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23-01-08李芬
李 芬
(太原工业学院)
“三课”课程是将形势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安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大学生素质、能力、知识全面协调发展的实践课程。相比较传统课程,“三课”课程集开放性、多样性、连续性、实践性为一体,通过采用辩论赛、我的一课、我的艺术形式、模拟招聘等丰富的授课形式,充分发挥实践课程育人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尽管授课形式多样,但“三课”课堂活跃度较低、课堂效果不理想仍是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究提升策略,真正发挥“三课”育人实效,对推进“三课”课程持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三课”课程指导思想及组织实施
“三课”课程力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教育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活动实践中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课程、时事政策课程、安全教育课程的育人作用,让学生掌握与了解三种课程的相关知识,具备正确分析时事原因、熟练处理安全事宜、合理规划职业与生活的能力,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组织、沟通、交流、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课”课程实践教学均以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形式进行组织与实施。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4学时(大四学年8学时),安全教育课程4学时,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学时,由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每个活动主题开始,授课教师首先要对相关本次课程主题进行解读和教授,然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活动中可随时进行点评分析,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讲评。“三课”课程贯穿大学四年,第一学期以班为单位组织辩论赛;第二学期以系为单位组织班级辩论对抗赛;第三学期以班为单位组织个人演讲;第四学期以班为单位组织“我的一课”活动;第五学期以班为单位组织“我的艺术表现”活动,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现课程内容;第六、第七学期以班为单位组织模拟招聘练习;第八学期以班为单位自行组织主题活动。三课课程最终成绩由教务处在第七学期按照一定比例将各学期成绩汇总计算后录入系统。
二、“三课”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三课”课程已在我校推行三年,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下问题也在不断凸显。
(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较低
一方面,多数学生对“三课”的重视度不够,他们普遍认为该课程成绩考核相对宽松,不会出现挂科,分数高低也几乎不会对自身评奖评优产生影响,所以在三课和其它事务冲突的情况下,均会选择“三课”请假。而班级中实践活动人员的安排,多采用强制手段,按照学号顺序轮流排列或教师直接点名的方式,三课课堂中教师疏于管理导致的表演学生消极应对,学生观众事不关己现象不在少数。高年级学生被考研、就业、课业围绕,时间安排紧凑,难以从以上事务中抽身,对待三课的态度更加随意。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更为便捷,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强,对比“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平台,教师讲解多为口头讲述,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缺少激情,同时长时间单一的活动形式也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课堂吸引力大大降低,学生出现厌烦情绪,对“三课”逐渐失去兴趣。
(二)教师对整体课堂的把控较弱
首先,“三课”授课教师一般为专业课教师兼职或辅导员,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多数缺乏课程专业的知识沉淀,对活动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把控较弱,存在泛化教学目标,简化授课内容的现象。部分教师课堂管理不严,责任意识不强,放任学生随意发挥,课堂秩序混乱,降低了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认可。其次,教师对学生听课质量的把控较弱。尽管授课教师已明确要求,但在辩论赛、演讲、“我的一课”中仍会出现学生消极对待、完成质量缩水的问题,课堂中学生感受不到自我突破带来的喜悦,自我效能感低,不能发挥课堂真正的育人实效。同时课堂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活动学生身上,对于其他学生的玩手机等与课堂无关行为不能及时干预,造成“三课”仅是少数人的课堂。基于学生上述状态,教学中也曾加入游戏、成语接龙等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考虑到课程进程,互动时间较短,效果并不显著。
(三)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容丰富度较差
首先,学校提供的“三课”参考内容仅是一些活动主题,缺少统一的教材或指导手册对主题的展开形式、展开内容范围、深度进行很好的规划和安排,进而导致授课教师依据自身的理解粗略备课,出现内容挖掘范围不广、解读深度不够、课堂氛围不佳的问题。其次,三课课程体系设计的“精”度和“新”度较差,活动主题欠缺最新的时政、安全、职业规划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因势而新,“三课”参考内容“缺少优秀的课堂教学示范案例,对于选择度较高的主题活动缺乏具体、示范性的分析讲解,不能做到精益求精。最后,目前“三课”课程中学生实践仅限于在课堂中演讲、辩论、艺术表演等,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较弱,缺乏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的实践操作教学或室外教学。
三、提升“三课”课堂质量的方法策略
有效推进“三课”课程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从学生、教师、课程体系三方面抓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首先,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从多角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内在动力。课堂教学应从“小我”和“大我”两个角度切实提升学生对课程自身价值、深远价值的认同[1],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感受到自身沟通、表达、组织等能力的有效提升,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讲解感受到对自身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指引[2],深刻认识个人成长和国家富强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自身历史使命,主动提升自我价值,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应通过加强课程管理和考核,提升学生对“三课”课程的重视度。学院和各系部都应重视“三课”课程地位,将课程信息入网、成绩入库,避免出现“三课”和专业考试冲突的现象,并将“三课”的表现和成绩纳入学生评优评先的基本依据。授课教师应加强授课纪律管理和课堂考核,做好每节课签到点名,做好课堂监督者,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对于“手机族”及其它不当行为及时批评教育,规范课程成绩考核[1],将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参与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拉开分数档次,对于多次无故旷课、随意应付的同学应给予低分或挂科处理。
再次,应通过活化课程安排,提升学生对“三课”课程的认可和喜爱。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及重点工作,灵活调节不同学年的课程学时,让学生学有余力,并乐于准备,如对于大四学生,可适当减少三课课时数,让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课学习、考研、就业中,提升毕业就业率。也可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纳入固定年级的“三课”安排中,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如将新生入学教育中消防演练、反诈骗宣传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班级辩论赛等活动纳入大一年级的“三课”课程,将招聘会、顶岗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等纳入大四年级“三课”课程。
