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究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未成年人保护的制度构建与运作机制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学校

樊 敏

(扬州大学)

一、研究缘起

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加强学校保护工作”,包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健全学校保护制度、有效防范学生欺凌、创新学校保护工作机制。这足以体现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及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设立驻校社工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 世纪初的美国,致力于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念方法和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服务于生活水平较低的儿童,同时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为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并不普遍,在立法方面还不完善,大多数学校也缺乏一定的准入机制和制度保障,所以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普及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需要多方参与协作,健全相关制度和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使学校社会工作在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协同下,与政府的宏观社会政策相结合,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及制度的基本遵循和可行性帮助,以构建全新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二、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未成年人保护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教育服务的重要内容,可以及时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特殊需要,帮助解决其烦恼和困难,更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的终极目标。如降低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保护未成年人在学校正常接受教育,及时诊断学生心理问题和社会偏差认知行为,为其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有效预防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因此,推行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建立全新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和运作机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于全体未成年人

1.有利于关注未成年人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正是三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难以满足需求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工作者等多方共同协作,发挥各方优势,进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如学校致力于学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家庭致力于素质教育,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心理教育等。这就要做到对每位学生给予关注,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例如,驻校社工可以通过考虑每位同学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沙盘等方式,抒发内心真实想法和需求,从而便于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技巧分析并辅导学生。

2.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进行创新性辅导

现在校园暴力、抑郁症等问题逐渐低龄化,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身心健康情况令人担忧。所谓的校园心理咨询室也大多空有其名,既无法做到保护咨询者的隐私,又无法提供专业辅导和援助。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极大地打击了未成年人倾诉心声的积极性,也间接让其身心健康无法得到及时关注。

而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更好地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尊重并保护他们的隐私,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未成年学生解决其遇到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问题。如在提供咨询时,驻校社工可以避免贴上“心理咨询室”的标签,让犹豫的学生望而却步,转而使用“解忧坊”“畅谈室”等标签,减缓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的认知偏差,从而大大增加倾诉和求助的欲望,开创新局面。

(二)对于学业困境未成年人

近年来,未成年人厌学、逃学等现象有增无减,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一大问题。在学校这样一个“只以分数论英雄”“唯成绩论”的大环境下,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我否定、畏难、厌学等情绪,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家长及老师若一味地指责、辱骂学生,不仅不能处理好问题,更有可能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伤害他们的自尊,最终酿成悲剧。

学校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链接资源,从根源上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重塑学生的信心,持续关注其心理健康,为其提供外部支持,避免学生产生认知偏差,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驻校社工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鼓励成绩不佳的同学谈谈学业困境,邀请成绩好的同学分享学习策略,甚至可以在尊重学生愿意的基础上,提供一对一的结对辅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成绩。

(三)对于人际关系困境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问题表现得多种多样,如因自私、嫉妒等心理引起的霸凌;因自卑、胆怯等心理引起的不合群、被孤立等现象;以及个别学生群体遭受的校园欺凌。这都对他们的身体、心理、精神等造成了伤害。因此需要驻校社工及时关注校园内的弱势群体,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并提供可行的解决策略,帮助进行获得平等、尊重的人际交往。通常这些不良心理都是原生家庭或生活环境导致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其家庭情况,分析原因,协助他们与朋辈群体、家长和老师正常沟通与交流,缓解人际交往带来的困境。

(四)对于家庭生活困境未成年人

留守青少年、困境青少年等未成年人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可能会有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缺失、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等问题,导致生活困难、性格内向自卑等问题。

例如,笔者参加过“伞花绽放,梦想飞扬——关爱仪征困境儿童”的志愿活动,这些困境儿童有的缺乏父母陪伴,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还有的儿童性格内向,不愿沟通。因此,我们首先开展了一对一团体舞教学的破冰活动,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和信任度,然后引导儿童在伞上共同绘画,鼓励并肯定他们的作品,之后绽放伞花进行作品展示,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培养他们绘画的兴趣,最后留下联系方式,进行结对,合影留念,给他们送去温暖和陪伴,他们十分开心。针对不同家庭困境的未成年人,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对于经济困难的未成年人,可以为其链接公益资源,开展经济帮扶,提供基础生活保障。对于缺失关爱的留守青少年,可以构建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与关爱平台,构建支持网络等。

(五)对于特殊行为群体未成年人

新时期未成年人的特殊行为表现出偏离常规、逆反心理重、自控能力差、道德缺失明显等行为或态度,这类学生通常被称为“问题学生”“问题青少年”。若对此类学生不加以干预和介入,长此以往,将导致其学业成绩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或外在的行为表现、内隐的心理状态长期异于常人、偏离常态,影响自身或同伴的发展,在学校场域中也会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社工需及时介入,发挥社会工作预防、发展、治疗的基本功能,有利于预防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发生,从而及时矫正不良行为,预防犯罪,避免青少年误入歧途,也减少可能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潜在伤害。

三、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未成年人保护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一)难点

