据库,由一串按照密码学方法生产的数据块或数据包组成[7]。区块链技术对于出版业来说,更多的是应用于数字化出版平台的技术支持,包括版权登记、交易透明化、可回溯性记录、智能合约等[8]。这些功能都可以有效保护版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时间戳可实现版权的追溯,对侵权行为提供证据支撑,并通过数字签名机制保护版权交易的安全,能够实现作者、版权商、平台的权利和利益的平衡,解决数字出版现阶段出现的版权纠纷以及交易不透明等问题。

以上三种技术分别从出版物营销、出版社发展、出版产业运行三个方面出发,为解决现存问题、维护行业良好发展提出解决方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为新时代从事出版行业的大学生人才提供了新的从业思路。

三、出版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出版类专业大学生在全新的时代环境中进行创新创业应重点掌握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基础学科知识能力与专业知识能力;二是数字时代内容编辑创作能力;三是对新兴科技的敏感能力。

(一)基础学科知识能力与专业知识能力

出版类工作岗位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较为特殊,不仅需要有出版专业的相关知识,包括编辑、出版、发行、营销等知识,还需要对特定专业内容有深度了解。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呈现“T”字型,既要有丰富的出版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对某个特定内容进行深度了解与学习。因此,在当前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出版专业的就业前景本应是十分良好的,出版专业人才业应该是新闻传媒、文化传播快速发展时代的紧缺人才。但事实恰好相反,出版类专业受到冷遇成为经常出现的现象,期刊社、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在招聘中几乎没有一家明确表示要招收出版专业的毕业生,招聘的编辑基本以专业性较强的毕业生为主,如计算机、生物、化学等[9]。从出版社等主要就业单位的招聘情况不难看出,当前仅有单一的出版学科基础的人才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这反映了出版行业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严格要求。因此,在创新创业前,需要做好最为基础的专业知识培养。

(二)数字时代内容编辑创作能力

当前时代是强调互动互通的时代,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网络作为承载信息的主要渠道,内容的呈现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也正是出版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又一途径。如前文所述,精英阶层话语权垄断的结束,使得民众能够自由地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并能够实现传播闭环,自媒体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自媒体的两大特点就是对文字内容的风尚把握,能够紧抓社会热点、爆点话题或话术,吸引流量,形成核心粉丝群体,拥有传播的受众基础,其次是对多媒体内容的编辑加工能力。图片、音频、短视频等都是目前网络环境中的核心信息载体,掌握对这些内容的创作、编辑、加工能力,是运作自媒体的核心能力,从而可将网络环境视为自媒体创业最广大的舞台。

(三)对新兴科技的敏感能力

科技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未来的技术将如何影响出版业的发展还不得而知,但时刻保持对新兴科技的敏感能力,将为出版专业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提供思路。出版创业在美国文化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将网站博客、出版工具包、格式、封面设计、营销、分销等工作路径进行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共同开发应用平台,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在美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小说类作品的创作中尤为盛行[10],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意义与可操作性。

四、出版业创新创业培养规划建议

(一)加强学校创新创业引导宣传

大学生的年龄与经验决定了他们对行业运行规律与运营现状的了解有局限性,很难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有具体的认识,教师、家长也难以给予相应的指导,这就使得学校的引导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如参观企业、实习、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业界动态、把握业界发展方向,同时可以加强校内宣传工作,如举办创新创业比赛,以创业榜单、榜样作为例,宣传学校与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安排导师解答创新创业问题,为学生指引创新创业方向。

(二)改进在校课程内容,注重技能培训

针对上文所述的出版行业新时期的巨大变革,应有针对性地增加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对数字出版能力的学习,包括编校软件、排版软件、视频制作包装、脚本分镜等的学习,实现对自媒体、新媒体运营知识与实操技能的积累,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出版业
融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创新分析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互联网+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价值取向及出版方向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调研座谈会在长沙召开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