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国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2023-01-08宋江东

智库时代 2022年1期
关键词:歌剧声乐情感

宋江东

(三亚学院)

20世纪初,西方歌剧发展日趋成熟,中国歌剧却是刚刚起步。中国歌剧借鉴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艺术精华,融合了中国文化、民族戏剧音乐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中国歌剧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中国歌剧的表演声情并茂,经典唱段的演唱对中国声乐教学尤其是美声教学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要想演绎好中国歌剧,对演唱者的声音、形态、情感表达需要全面、统一,因此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当前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中国歌剧的选段占比很小,对中国歌剧的教学范例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国歌剧艺术的进一步研究,挖掘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演唱特点、形式内容、音乐风格,用中国歌剧来丰富声乐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是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与其他音乐形式融合而成的,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最大的区别在于表演形式,中国歌剧的表演、演唱、音乐等都是服从于剧情的,中国歌剧继承了戏曲的特点,用形体动作配合演唱,以抒情为主,演唱者用纯净明亮的音色、口齿清晰的咬字、婉转的行腔来抒发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中华文化底蕴,因此中国歌剧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得到长久发展。

最早的中国歌剧可以追溯到1920年黎锦晖创作的《麻雀与小孩》,是儿童歌舞剧的表演形式,这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的萌芽。20世纪30年代,由田汉和聂耳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在中国歌剧现实道路的发展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

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歌剧又有了新的发展,《兄妹开荒》《白毛女》等作品为中国歌剧继续推广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歌剧创作家在歌剧人物形象塑造和音乐戏剧性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歌剧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创作于此时期的《白毛女》可以说是中国歌剧历史的一个里程碑,它奠定了中国新歌剧的模式,立足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展衍手法,适当借鉴西方歌剧创作经验,用丰富的表现力,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结合人民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切身的感受,体现了群众的心声,一经上演便俘获了大批观众,演出获得巨大反响,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歌剧作品。歌剧《白毛女》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建国后期的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形成了主题歌优美抒情、通俗易唱、便于传播的特点,并在戏曲中汲取养料,使其民族风格更为鲜明。在此期间,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更是掀起了中国的第二次歌剧高潮,这两部歌剧在题材上迎合了大众的普遍心理,歌曲传唱度高,多次搬演于舞台上,更被拍摄成电影。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歌剧进入多元化创作时期,各类作品也像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党的女儿》《阿里郎》《原野》等优秀作品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当时在全国各地上演的歌剧就有上百部之多。新时期的歌剧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艺术、审美观念的多元化,歌剧创作出现了两极化趋势,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探索追求歌剧更高层次的审美和歌剧中各种元素的协调搭配,例如《苍原》《张骞》等,更加凸显歌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另一种是俗化趋势,以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发展中国的通俗音乐剧,更加倾向于年轻人的审美取向,更加生活化、大众化、普及化,轻松活泼、通俗易懂,代表作有《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风流年华》等。

纵观中国歌剧发展历程,歌剧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中国歌剧以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努力贴近人民的生活,在演唱上多有中国戏曲、音乐的影子,再融合西方歌剧美声演唱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歌剧唱腔,优美动听、深入人心。中国歌剧重视人物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使歌剧整体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剧情顺畅、声情并茂,让人印象深刻。中国歌剧发展百年,但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选取中国歌剧进行教学的却不多,仅有的教学也只是作为作品赏析之用,没有将中国歌剧加入声乐教学系统之中,这是声乐教学资源的损失,对于中国歌剧来说,它既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独特的声乐表演形式上更具深入研究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