最后,授课教师应积极应对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教学环境的全新改变,加强师生联动,给予学生不同情感体验。通过丰富课堂的呈现形式,抛出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穿插知识竞猜、“热点话题我来评”等互动环节,给予学生惊喜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本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在公开、客观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学生有差异的表现给予针对性、鼓励性、发展性评价,给予学生成就感,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获得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奖励机制,对于参与度高、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奖励,给予学生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二)强化教师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对整体课堂的把控度
高质量的“三课”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领。首先,授课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善于将课程要点、最新时政等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话语体系,做到深度挖掘、讲解有道,以身作则,利用自身人格魅力树立可靠形象,创建特殊的课程资源,切实用优良的品德修养、刚正的处事风格、高深的文化底蕴感染和教育学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尊重科学,崇尚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有德行、有原则、有涵养的大学生。
其次,授课教师应灵活把握教学的主题方向,注重大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最新热点、案例、典故,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挖掘特色环节,做到贴近实际、主题鲜明、目标突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尝试新型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搭建知识体系,消除自身话语霸权[3],让学生真正勇于发声。教师应注意在内容讲授中控制问题困难梯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做出相应回答,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相关知识问题陷阱让学生从浅显知识教学到深层次知识教学的不断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促使学生不断对此加以讨论,形成以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氛围。授课教师应鼓励、肯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平等和学生交流,打破传统授课的僵化氛围,构建包容、开放的共同学习氛围[4]。
再次,授课教师应用心打磨授课内容,编排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可通过结合《对话》等高质量的专家访谈、讲座,中美博弈关系中美国对华贸易战、高科技封锁等时政要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我们国家面临的发展形势,厚植爱国情怀,勇担时代大任;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可通过邀请相应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者邀请已升学就业的师兄师姐进行远程视频访谈、答疑等形式,与学生交流专业方面的职业发展规划,或就业、升学前景,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对自身的发展规划有切实的帮助,明晰就业前景,高质量就业;对于安全教育课程,教师可通过收集安全教育方面的案例,对疫情防控、国家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安全、电信诈骗、潜在危险等方面进行着重讲解,让学生在掌握上述安全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应急避险等相关技能,增强自身安全意识,主动远离危险。
最后,教师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分层次教学。对于大一新生,注重学生的心理适应和学业规划,结合辩论讨论、模拟扮演、咨询答疑等形式,让学生大胆表达所思所想、换位感受别样心境、主动抛出疑惑困惑,做新生的知心人和筑心人,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做出正确、合理的学业规划;对于大二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体系养成,着重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我,在不同形式的实践中让学生明优势、补短板,做自信明朗的大学生;对于大三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可用多种媒体手段展现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内容,积极联系校内和校外平台,组织相关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大四学生,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与社会实践,积极开展模拟面试等专题活动,着重给予学生职业规划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更快、更合理就业,促进就业率的有效提升。
(三)优化院校“三课”体系,提升课程内容的丰富度
学校作为“三课”课程的主管者,首先,应编制适合本院的、规范的课程教材,并附以参考资料。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课程、形势政策课程、安全教育课程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参考资料除基础知识大纲、重点解析、案例分析外,还应将近一年的国家大事、创业形势解读、安全最新政策等内容分类归入对应课程的参考内容中。同时学校应关注各系各班选择度较高、更受学生欢迎的主题及活动形式,结合热点不断创新修正,实现主题内容更具亮点,推出更加多样,环环相扣的活动形式,淘汰相对滞后、冷门的话题,在打造经典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出众出彩。
其次,学校应注重推出优秀“三课”课堂教学案例,鼓励任课教师借鉴学习授课技巧,提高课堂质量,定期举办学习交流活动,积极探讨“怎样开展三课教学”“什么是优质三课”“三课怎样更吸引人”,鼓励教师在分享、交流、学习中不断打磨课程,精益求精。此外学校应注重培养授课教师的时政敏感度、理论专业度,积极邀请院思政部专家和优秀教师开展“时政解析”“热点串讲”“优秀示范课”等相关培训,有效提升授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授课能力。
再次,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课程中的企业实践归入“三课”课程,动员学生在不同的企业中开展社会实习,加强实践能力;在企业给予相应薪资报酬的促进下,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具体实践中,每名学生可配备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两位导师以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校企结合的实践大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力,同时院校还能够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相结合的互惠互利长久发展模式。学生在校、企导师引导下能够快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学校还会在企业与高技术人才的促进下,更好地吸引生源,企业也会在学校的帮助下招聘到更符合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共赢。
总之,“三课”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实践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课程管理和考核,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精心设计教学主题和目标,认真打磨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分层次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提升对课堂的主导性;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推出优秀“三课”教学案例,鼓励教师多交流分享经验心得,多参加相关的组织培训,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提升课程内容的丰富度。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有效主导、院校课程体系优化三方面共同实施,有效提升“三课”课堂质量,推进“三课”课程持续性建设,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