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精神传承教育研究

2023-01-08侯星伊

智库时代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大学生

侯星伊

(河南大学)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夺取伟大胜利过程中形成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至今仍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染力。红色精神是新时代背景下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精神力量,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是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主力军。因此,分析红色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现状,积极探索传承红色精神的路径,对于更好地促进红色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各行业的栋梁,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职责,对大学生进行红色精神传承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但是,红色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社会大环境冲击红色精神传承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QQ、微信、微博以及推特等都在第一时间向人们推送国内外的热点信息。这在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向大学生传递了国内外的多元价值观。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于特殊环境创造的文化精神,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对其原有价值内涵新的阐释势必会与现代各种价值观产生冲突。这种社会环境的冲突与激荡,对红色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弘扬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同学之间的交流影响红色精神的传递。大学阶段,大学生与同学或室友之间的相处时间更多,同龄人之间共同话题也更多,且当今通讯十分发达,过去交流的限制,比如时间和空间限制等都被打破了,因此,同学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和频繁。交流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精神文化价值观传递的过程。在互联网各种信息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知可能会有失偏颇,自我对红色精神的认知与学习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书籍、电视等文化作品影响价值导向。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速度和面世速度也有了显著提高。书籍(电子书)、电视剧、综艺等逐渐成为人们休息放松的首要选择,特别是当红偶像的作品,广受年轻一代热捧。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文化作品为追求销售量和收视率过度迎合市场,对红色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反而比较少。而大学生作为文化产品的重要受众群体,在这些文化作品中感受不到红色精神的熏陶,因此,对红色精神的重视程度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影响红色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

(二)家庭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在弘扬和培育红色精神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以下主要从生长于城市的大学生、生长于农村的大学生以及生长于“流动环境中”的大学生出发,讨论家庭红色精神传承教育。

在城市的大学生家庭中,父母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对于先进事物的掌握比较及时,思想观念也相对比较开放。在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孩子在学业成绩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培养,可能会对子女进行相应的红色精神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倾向于学业成绩和未来就业技能的提升,在红色精神方面的培养也会相应减少,不利于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学习。

在农村的大学生家庭,大多父母出去打工,孩子在家乡学习,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本就不是很多,两者之间的交流也就更少。加之农村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付出多而回报相对较少,满足家庭日常开销和孩子上学等方面的物质需求就已经让他们筋疲力尽了。因此,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也没有主动的意识对孩子进行红色精神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大学生缺少家庭红色精神氛围的熏陶,自然对红色精神的关注度也会减少。

“流动环境”中的大学生家庭,大多是孩子跟着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流动性比较强,因此将其概括为“流动的大学生家庭”。这种家庭大多父母的工作场所不固定,经济收入也不是很稳定。当父母经济收入相对较高、工作有闲暇时,父母可能会关注孩子的精神层面,对其进行相应的红色精神教育。当经济收入不太理想、父母忙于劳作时,可能会忽视对孩子精神层面的教育。真正要使一种精神深入人心,需要长期的过程,这种“不稳定”的红色精神教育,会对大学生学习红色精神产生不利影响。

(三)学校红色精神传承教育缺乏创新性

红色精神教育是精神层面的教育,要想真正使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

过度重视应试教育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我国的教育大环境下,思政课程总体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思政课程的独特性,而是与其他课程一概而论,更多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容易使大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抵触情绪。红色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特性,需要人主动认可和接受,才能将这种精神融于骨血,以此外化于行。单纯依靠外界的灌输,不仅不能使大学生真正学习到红色精神的精髓,更影响红色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弘扬。

缺少实践教育导致红色精神不能深入人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思政课程还是以课堂传授为主,而实践教育少之又少。要使大学生真正深入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仅仅依靠课堂的传授是不行的,需要外界的环境条件去影响人们内在的知、情、意、信、行,长此以往,方能深入人心。过多灌输而不去实践,会使红色精神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纸上谈兵却不能付诸于实践,达不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会使红色精神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方式枯燥影响教学效果。我国的教学方式大部分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知识的传授更加系统、科学。但这种方式过度强调书本知识,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且比较枯燥,不太能吸引同学注意力。特别是对于红色精神教育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在现实中无法真正看到、摸到,在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会显得更加枯燥。这种种不利因素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厌恶心理,从而大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红色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二、加强红色精神教育的对策

