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甘肃庆阳市荔园堡村为例
2023-01-08张跃平宋婧琳
张跃平 宋婧琳 吕 玲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乡村振兴规律的认识[1]。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强调,“优先支持将革命老区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荔园堡村作为革命老区,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当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契机。不仅如此,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和民族历史认同,促进革命老区转型发展,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大意义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3]。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了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拓展新思路、新途径。
(一)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增添乡村振兴“新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以下简称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战略依托,也是新中国的摇篮[4]。
一方面,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僻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是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革命老区保存了党的历史记忆,承载了党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革命事迹,充分利用和保护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历史使命。作为广大人民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开展党史学习的重要基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着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既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史的认知和领悟,同时也是拉动当地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赋予乡村振兴“新内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凝聚着深厚的内涵底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其本质上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延续和丰富,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接连选择、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人民的精神价值[5]。
一方面,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塑魂。红色文化是乡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也是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红色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对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育根。红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红色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始终为推进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同时,红色文化既巩固了人们对红色精神的认知和认同,又彰显出乡村振兴的时代意蕴,推进了党和人民共绘美好乡村蓝图的进程。
(三)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开辟乡村振兴“新方向”
红色文化资源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宝藏库”。它有着久远的历史足迹和特色鲜明的时代烙印,成为乡村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关键。
以红色文化资源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实现物质文明的重要手段,开发红色旅游产业,借助产业优势增加乡村就业,构建起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另外,依靠红色文化、军事遗址、建筑群落、红色文创等开发出兼备红色与党性教育相融、红色与产学研结合、红色与观光旅游一体的特色红色文旅线路,推动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当前,我国推出的红色文化旅游路线正在将中国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为乡村振兴开辟新的方向,而革命老区也积极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为自身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荔园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背景及现状
荔园堡村位于甘肃陇东地区,地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域和丝绸之路旅游带,是关中地区的天然屏障和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20年代后期,这里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塑造了荔园堡村特有的红色文化气息。1929年刘志丹、高岗等在此组建革命武装队伍;1934年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习仲勋任主席。在反“围剿”斗争期间,陕甘边和陕北革命场地联合组建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赶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6],在中共党史上发挥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荔园堡村红色文化资源成果丰硕,涵盖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的内容,包括红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领域,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区发展的缩影。从其类型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旧址遗迹类:南梁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塔、英雄群雕、列宁小学旧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西北》、十大部委政府旧址、党内刊物《布尔什维克的生活》、牌坊门、“两点一存”红飘带广场、荔园堡古城、功勋章、各类证件等。其中“南梁革命纪念馆”是由陈云同志亲自题写,馆内现设有1个综合展厅和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3个专题展厅,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级4A级旅游区[7]。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歌曲、故事、歌谣等,其代表作《珍珠汗衫记》《金镯玉环记》和《五女新唐传》于2006年被评为甘肃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民俗群众文化:说唱、民歌、社火、唢呐、手工艺品,其中民歌《刘志丹颂》《南梁建立苏维埃》和社火《小姑贤》等作品流传至今,颇受大众喜爱。第四,自然人文景观:窑洞、城堡村寨、传统集市等。[8]