1.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不够

社会工作作为外来引进学科,并非热门学科,因此大众对其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学校社会工作了。首先,教育局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管理层不理解社会工作,他们大多依赖早已制度化、体系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安全保卫来解决学校和学生中的问题,而不从学生的人格、尊严、身心成长方面考虑。如对待校园欺凌问题,学校都会考虑名声问题,希望大事化小,故不能从根源上遏制。其次,他们对驻校社工的岗位职责不甚了解,认为价格不菲,不知是否有引进的必要。就算能够引入学校社会工作,驻校社工也会被认为是“门外汉”“外来人”,难以完全融入学校,很多教师及家长在对驻校社工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信任他们。

2.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学校难以健全驻校社工准入机制和制度保障

目前,新“两法”的修订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还只局限于意见和建议,并未出台相关的实际法律或政策规定以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再加上当前我国对教育系统编制的严格控制,使得系统设置驻校社工的岗位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要发展学校社会工作,首先需要学校的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或教育局等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给学校布置任务,施加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设立驻校社工点。

其次,很多学校由于对学校社会工作不了解、缺乏资金等各种原因,认为没有必要引进学校社会工作者,或者将准入机制设置得十分繁琐,很形式主义。笔者认为,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构建完善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因为这对教育的发展和未成年人保护都具有空前的意义。能否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需要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健全驻校社工的准入机制,并建立制度保障。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目前为止,我国本土化发展的学校社会工作和国外的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部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有待提升,积极主动性不足,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出先进且丰富的工作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此外,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过低也是无法留住人才、开展服务的关键。若没有充裕的资金就无法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接不到项目又会使资金短缺,导致社工队伍流动性大,服务的延续性、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形成恶性循环。

4.驻校社工角色定位不明

对于驻校社工来说,不清晰的工作定位、不合理的工作考核以及因政府、学校监管而带来的逐级管理和官僚主义都是制约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不清晰的角色定位使师生不明白驻校社工的工作内容,同时也让工作者本人不知如何将社会工作与学校工作结合,特别体现在驻校社工工作初期。若没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和有效的沟通机制,不仅会使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学校社会工作的运行状况不佳。

5.缺乏合理的学校社会工作评价体系

首先,现行的评价体系没有结合驻校社工的具体工作内容,评价方式过于老套,没有针对性,不能全方位的展示社会工作效果,因此无法及时发现不合格的驻校社工,并督促他们改进,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其次,评价标准不同易造成评价结果的错误。若驻校社工评价标准的参考基点不同,会产生不合理评价。最后,评价的不及时性也会导致结果误差,影响评价的时效性。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公正评估,挫伤了驻校社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嵌入。

(二)对策分析

1.加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使更多人接纳

对于学校来说,应积极主动宣传学校社会工作。比如,利用行政、媒体力量拓展宣传的渠道,以提升驻校社工的知名度。在社会层面,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推广;在学校层面,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刊或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宣传方法,扩大其在师生、家长间的影响力;在工作中,可建立交流群、开展总结会,分享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资讯,并设置“风采展示”,不仅能展现驻校社工的服务内容和成果,也可以加深师生家长对驻校社工的了解。

2.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学校建立准入机制和制度保障

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层面来说,需要主动了解、思考学校社会工作的作用并支持其发展。首先,要发挥政府行政力量的引领作用,政府和教育局等主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鼓励学校引进学校社会工作。在经费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教学试点经费,鼓励和支持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一些体验服务和案例分析。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要了解并接纳学校社会工作及驻校社工,简化引进流程和准入机制,制定人性化方案。学校可以与社工机构合作,以机构委派社工为主、聘任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为辅,并以入编、提薪等多种激励形式并存来推进,明确社工角色定位及工作重点,将驻校社工视为独立的第三方,客观公正地对待。虽然社工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的教育事业,是学校的合作者和协同者,但可以不受学校的行政化管理,可以简化繁琐的行政流程,把重点放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上。

3.培养更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才,提高社会工作待遇,留住人才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但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学生却不足半数。首要原因就是社会工作待遇太低,成本投入(时间、精力、资金等成本)大,使得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导致心理落差大。

从社会工作专业设置的角度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来看,要想培养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各大高校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其次,政府和社会要提高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并提高社会工作的待遇,才能减少人才流失。

4.合理定位驻校社工角色

驻校社工开展的服务要基于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社工机构要对社工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及理论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角色定位,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驻校社工自身也要积极转变角色,清楚了解学校各系统的职责,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来开展社会工作。此外,学校应该直接与社工组织对接,提前参与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学校社会工作机制。社会工作者、社工组织以及学校三方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添砖加瓦。

5.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评价体系首先要参考科学的评价指标,比如驻校社工的工作能力、个人素质、思想道德以及能否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能否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等。可以对社会工作者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测试、询问学生、对家长调查回访、分析驻校社工工作成果等多种方式,形成对驻校社工的全面评价,进而使驻校社工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构建和正常运作。

四、结语

尽管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但相信随着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随着学校社会工作开展实践的经验日益丰富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够使社会更好地接纳学校社会工作,并构建出更完善的学校社会工作准入机制与制度保障,在帮助未成年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同时,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学校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A Social Crisis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青春社工
学校推介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