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的特点与作用分析
2023-01-08王晓华
王晓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党委党校)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不仅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心灵的家园,而国家的发展亦需要这种文化的支撑。党的文化为党建的开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是中华民族进行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发展的重要航向。从理论层面来看,进一步实现党建文化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基本问题的解决。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还是政党建设的方式与方法,都可以从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来思考,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党建文化的内涵是什么,特点和作用如何都是学术界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立足于党建文化的内涵,通过塑造政党的文化形象、改革政党的建设方式以及提升政党执政能力等几方面探讨党建文化的作用。
一、党建文化的内涵
党建文化的含义,在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有的学者从党的实践出发,把党建文化的含义定义为了两类,首先,是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换句话说,也就是党建文化的内在。其次,是党在建设实践时所创造的文化,也就是党建文化的外在因素。这种说法以党的建设实践作为落脚点,把党建文化分为内在的文化和创造类文化。有的学者则是认为,党建文化是党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具象得出的特殊文化,其不仅包含了党派的价值理念和情感态度,也传达了在信仰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内容,这种说法是把党建文化进行了具象,特别强调的是党建文化的特殊含义。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党建文化是党在建设实践中通过长时间的建设逐渐形成的,党认同的政治思想、心理以及作风,是可以决定党的形象的。这种判断与政党文化的含义类似,也就是说,将许多内容都归纳到了文化范畴内。由此可见,党建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本文认为,若是想以科学的形式对党建文化下定义,那么首先要清晰的是党建文化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主要是依照政党和党员为依据,以政治党员为基础的文化,因此,对于不同的政党来说,党建文化的内涵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党建文化的形成是需要党进行建设实践的,也只有经历建设和实践的过程,才可以逐渐形成党建文化。因此,党建文化是建设实践所得出的经验的总结。从内容角度来看,其内容包含通过什么样的文化资源来进行建党,也包括以何种方式建设党,在方式上,包括了价值观念以及制度,也涵盖了行为准则和情感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该文化的作用也需要以党的组织为传递载体,通过政党及党员的认同和实践进行实现。换句话说,只有将确切的知识、思想和行动统一,才能够形成更具特色的党建文化。因此,这里可以将党建文化进行定义:一个政党通过长时间的建设实践所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并且是全体党员认同并愿意学习的价值观念、制度以及行为准则。这一界定的方式,对党建文化的本质来说还是有很多欠缺的。
综合考虑党建文化的本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党建文化与政党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政党文化不仅包含了党史,还囊括了理论和建设内容,而党建文化是对党的建设这一层面的总结,也是政党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政党文化是党建文化形成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随着党建文化的发展,政党文化的内涵也逐渐丰富。第二,党建文化的存在是一种复合形态的形式,其中不仅包括了党建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式,还包括了党建利用的文化资源。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不论是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还是作风建设过程中,都需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而这些文化,有的具备传统范畴,还有的是当代文化。而在精神层面,有少部分是带有思想意识的,有的则是具备普适性特点。从文化方式来说,也有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多种属性。由此可见,党建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其能够纵观党建全局。最后,政党的文化标志也是党建文化,其不仅反映了政党的文化追求和内涵,也能够展现党的文化的品味与底蕴。总的来说,文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但是,对于党建文化来说,只能以狭义的形式进行界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党建文化本质及内涵进行把握,从而对党建文化的路径与方法进行定位。
二、党建文化的特点
对于任何物质而言,长期存在的理由源于自身的特质。而只有找准这种特质,才能将自身与其他物质区别开来,对于文化而言亦是如此。而正是因为文化有作用,才能开辟出生长的空间。而党建文化亦需要具备自身的独到之处。党建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分支,有着文化本身的特点,也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其特点可以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
党建文化不仅是继承于传统,也落实在新处。而只有在历史的磨砺中才能诞生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也就是说,政党背后的民族存在越久,其文化底蕴越是丰厚。而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传承性,党建文化就是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而这种继承不仅仅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继续发扬,也将一个民族具备的优秀品质继承了下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源于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实现了优秀成分与自身血脉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中国共产党形成的党建文化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也离不开华夏五千年的生动传承,党建文化成为时代和民族的徽章。另一方面,政党的发展绝对不能脱离时代,时代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只有随着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才能逐渐孕育出变革的力量。有政治学家曾指出,政党是随着时代的浪潮而发展的,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党建文化中与时代脱节的内容要及时的剔除,从而给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留有空间,否则党建文化将难以得到时代的认同,最终湮灭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而言,正是因为具备这种潜质,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才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历久弥新。
(二)排他性和开放性