近年来,当地的红色文化也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红色文化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经过长期的经营和发展,荔园堡村红色文化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当前因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制约,该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建设尚未形成体系,产业化发展较为滞后,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整合和保护。
三、荔园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荔园堡村获得了持续发展的政策优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也顺应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但在红色资源开发中,仍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保护意识不强、过度依赖财政、文化内涵欠缺、宣传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
科学的规划、宏观的布局和高效的管理是红色资源有序开发的前提。但当下,荔园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仍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
第一,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科学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发挥制度优势,突出党的领导地位,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但从实际来看,基层层级较多、任务繁重、奖励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二,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布局。荔园堡村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存在重复建设、盲目跟风的现象。有些管理者对政策理解不到位,过于看重短期经济效益,轻视红色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整体处于“外扩内空”的状态,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第三,保护意识不够强。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局限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些早期的公共红色文化资源不受村民重视,导致一部分红色文化资源遭到了损毁。
(二)配套设施不完善,过于依赖财政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提升综合实力的必需条件。相比周边其他红色文化地区,荔园堡村整体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滞后以及融资制度体系不健全。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体现在交通路况、食宿、文娱设施等方面。从华池县城到荔园堡村约60公里的路程,往返此地的车辆间隔时间长,部分道路已经老化,交通通达度较低。在旅游旺季,农家客栈会出现客满为患的现象,同时一些旅馆存在餐饮、居住环境卫生不达标等问题。景区部分景点开放时间晚,关闭时间早,缺乏成熟的旅游专线,部分景点游客很难到达。[9]在融资体系建设上,荔园堡村还没有健全的融资体系、规范的财务制度和良好的经营团队,加之金融机构很难对农村资金运营情况和抗风险能力进行评估,因而部分企业对此地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取得企业信任和资金支持的可能性较小,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
(三)产品特色不突出,内涵价值缺失
打造代表性的产品是快速扩大地方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荔园堡村具备相应的开发优势和潜力,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红色革命从星星之火到遍地燎原的整个过程,也培育出了特有的“南梁精神”,然而,荔园堡村所呈现出来的红色文化产品与它享有的历史声誉大相径庭。
第一,产品特色不突出。南梁电商体验馆距离荔园堡村革命纪念馆较远,馆内收藏物品主要以手工艺品和农产品为主,比如:剪纸、香包、刺绣、果蔬之类。馆内陈列方式单一,内容不够充实,很难看到内含革命文化元素和彰显南梁精神的产品。第二,内涵价值有待挖掘。南梁革命纪念馆是颇有影响力的景点之一,每逢纪念日或者节假日前后,纪念馆都会有不同地区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其中也有一部分单位、组织等在此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然而,南梁革命纪念馆是静态展览,虽然在部分内容的展示上用到了现代化技术,却并没有体现出太多新意,缺乏互动式参与。同时,反映革命年代的经典作品,如:《金镯玉环记》《跟上刘志丹上南梁》《军民大生产》等所凝聚的时代精神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未能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红色产品彰显了红色文化价值,属于文化意识形态范畴,有整合和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是开展“党史”教育,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为社风、民风、家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由此可见,进一步丰富红色产品的内在价值是突出产品特色,打造产品知名度的必由之路。
(四)宣传理念不先进,宣传途径单一
荔园堡村作为陕甘边区苏维埃红色政权的诞生地,保留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然而其社会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极其有限,究其原因:
一是对红色文化传播途径缺乏跟踪。红色文化内容的传播与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对象等密切相关。而在荔园堡村,红色文化管理主体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够,未能准确有效地把握不同层次的受众,传递过程只是单向输出,没有重视或者很少重视目标群体反馈的内容,使其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丧失。二是缺乏专业宣传队伍。荔园堡村公路、网路已经基本联通,对外宣传方式也有了明显改进,借助网络平台多渠道对外传播红色文化,如:荔园堡村红嫂绣坊,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将本地特有的刺绣向外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团队专业性不足,缺乏对市场精准定位,致使宣传长期局限于表层推广,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荔园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和实施好这项工程是实现红色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兼具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育人属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好红色文化定位,突出品牌价值。
(一)加强党建、科学规划,让红色文化“显”出来
农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健全的制度保障村民的根本利益,以科学的规划深度整合优质红色资源,以创新的技术手段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深入开展,让红色文化“显”出来。
首先,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治理水平。荔园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首先要发挥好党组织作用,增强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好村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10]党员要主动发挥带头作用,优化农村治理工作,积极为村民办实事,在红色资源开发中善于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汇聚各方合力,以红色革命信仰引领乡村民风建设。
