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重点关注学生的管理体系初探
——以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心理育人”为例
2023-01-08李芳
李 芳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以官方名义提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心理育人”的政策,明确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1]对心理育人的各项工作的要求、标准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而重点关注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需要被密切关注的对象,有效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平安度过大学生活,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必然。这部分学生虽然基数少,却是校园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
本文试图以“三全育人”为视域,探讨我校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成才。
一、重点关注学生的概念、认识
(一)重点关注学生的概念
重点关注学生是指心理问题和意外事件高发、多发,需要得到密切关注的学生[2]。该类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重点关注学生的认识
以我校为例,重点关注学生虽然只占到学生总数的10%左右,但他们能否顺利毕业,能否就业实现个人的价值,对学生个人和学生背后的家庭影响却是100%。更何况10%的基数并不是一个小数字,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时刻检验着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校“1367”“三全育人”的工作成效。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我校重点关注学生的管理工作理念初探
在充分总结前期我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工作经验、教训,结合我校“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创新提出了“12345”管理工作理念。即坚持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视角出发,以“关注优势”为工作导向;筑牢“两个家校、校医”同盟、狠抓专职教师队伍、主力工作队伍、主体工作队伍这“三支队伍”;完善好校级、院级、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帮扶工作体系;认真落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活动、重点关注学生周报、新生心理普查、春秋季开学摸排回访“五项”工作举措的模式。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助与他助相结合助人思路融入到工作中来。形成学生实践活动与“重点关注学生”帮扶、体育锻炼、“死亡教育”、志愿服务、校园文创活动相融合的“五个融合”活动模式。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关爱,保障每一位重点关注的学生都能健康、安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加强重点关注学生管理的体系探索
(一)全员参与
《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通知》鄂教思政[2017]3号文中指出,努力实现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作为新进员工、在职员工培训的必修内容,重点抓好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常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处置规范等内容[3]。
1.全员提高认识
我们要意识到,尽管我们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年满18周岁,但是他们都还处于“延期偿付期”,他们对真实的外界环境和自己的认识并不客观、系统、全面,也不能很好地把握环境对自身造成的冲击,因此在逐步适应新的环境、角色,产生情绪困扰和认知困惑是非常正常的。全体师生要认真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和指示,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基本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身边的求助资源和求助渠道,准确认识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以“关注优势”为导向,转换“问题视角”为“优势视角”,关注学生如何在挫折和困境中突围,总结在此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积极的支持性资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关注“问题”背后个体内在的力量和潜力,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应对困难挫折的耐受力,帮助学生发展出应对困境、挫折和挑战的能力和经验。
2.重视内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全员参与,离不开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困境突围,让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有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认识,分析自己各种压力和困境是如何产生的,过去是如何成功应对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策略可供再利用,身边有什么资源可以帮助自己突围。要把挫折和压力当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视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交流,获取必要的支持,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以减少消极应对方式,增加积极的应对方式。
3.开展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全员风险识别能力
对学院副书记、心理专干、辅导员、校医院、宿舍管理员、保卫处、图书馆、心理委员、寝室长及其他学生骨干成员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面对不同群体,培训内容可有所侧重,比如针对学院副书记、心理专干、辅导员,可开展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心理危机的干预处置规范化流程、重点关注学生的自杀风险评估、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辨别与治疗规范、重点关注学生的跟踪与管理、如何与有阻抗的学生家长沟通、如何策划设计心理主题班会、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类药物等内容。针对相关后勤工作人员,可以开展常见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状、重点关注学生的自杀风险评估、常见心理危机的识别等内容。从多个维度增进师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辨识能力,提高对重点关注学生管理体系的认识。
4.协同共育,筑牢两个“同盟”
进一步推进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强化任课教师、辅导员、学院副书记、心理专干、心理委员、心理中心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对重点关注学生的关心和鼓励,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资料、家庭环境、重大事件,以便在工作中能更贴近学生。同时要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困难,积极主动邀请家长和学校一起为学生的困难出主意想办法,共同构建学生恢复的安全屏障,充分发挥原生家庭在一个人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巩固好校医同盟。部分重点关注学生需要在专科医院进行评估诊断,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学校要与专科医院建立医疗转介机制,双方建立信息互通,学校可将心理中心的评估情况向医院做简要介绍,避免学生就医过程中不提供真实信息造成诊断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发生。医院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为学校转介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对部分重点关注的学生做到更早一步介入,更进一步控制风险,同时能将学生的风险等级、医嘱建议及时地和学校沟通。这种信息的互通,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康复,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也可帮助学生针对学生的治疗阶段制定更要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对于因精神疾病休退学申请复学的学生,医院进行专业的评估后,为学生复学提供专业的工作建议。
