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协同育人视阈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新探*
——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1-08许晶晶邵立东

智库时代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产教工匠精神工匠

许晶晶 邵立东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种设备学院)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目的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侧,如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所需人才的需求侧,是摆在职业教育人的首要任务。2017年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产教融合做出全面部署,首次将产教融合固化为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随后国家层面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打出了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的“组合拳”,产教融合的行动路线日趋稳定和明晰,形成了政府搭台、行业指导和校企互动的新格局,促进了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构建了基于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机制,已逐步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然而在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培育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与国家、产业和企业的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在数量上达不到产业的需求。每年有较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参加专升本,选择继续深造,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在企业的技能岗位就职,留岗率逐年在下降;另一方面在质量上面,培养出的高职学生岗位意识、职业精神远远达不到企业要求。归其原因,关键是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缺乏对其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工匠精神”,而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企业是否留得住、岗位是否能适应和任务是否能完成,同时也反映出该专业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产教融合的深度直接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水平,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又会促使产教融合的发展,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耦合性。[1]本文重点探讨产教协同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匠精神”培育实践,构建基于“五匠”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框架体系,以期为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参考。

二、“工匠精神”内涵及其表征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第一次国家层面将工匠精神归结成十六字的四个核心要素。但在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徐耀强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3]朱祎在对一线工匠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追求”“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和“探索创新”构成工匠精神四个要素[4]; 匡瑛对新时代工匠精神意涵阐释为专注坚守、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和协同合作;[5]杜晓光则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新、求精尚美、爱岗敬业、合作包容、勇于担当、以人为本。[6]当前诸多学者对工匠精神的特征进行的论述,基本内涵大同小异。本文将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的内涵界定为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能力、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从业者职业行为和品质的集中表现。

三、产教协同育人下的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影响培育工匠精神的要素涉及面非常广,有社会层面的、制度层面的、文化层面的和教育层面的等等,本文从产教协同育人视角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1)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出发点是争取更多的政策和整合更优的资源,从而将工作重心放在创新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打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企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企业岗位核心技能的高职学生,很少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对于合作企业,由于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紧缺,重点关注输送的毕业生在量上面是否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很少注重就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另外工匠精神是意识层面的,看不见摸不着,当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路径,成效也不能一蹴而就,基于此大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同时,将其熟视无睹、束之高阁。

(2)顶层设计不系统。产教协同育人的“育人”,首先是培养岗位所需的技能,其次是培养具有岗位所需的素养,两者本身就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对岗位技能的培养均已形成一套合理体系和有效路径,但对岗位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还缺少总体规划,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和培训以及企业文化也是工匠精神养成的有效载体;学校中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二三课堂和校园文化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如何在产教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亟待校企联动、多方共育,整体构建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3)协同推进不聚焦。当前高职院校产教协同育人的主体是落在教学,一般由产学合作处牵线,教务处指导,二级学院具体落实。学校党务、学生管理和思政教学等部门很少涉及产教协同育人的工作,参与对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对学生职业精神和品质的培育,需全员育人和多方协同,如需要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全面引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需要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需要团组织各类活动的有序开展以及教学督导部门的正向评价等等。与其同时,企业方面也需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合力,提升工匠文化影响力,加强能工巧匠保障力,处处营造尊重工匠的浓厚氛围。

四、基于“五匠”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工匠精神”具有多个核心要素,而且也受到高职院校、企业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遇到了诸多的问题,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降低职业教育适应性,也间接影响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的深化。本文从一名能工巧匠外在所需的结构出发,提出从“匠魂”“匠情”“匠心”“匠技”和“匠创”五个维度,基于“五匠”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框架体系。

(1)树立爱国为民、责任担当的“匠魂”。“匠魂”是一名高职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思想根源。首先考验的是高职学生爱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报国家造福人民,在思想深处立志成为一名工匠,时刻准备为制造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其次是体现高职学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责任意识,永葆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勇于吃苦的精神。“匠魂”是高职生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有力的思想保障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2)培育执着专注、爱岗敬业的“匠情”。“匠情”是反映一名高职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自身岗位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提过“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2],只有热爱自己的工匠岗位,才能在岗位上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也才能真正实现体面就业。“匠情”是扎根一线岗位、专注技术技能的重要保证。

