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23-01-08吕菱
吕 菱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文件,强调“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最突出位置”,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企业招聘岗位数量减少;高职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大,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实现就业,甚至出现有业不就、慢就业等现象。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高职院校和社会普遍关心的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坚持“三全育人”的要求。“三全育人”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开展明确了方向和提供新的思路。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理解
“三全育人”是高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按照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构建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教育模式。全员育人指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父母家人,社会中相关企业单位、机构都负有育人职责。全过程育人指从新生录取到毕业,甚至包括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状况、升学等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全方位育人指突破空间限制,强调育人空间的完整性,充分挖掘各类育人主体相互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它强调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资源聚焦重点,形成教育合力,产生协同育人的效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分析
(一)就业指导主体单一,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被片面认为只是学校就业办和学工部的工作职责,专业教师、行政部门教职人员对此关注较少。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关注点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传授及科研任务,较少涉及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育人的责任意识较弱。行政各科室职能部门人员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认为只要完成部门工作,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较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由院系或辅导员负责,育人理念和服务意识较弱。从实际工作开展的情况看,辅导员为就业工作的主要力量,可大部分辅导员因自身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的内容、方式较为单一,更多地是以完成毕业生事务性工作为主,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落后
一是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不够,课程体系没有严格的标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不能保持与市场发展的要求和速度同步;就业指导课程师资水平不高,其中大部分都是兼职人员,接受培训机会较少;任课教师对学生个性和学生所学专业行业的了解不多,专业针对性差,案例教学与学生专业相关度较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二是就业指导课程较注重对现阶段就业政策的解读和求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诚信、人际交往、抗挫折等通用能力的教育引导,出现了高职学生初入职场后人际交往、岗位适应性差等各种心理不适和焦虑。
(三)高职毕业生求职过程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就业协议书的签定、毕业生信息登记及毕业生派遣等方面,对毕业生求职方向、应聘过的企业、求职心态、求职次数及求职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很难做到撑握,更多的是通过人为地汇总求职状态和求职结果,更不提一对一精确、及时的掌握。
(四)就业信息化建设落后
高职院校普遍重招生轻就业,由于受学校经费、人力等因素影响,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结合新时代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没有建设属于学校自身的就业指导服务网站,只是简单地利用班级QQ群或微信群发布信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无法应用大数据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支撑和分析数据。
(五)政府对企业用工的监管有待加强
中小微企业已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但一些中小微企业用工不规范,管理混乱,部分企业招聘期间的岗位与入职岗位不符,承诺学生的薪资待遇不能如实对现。企业文化建设滞后,毕业生就业归属感弱等情况。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将就业工作融入“大思政”格局,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屏弃传统观念中就业工作相对独立的片面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树立社会、高校、家庭育人新意识,发挥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全员育人指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协同效应。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独依靠学工队伍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积极寻求党和国家、社会、高职院校和家庭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围绕目标同向同行协力运作,发挥各要素的最大效应。
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保障。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好引领和配置作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加强就业相关平台建设,落实好一系列就业相关政策和措施。
高职院校是开展育人工作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掘每一位教职员工和优秀学生的正向引导教育功能,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职能部门教辅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二级学院育人主体的责任和目标,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要求》《新时期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及指导意见》《学院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联动制度》等,引导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言传和身教统一,让课程思政意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引导和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及出台受教师欢迎的的考核奖励配套机制和定期与不定期的会议互通制度。同时,在老师当中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科研建设,用科研成果指导就业工作,推进就业指导内容与社会相结合,剖析、改革就业指导方式,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在高职学生就业中促进作用。
用好家庭资源,创建和谐共育。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学校和家长加强联动,家长是协助开展“立德树人”和对学生进行就业压力疏导的辅助力量,家长的社会资源能帮助学生落实就业岗位。
用活社会优质资源。志愿服务活动、红色基地、校友、校企合作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等社会各界人士,是重要的校外育人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的职场经验和社会资源。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需求,积极增进校企合作,校友互动,多方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搭建集沟通、交流、教学、学习和合作为一体的平台,协同促进就业育人。
(二)开展“全过程”就业指导,夯实就业指导根基
全过程育人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关爱、引导、转化、激活”的育人方针,系统构建、年级递进、立体展开、多项驱动,从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组织、机制等方面,按照全学程规划,统筹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设计,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时段和各个环节的就业育人体系。
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过程。从新生录取到学生毕业,甚至学生毕业离校后,学校仍然会掌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升学等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来开展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点的教育活动,如在新生入学前通过学校网站开展宣传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等认知教育;入学后,为新生按排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为学生安排学业导师和专职辅导员,引导学生养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自主地生活、学习能力,做好成长引导;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和强化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大二阶段,重点开展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和职业目标的确定;大三阶段重点开展实践教育、顶岗实习,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心态。根据目标职业方向分类进行专题技能指导等。
同时,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团体辅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学业与就业教育,如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撰写大赛、顶岗实习就业招聘会、校友招聘会等活动,同时“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及其他各专业不同级别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起到模范示范的作用。
(三)全面渗透育人场域,推进全方位育人新生态
全方位育人的实质就是突破空间限制,强调育人空间的完整性,将就业指导与各类育人载体有机融合,一方面,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管理服务、资助育人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打造网络育人空间,构筑全方位就业育人新生态,各部门在各环节发挥作用并合力推进。
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有关,就业质量与学习质量有关。促进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融合,将就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了解专业,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与课堂融合,改变以往课堂以教师为主的状态,坚持以学生为主导,以岗位所需知识为教学重点,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另一方面需结合专业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责任感,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构建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加深与企业的合作,深挖企业资源,创办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工作室、实训室和创新基地,积极践行以岗位知识为主体、以项目化为载体的课程融合性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真实项目实训比例,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别于课堂教学、接轨市场的学习实践、实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增强毕业生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同时,在产教融合实践育人过程中,把企业所推崇的创新、工匠精神、诚信意识,价值理念等融合到实践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促进就业指导与第二课堂融合,以学生生涯成长为牵引,以专业培养方案为重点,结合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从改变第二课堂设计的理念、管理模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指导教师队伍融合入手,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使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
与此同时,立足互联网,打造网络育人空间。一方面,依据就业数据,开发功能齐全、反馈迅速、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就业指导平台,既有通过各种类型的就业服务讲座,又可开展专业的职业咨询,既有就业指导等理论教育,又有模拟面试等实践体验,也有就业平台等信息载体,形式多样的服务内容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数据化应用能力业务培训,提升就业指导水平。随着高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指导和管理的压力增大,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现象是挑战同时也是价值。
总之,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对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实践,不断地总结出更加有效的就业教育,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相关链接】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zhejiang yuying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为1998年成立的浙江育英文理专修学院。
学院地处钱塘江畔、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下沙高教园区,是第一所进驻下沙的高校。学院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5A级社会组织、浙江省高校平安校园、浙江省无偿献血促进奖、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90余项荣誉。
截至2017年5月,学院设有6个分院和2个部,开设了25个专业,在校学生7000余人,累计培养毕业生2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