二、中国歌剧对声乐教学的作用

(一)中国歌剧与声乐教学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歌剧包含的元素十分丰富,由音乐、戏剧表演、舞蹈、服化等多种项目构成,是一种综合型的舞台艺术,在这众多元素中,歌剧演员的声音和表演是最根本的。歌剧表演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对戏剧有充分的了解,对人物性格、剧情冲突、表达方式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再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出来,用情绪感染观众,让观众能看懂剧情、听懂感情,体现歌剧的主题和内涵特征,演唱者对歌剧的准确把握是需要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与专业的声乐教育、训练才能实现的。中国歌剧扎根本土文化,再融合西方歌剧优点,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已经发展形成了独有的演唱风格,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歌剧演唱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美声教学,歌剧选段演唱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当前声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教学中开展歌剧欣赏课程和实践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中国歌剧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更加契合我们的发展文化和演唱风格,中国歌剧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备的不同的演唱技巧、表演方式都是值得我们现代声乐教育学习借鉴的。而且在中国歌剧经典唱段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大义,这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和道德品行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声乐教学,学生们还能够对中国歌剧中的传统戏曲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普及学生对中国歌剧的研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推动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他们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中国歌剧的独特唱法给声乐教学以启示

西方著名的歌剧多采用美声唱法,而中国歌剧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民族艺术的影响较深,多采用民族唱法,虽然中国歌剧也有美声唱法的影子,但是在演唱技巧上和美声唱法还是有一定的不同。民族唱法讲究气源于丹田,不需要太深的呼吸,音色饱满而明亮,呼吸的状态随着歌剧情感变化而调整,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符合中国听众的听觉审美,再加上声音位置比较靠前,声音的效果脆、亮,有感染力,能够弥补一些美声唱法的不足。民族唱法在共鸣腔和共鸣重心的调整上比较灵活,能够让音色形成多种变化,听觉效果丰富、有层次感,更加贴切、深刻地对声乐语言和旋律进行生动的描绘。中国歌剧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艺术形态,声乐演唱也是主要为本民族的艺术而服务的,可以说中国歌剧是民族唱法的最高表现形式,对于声乐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中国歌剧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对声乐教学内容的完善

中国歌剧是声乐教学的重要资源,使声乐教学的内容和风格更加丰富,歌剧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许多经典作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在中国的声乐教学中,传统教学中西方歌剧的片段选唱比较多,而且我国的一些歌剧创作者受西方歌剧影响比较大,创作的中国歌剧体现出来的西方特点更突出,其实这与歌剧本身反映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是不相符的,基于中国观众的审美来说也是不太容易接受的。其实各国的歌剧题材都是基于本国的文化特点而进行创作的,作为中国歌剧,当然也要以中华民族为根基进行创作,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人民的生活与精神追求,这样的作品才是更加优秀的,才是深入人心、广为传唱的。像一些经典歌剧《党的女儿》《白毛女》《刘三姐》等,经典唱段的应用在声乐教学中的比例越来越高,随着声乐学习难度的增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学习需求逐渐增加唱段的难度,分层次、阶段化地进行演唱水平的提升,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

声乐教学除了对演唱技巧的学习之外,还有声音情感的表达,一些学生的歌唱技巧可以说是非常熟练了,但是将情感融入歌声中的能力却很薄弱,会给听者一种好听但不动听的感觉,歌剧的长处就是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分表达情感,甚至可以推动剧情,给人一种声音美的享受。中国歌剧丰富了声乐教学的美学内容,教师在帮助学生熟悉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比如呼吸深浅、发音方式、节奏、力量等的技能性变化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控制演唱效果,以声传情,准确表达出个人的思想与感受,才能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

(二)对声乐教学形式的优化

中国歌剧具有一定的戏剧表演成分,在演唱中不仅要区分不同的人物角色,还要根据剧情的推动进行特定的表演,因此歌剧对于旋律的戏剧性以及情感的饱满表达都有一定的要求。歌剧的构成也是多重模式的,歌剧中融合了宣叙调、咏叹调、间奏曲、序曲、合唱、重唱,无论是哪种歌唱形式,都可以运用到声乐教学的训练中来,教师对学生的教授训练也不局限于一个人,可以让学生通过双人、多人合作来进行演唱,在不断变化的旋律中找音准、练发声,强化自己的演唱技巧,并且由于中国歌剧的故事性强,给学习过程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更放松、更自在,全心投入声乐练习。

(三)对声乐教学方法的强化

(1)对语言的强化。中国歌剧演唱中对语言的运用是区别于西方歌剧最大的特点,中国歌剧讲究字正腔圆、咬字清晰、吐词准确,对语言要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中国歌剧的重要表现手法。将中国歌剧应用于声乐教学,可以强化学生演唱中对语言的准确发声,提高吐字的清晰度,帮助学生稳固基本功。