(3)铸就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心”。“匠心”是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通常表现为对工作追求完美和对品质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一丝不苟、反复改善、超越自我、乐此不疲的精神和态度。“匠心”是为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打造企业品牌的必备要素。

(4)打造手脑并用、知行统一的“匠技”。“匠技”是高职学生从事岗位工作必备的技术和技能,是学生在学制内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长期动手实践获得的,包括应该了解的专业和岗位知识,以及应该掌握的从事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方法和手艺本领。“匠技”是高职学生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

(5)激发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匠创”。“匠创”是高职学生在新时代具备工匠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激发和弘扬学生追求突破、追求革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展示新时代高职学生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1]为企业创造永恒的价值。

五、基于“五匠”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实践路径

作为一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匠魂”“匠情”“匠心”“匠技”和“匠创”这五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将“五匠”在校企协同育人的环境中落实落地,本文以杭州职业技术具体实践出发,构建基于“五匠”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实践路径。学校与奥的斯机电共推“电梯维保装调师培养计划”项目,实践高质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电梯维保装调师”培育摇篮。校企双方采用树“匠魂”、育“匠情”、铸“匠心”、塑“匠技”、促“匠创”的“五匠”形式重塑培养路径、共同搭建载体,精栽细培电梯维保工匠。

(一)党建共建联建,树“匠魂”

树“匠魂”的首要任务是将爱国为民、责任担当的思想理念入脑入心,这也是高职院校党务部门重要工作之一。二级学院党总支和合作企业党组织共同探索“校企党建共建联建、学生党员共培共管”的新思路,推出了顶岗实习学生“第三培养人制度”和校企党建“3+3+5”沟通机制,形成党建特色《校企党建共建撬动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培养新动能》。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党建优势,针对学生树匠魂,探索新的方案,校企共同实施“红色引擎铸匠工程”,采用“一党员一引擎”“一党员一项目”的形式,组建学生学党史、悟思想红色引擎小队,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课程思政引领,育“匠情”

育“匠情”是以培育学生工匠情怀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爱专业爱岗位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一方面专业教师结合课程思政,收集电梯产业思政元素,转化成课程思政案例,构建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平台,不断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度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将匠心文化融入思政课堂,讲好工匠故事,传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

(三)校企文化共融,铸“匠心”

紧紧依托合作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手把手传、帮、带,传授岗位技能、传承职业素养,培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实施企业文化融入课程计划,把企业文化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列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接企业和行业规范,细化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教学质量标准。实施企业匠心育人计划,以“匠人空间”云作坊和“电梯工匠”工作室为依托,搭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匠心育人平台。搭建学生大劳动实践平台,让企业追求精细、追求极致文化入于每位师生的心灵深处。

(四)课程体系重构,炼“匠技”

以企业岗位核心技能为导向,组织职教专家、企业大师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明确专业工匠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重构核心课程体系。以综合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相关核心课程,突出动手技能,企业技术能手手把手进行传授技能。导入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展企业岗位技能大赛,同时参加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实现岗课赛证相统一,确保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岗位技能。

(五)校企多维助推,培“匠创”

其一,二级学院联合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训练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追求革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其二,根据合作制造企业岗位创新要求,植入岗位精益改善相关课程,在校期间就掌握岗位改善PDCA过程,解决岗位技术难题、提升岗位创新能力。其三,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考核学生在顶岗期间的岗位创新方案。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正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经济快速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有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摆在职业教育人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谋划,校企协力推进。基于“五匠”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是产教协同育人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一项创新实践,以此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相关链接】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Hang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简称“杭职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B档)、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是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国家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入会委员单位,是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和第一届理事长单位。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96年由杭州市经委系统所属的杭州机械职工大学、杭州化工职工大学、杭州纺织职工大学、杭州丝绸职工大学、杭州轻工职工大学、西湖电子职工大学等六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杭州职工大学,在此基础上,199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复筹建,2002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

猜你喜欢

产教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工匠神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