(二)全过程培养与教育
1.从招生到毕业,实现闭环管理
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完善课程标准设计和课程评价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覆盖面,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诉求,设计出真正能贴近学生、打动学生、受到学生欢迎的活动。注重学生在课堂、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体验与参与,让学生沉浸其中,自省、探索、领悟、行动。如在新生报到过程中,通过“心呵护”一封信的形式向新生科普心理卫生知识同时也可宣传学校心理咨询的资源。同时,针对新生入学报到休息期间,向家长科普精神病学相关知识,让家长能准确、客观地认识到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为家校共育打下基础。对于无论何种途径进入重点关注学生名单,全员对该生的关注和帮扶从发现至该生顺利毕业,形成闭环管理。
2.摸底排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一人一册”跟踪管理档案
(1)对每位入学新生要进行心理测试,邀请校内外专家对重点学生进行逐一的面访筛查,明确学生的问题类型、严重程度。学院再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对于严重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备案并联系学生家长、辅导员、书记和心理中心。
(2)日常表现摸排,建立重点关注学生“一人一册”管理档案
任课教师、辅导员、心理专干、心委等通过课堂、班会、谈心谈话及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方式,系统了解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并掌握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困难、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及其他问题的学生。建立重点学生“一人一册”档案,关注这部分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住宿情况及思想变化动态,实行全程跟踪,做好动态管理。
3.重点关注学生级别转化
干预级别是根据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风险等级为标准而进行的认定,心理健康状况和风险等级又因周围环境的变化及学生自身的调节等因素,随时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干预级别的认定并不是固化的,四级关注级别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内部可以进行互相转化。在对重点关注学生的跟踪管理阶段,根据专业人员评估、辅导员、任课教师、同学、精神科医生、家长及其他人员的观察了解,干预级别可以发生相应变化。每个干预级别都可以进行调整,比如一级干预级别的学生,包括新增加的被认定为一级的学生,原本被认定为二级、三级或四级调至一级的学生,在自杀风险解除后,学生的情绪状态渐趋稳定,社会功能逐步恢复,社会支持系统完备,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一级关注级别的学生将被调整为二级、三级、四级。因此,风险评估绝不是给学生“贴标签”。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应该局限于重点关注这类学生群体,也要把目光转向其他学生群体,着眼于全体学生的长远和谐发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干预措施,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完善。[4]
需特别提到的是,级别调整必须由学生所在学院的心理专干提出申请和支撑材料,经过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评估才能进行调整。
(三)全方位介入
1.完善育人载体
学生实践活动是心理育人的重要载体,增强学生实践活动的专业性,注重主题活动的氛围营造,鼓励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勇敢去表达、分享自己的感悟。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明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引发的思考与领悟,促使学生改变。另外各高校均搭建了心理育人的线上平台,丰富的网络资源增强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我校为例,我们创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开放了网络视频咨询,创立了微信公众账号“晓影心语”,以“自助”为宗旨,在微信公众号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各类文章,如针对大一刚报到的新生,推送了《大学信任,我们如何闪耀登场》的推文;针对因疫情引发学生焦虑不安的情况,我们推出了《安抚焦虑:晓影和你在一起》等文章,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育人功能。增强了学生的互动兴趣,减少了交流成本。
2.分类指导、对口帮扶
面对不同类别的重点关注学生,要做到分类指导、对口帮扶。如针对经济困难的重点关注学生,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临时困难帮扶和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对人际关系不良的重点关注学生,要建立辅导员、心理专干、心理中心教师等多方面应对小组,帮助学生厘清人际不良原因,准确客观的认识自己,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优化人际关系模式,建立稳定客体关系等举措提供必要支持;对学业困难的重点关注学生,加强任课教师、辅导员、教务处、心理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沟通交流,任课教师对重点关注学生因材施教,在课堂中积极关注学生,多鼓励,对期末考试成绩做柔性处理。对于因罹患精神疾病学业困难的学生的留级处理要慎重对待,耐心向学生及家长解释,并给予有建设性意见的帮助计划,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学生心理危机。对罹患精神疾病正在发作期的学生,要定期与学生和家长谈话,了解学生治疗进展,药物依从性,现阶段存在的困难,家长及学生是否存在阻抗,是否存在自杀自伤风险,是否规范复诊,是否定期接受心理咨询。
3.多措并举,营造健康校园生态
(1)身心一体,重视体育锻炼
相关研究表明,缺乏体育锻炼和活动的高职生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或既有抑郁又有焦虑的情绪[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相对而言,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敌对等有非常积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传统的一对一心理咨询的基础上,加入体育锻炼的元素,会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促进和改善作用。
(2)打造“品牌”,构建互助模式
继续打造“3·25”“5·25”“9·25”和“11·25”文创活动品牌,全面科普心理健康知识,设计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尤其在疫情期间,要把学生实践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抓住学生喜欢参与线上活动的心理,做好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营造友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参与活动,同学和教师们、朋辈们与师长们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互相帮助,构建互助模式。
(3)夯实队伍,完善他助模式
要不断提高心理育人服务水平,重视育人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让育人者们先从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做起,春风化雨,避免出现职业耗竭,继而不断加强专业化学习、培训和督导,提升育人者的工作价值和幸福感。在学生寻求帮助时,能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完善他助模式。
(4)完善保障机制,保障心理育人工作顺利推进
完善重点关注学生的工作体系保障、制度保障、运作保障、物质保障四项保障机制。学校可成立重点关注学生帮扶教育工作领导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总协调,对该项工作统一规划、宏观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各二级学院在学校帮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本学院的帮扶教育小组;结合本学院的资源、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既能有效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又能塑造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