要想使大学生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对红色精神传承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只有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和作用,大学生红色精神传承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一)发挥社会教育环境的引领作用

首先,要净化网络环境,建设红色网络平台。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因此,一方面,应当从传播的载体出发,从传播源头杜绝不良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使互联网成为充满正气的红色精神培养基地;另一方面,应当在互联网加强对红色精神的宣传,打造红色互联网平台,为大学生学习红色精神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其次,要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众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肩负着传播党和国家价值观念的重大使命。一方面,要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管控,深化红色精神教育,指导大众传媒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另一方面,大众媒体要创新传播红色精神的方法和手段,丰富红色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深化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最后,要加强对包括出版物、电视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管理。文化产品是群众主要的娱乐工具,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更是综艺、电视剧等文化作品的主要观众。要对这些文化作品的内容加以审查管理,确保它们传播的价值理念的正确性。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高校要优化自身的教育方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一定的不满情绪,影响思政课授课效果。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通过音频、视频等,使大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精神,增强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育,例如,组织同学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组织同学观看革命电影、组织红色文化相关比赛等,把红色精神更为活泼和直观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增进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学习。

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一方面,教师要认清思政课的课程性质,重视和接纳红色精神,注重利用红色精神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更新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注重自身对红色精神的挖掘能力,能够将红色精神的内容和精髓融入教学内容中,真正达到精神育人的目的,促进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了解和把握。

(三)发挥家庭红色精神教育的基础作用

首先,父母应该积极学习新事物,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形势。父母一辈的成长环境跟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可能跟大学生有差别。一方面,父母要关注当下热点,主动学习新鲜事物,缩小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另一方面,父母也要正确看待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素养和精神层面都过硬的人才,因此父母要注重对孩子进行精神层面特别是红色精神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其次,父母应该增进与子女的沟通,帮助子女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研究调查显示,中国父母绝大多数与子女缺少有效的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价值观的树立和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一方面,父母要增强自身主动和孩子沟通的意识,这对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增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极大的好处;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父母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优越性及我们党领导的先进性感触很深,结合自身感悟对子女进行红色精神教育,能够让子女在沟通交流中切实感悟红色精神的伟大内涵,学习和弘扬红色精神。

(四)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

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加深对红色精神的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创造了许多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鼓舞着人民不屈不挠、不畏困难、艰苦创业,也值得后代学习、借鉴和继承。一方面,个人要想尽量多地了解红色精神,就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能力水平,多读一些相关的经典书籍。[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将红色精神的精髓融入自身的生活习惯中;另一方面,个人也可以通过浏览红色网站或观看相关教育影片,了解红色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理论认识,激发学习红色精神的动力,从而能够化知为智、化智为行。

其次,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对红色精神的情感认同。红色精神本身就是抽象的,要增强个人对红色精神的情感认同,必须多参与有关红色精神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更直观地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与感染。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人要积极主动地理解红色精神,真正认可并接受红色精神,将其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自觉用红色精神规范自身行为,用红色精神引领自身行动,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三、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意义

(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精神力量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关键。红色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奋斗浸染而成的,是指导我们前进发展的指南针,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精神教育,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和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性,真正成为红色精神坚实的拥护人员和落实人员,强化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团结力与指导力。唯有如此,才可用最快的速度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让中华民族能在全球保持核心竞争力。

(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困难等。若此类问题无法获得实时、合理的处理,将会影响社会环境的有序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西方国家的一些价值观不断涌入中国,这种多元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也会造成影响。面对错综繁杂的社会形势,强化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特别是红色精神的教育,提升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为大学生树立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供帮助,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个人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个人的理想信念对于人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个人全面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习近平再三强调:“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4]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就好像船只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目的地前行只能是徒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精神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更会增强大学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有深刻影响,并且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精神教育是当下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