(2)对情感的强化。歌声是传递情感的载体,通过旋律的变化能够表达出开心、悲痛、愤怒等情绪,中国歌剧表演尤其强调声音对情感的阐释,通过中国歌剧经典唱段对学生加以训练,可以借助歌剧故事情节的变化推进,增强学生演唱时的情感表现力,这是学生在掌握旋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对自己演唱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不仅强化了演唱时的语言处理能力,更为自己的歌声增添色彩、注入灵魂。

(3)对形体动作的强化。中国歌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体的动作语言同样重要。在舞台上站桩唱歌不是歌剧表演,除了声音,还需要演唱者的动作配合表现,需要演唱者对人物特征、情节环境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才能做出符合当下歌剧表演情节的形体动作需要,才能使自己所演绎的这个角色“活”起来,让剧情更加引人入胜,这对演唱者的舞台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传统声乐教学中实践的机会略少,学生接触舞台也是通过参加学校大型活动或者比赛项目,而通过中国歌剧的练习,给学生多提供排练、对唱、合唱的机会,教师可以借鉴戏曲中的眼、手、身、法、步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优美体态,一举一动皆有美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人物形象要求,给学生设计不同的表演动作,让学生的肢体与歌声和谐统一,增强戏剧张力,传递浓厚情感。

(四)对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歌唱艺术既要求演唱的技法,也要求演唱的情感,对于演唱者来说,将情感融入歌声、用歌声表达情感,才是唱歌所能表达的最佳状态。唱歌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人们将自己的情绪用歌声释放出来、用歌声传递出来,中国歌剧能够将故事、人物、歌声、舞台融合在一起,使它们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因此成就了歌剧的独特魅力。中国歌剧能够被声乐教学所借鉴的优点有太多,真正挖掘出中国歌剧的教育潜在价值,必然能够极大地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四、中国歌剧融入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增加中国歌剧教学比例,丰富中国歌剧内容选材

中国歌剧的教学比例在当前声乐教学中需要大幅提高,加强对中国歌剧教学的重视,要注意中国歌剧在声乐教学中不是独立的教学任务与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寻求一些与其他教学内容相一致、能互相配合的歌剧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立体化、系统化。在歌剧剧目与曲目的选择上还可以挑选不同风格的中国歌剧作品来丰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中国歌剧唱段,中国歌剧独唱唱段多集中在女声唱段的选择上,在此要注意适当增加男声唱段作品,均衡歌剧教学。

(二)优化中国歌剧教学设计,提高声乐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突出中国歌剧在声乐教学中的特点优势,将中国歌剧的独特性与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国歌剧的教育作用。中国歌剧大多数是叙事性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先对歌剧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进行简要介绍,在学生有大致了解后再播放赏析,让学生跟着音乐去体会节奏、情感,初步学习后让学生哼唱印象深刻的音乐片段,教授学生相关乐理知识,通过作品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音域音色、演唱能力、文化素养等个人特点,选择合适的唱段进行学习,发挥不同学生的演唱优势,使学生更有信心和干劲去挑战学习。第三,要加强交流合作,可以通过重唱片段的选择,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加深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探讨缺点,研究方法,学生也会更加重视自己在重唱中的表现,从而积极提升自我水平,在作品的处理上也会更加细致,学习兴趣也更浓厚。第四,要增加歌剧实践,提高学生表演能力。歌剧演出是最好的学习与验证学习效果的平台,演出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声乐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组织歌剧演出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过程,学生自主排演歌剧项目,亲自参与舞台设计,主动思考表演形式,从歌剧舞台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学习财富。

中国歌剧是民族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体现着民族的审美和文化价值。历史长河流淌至今,中国歌剧同样面临着传承创新的问题,学校的声乐教育活动就是中国歌剧传播推广的有力途径之一。中国歌剧的文化底蕴给学生带来思想文明的洗礼,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歌唱家前辈对音乐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创作,给当下的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学生也会更加了解中国歌剧、喜爱中国歌剧,发自内心地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让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成为中国音乐艺术的闪亮之星。

猜你喜欢

歌剧声乐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