党建文化是排他性和开放性的统一体。一个政党得以存在的理由离不开独特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追求。而政党本身的独特性也意味着党建文化具备排他性。党建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和方式是对政党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区别自身与其他党派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党建文化并不是封闭的,其必须向社会开放,并吸收社会文化中适宜其发展的成分,从而能够赢得社会成员对于文化的认可和尊崇。而优秀的党建文化无疑是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的最佳方式,将党建文化锁在深闺之中孤芳自赏显然是缺乏理性的。不仅如此,政党的党建文化也要积极向其他政党开放,封闭的党建文化影响力和作用显然是有限的,只有从其他政党的党建文化中吸收适宜自身发展的营养,才能不断丰富和充实党建内容,实现政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充实党建文化的基本内容。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始终重视对世界其他政党自身建设和执政规律的研究,不断开拓与其他政党交流的空间,在借鉴其他党建文化合理成分的同时,也充实了自身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显然是具备排他性和开放性的,排他性彰显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开放性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内涵,这一特点也成为了党建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法宝。
(三)整体性和个体性
党建文化暗含了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政党的主体是党员个体,而政党的形成又超越了党员个体的特点。党建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党建文化是基于党员个体的共同认知和实践水平的,但是,一旦党建文化形成,就会超越党员个体特征,成为了政党自身的文化标志。党建文化对于党员而言具备引导和强制作用,在党员作风出现问题时也能做到及时矫正。政党的形成并不需要行为特殊的党员,在个体要求和规范上面是一致且同意的。对于每一位党员个体而言,必须明确党的性质和宗旨,深刻了解党员义务。党建文化对于党员个体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对于理性的行动者而言,党员个体的影响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例如,党建文化作用和价值的发挥,离不开党员个体的内心认同和积极践行,党员个体是党建文化价值实现的载体,对于党建文化具有选择性。而对于相同的党建文化作用在不同的党员个体身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党员个体的创造力和智慧不仅是党建文化构建的生动素材,也是党建文化发展的有效保障。由此可见,党员个体和党建文化整体之间是互为依托和支撑的。
三、党建文化的作用
党建文化并不是某个领域的概念,而是包含全过程和多领域的,无论是政党的综合发展还是党员个人的磨练都离不开党建文化的作用。党建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提升政党的形象
对于一个政党的发展而言,党建文化无疑是实力的象征,而若想有效提升政党的形象,就必须从文化的基本框架着手。换句话说,构建党建文化对于构建政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满足时代需求和党建需求的党建文化,才是顺应时代的正确选择,也能体现出社会的真实诉求。与此同时,判断一个政党的形象如何无非通过党内和社会两个方面。在20世纪40年代,英国外交部曾递交了一份解放区访问报告给英国的驻华大使,其在汇报中提到,延安地区已经再也不见旧中国的腐败之象,在八路军控制的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其得出了延安政府将会成为取代国民政府的唯一政府。从如今的视域来看,这一说法显然是充分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融合了科学哲学理念,并将其中的意识层面发扬壮大,而这恰恰是党建文化的生动体现。
(二)建设方式发生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党的建设方式往往也是不尽相同的。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改变了战争年代以教育和动员为主的建设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往往适应于特殊条件且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结合如今的发展形势,传统的建设方式与发展需求已经不再吻合,甚至会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以长远视角开展党建,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党建文化旨在换种方式推进党的建设,更加注重文化在社会中的普遍认同以及党内的认真落实。
(三)提升政党的执政能力
文化资源是支撑执政党地位的重要方面,而文化部分的缺失往往会使得能力也丧失话语权,而执政水平也会十分受限。实现文化资源的转化,不仅能够规范党的执政方式,也能提升其执政能力。党建文化能够给予执政党力量和智慧。
(四)将内外力量结合起来
政党的发展仅仅依靠党内推动显然是不够的,也必须充分融合外部力量,而这一过程往往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党建文化对于党员的影响也多体现在潜移默化之中。换句话说,党建文化仿佛个体和整体之间的桥梁,使两种力量能够真正拥抱在一起。随着党建文化的熏陶,党员的事业不断开阔,知识层面不断完善,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个体综合能力和政党综合实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党建文化本身与政党的吸引力是高度相关的,也就是说优秀的党建文化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而中国共产党正是重视了这一层面的作用才实现了大的发展。
(五)指引社会文化的发展
党建文化和社会文化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二者的相互促进之下,文化才能实现大繁荣。对于我国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愈久弥新。由此可见,党建文化更像是一座灯塔,为社会文化指明了大的方向,也只有树起灯塔,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性,明晰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而实现民族复兴。而上述也正是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文化使命,能够更好地诠释其社会功能。同时,在时代浪潮滚滚向前的背景下,党建文化也有了更加全面的发展要求。只有充分重视党建文化的作用,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中紧盯党建文化的灯塔,才能保证二者的良性互动。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党的建设是随着时代大潮滚滚向前的,而党建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呈现出了发展、创新和不断深化的态势。当今时代,文化向各个领域渗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趋势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党建问题的思考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是要以文化视域进行观察,重新审视党的建设问题,从而建构文化着力点。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建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即树立文化自觉,树立民族对于文化地位的认可,充分运用文化资源。其次,要进一步整合文化精华,不仅要做到继承,也要实现融合式发展。最后,要真正发挥文化的社会作用,使大众逐渐了解、认同和接受党建文化,真正做到走向大众和贴近大众。建构科学和系统的党建文化,以党建文化促进实践建设的高效开展,真正落实整体和个体责任,是政党发展的文化使命。由此可见,明晰党建文化自身特点以及长远作用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