其次,统筹红色资源空间布局,创新合作机制建设。一是要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和生态特征优化荔园堡村的空间形态,对农村布局进行合理化调整,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的空间格局。二是要不断拓宽红色文化辐射范围,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要素流动,重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植入,突出本地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避免在融合的过程中导致红色文化弱化或者消失。三是要发挥文化产业集群优势和联动效应,推动文化合作机制建设,增强荔园堡村文化核心竞争力,形成红色文化产业和农村绿色生态协同互促的良好局面。
最后,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修复和保护工程。一是要坚守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保护好党史文献等资料。实施对荔园堡村十大部委政府旧址、关帝庙、清音楼等红色文化遗址检修工程。二是要从文化治理的长远发展考虑,制定完整、系统、可行的治理方案,把革命遗址遗迹集中连片进行保护和开发,增强红色景区关联度。三是要利用3D或4D技术建立荔园堡村红色文化资源空间结构模型,分析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安置。四是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力度,把红色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设立专属保护基金,探索一条从自觉保护到习惯保护的新路子。
(二)夯实基建、多方融资,让红色文化“亮”起来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体现整体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红色景区接待能力的重要体现。荔园堡村要结合发展需要制定发展战略,引进投资、融资项目,进一步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加大荔园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要围绕荔园堡道路建设、食宿供应、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四个方面展开综合整治。同时,要改善交通状况,健全景区观光路线和配备充足的观光车辆,增加一部分娱乐休憩场所,建设红色文化主题酒店,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对农家客栈和农家乐开展食宿环境问题专项检查,提高住宿和餐饮标准。大力整治农村污水乱排放问题,对其进行定期检验,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除此之外,帮助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落实好垃圾分类政策,优化红色文化景区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
另一方面,拓展荔园堡村融资途径,创建融资平台。荔园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最主要的是解决好资金匮乏问题。由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单位大多有公益性质,不能进行盈利式经营,但革命遗址遗迹修缮与保护以及举办各种活动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积极提供优惠的融资政策,为民间资本进入搭建良好的平台。荔园堡村要以国家4A级旅游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一批具备高质量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做实红色文旅市场,开创文旅新局面,让红色文化“亮”起来。此外,政府要促进红色文化向产业化和效益化转变,推动红色文化产业与融资机构有效衔接,拓展产业链,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纵深发展,突破资金不足的瓶颈,确保资金来源持续、有保障。
(三)挖掘内涵、打造品牌,让红色文化“走”出去
荔园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未来应加强有效整合,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与黄土人文情怀、生态理念相结合,走荔园堡村特有的文化品牌路线,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
一方面,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加文化魅力。文化创意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提升。文化创意要立足红色文化,以荔园堡村为纽带开发具有陇东和黄土高原特色的创意产品。创意主题符合红色文化的蕴意,融入荔园堡村的传统艺术风格,突出艰苦奋斗、饮水思源的故事情节,丰富创意价值。广泛收集整理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歌谣、舞蹈及绘画等,增添纪念馆珍藏品,厚植红色文化沃土。
另一方面,创建红色文化品牌,共塑文化氛围。实施红色文化品牌战略,对荔园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和科学评估,重点培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建成一批红色文化示范区,全力打造有特色、高质量的红色文创产品。坚持市场化导向,打破分散发展的格局,增强与周边红色景区的联系,塑造全域红色旅游新景象。红色文化景区的餐馆、客栈、娱乐场所要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工作人员着装要与岗位相匹配,最大程度共建红色文化圈,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大发展。
(四)拓宽渠道、大力宣传,让红色文化“响”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1]这就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融合,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奏响红色文化主旋律。
第一,继续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工程。荔园堡村要协助当地列宁小学以及相关单位进一步挖掘红色基因,支持相关工作人员编写《红色南梁故事》《南梁精神读本》等,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门必修课。同时,继续拓宽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红色文化的传播始终要坚守党性,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强舆论宣传。一是可以在甘肃省主流媒体和陇东地方性报刊上开设红色文化特别栏目进行宣传。二是可以通过制作红色动漫短片、微电影等作品,将其以立体、多维、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红色声音的传播也要提倡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游客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形成红色传递合力。
第二,组建专门的宣传队伍。设立专门负责调查研究和宣传的部门,要研究和分析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边缘化的现象,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影响传播的空间维度,必要时可在其它地区设立分部门,提升红色文化宣传精细化、目标化服务能力。另外,当地要有序地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围绕生态文明、基层党建、红色纪念日、红色文旅等主题举办教育论坛,开辟红色文化传播新路线。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将红色文化与教育、旅游、生态、科学技术等要素融合,厚植红色文化资源落地生根的土壤,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动力转变,助推乡村人才、产业、科技和生态振兴,引领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多元发展。此外,红色文化赓续绵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激活红色文化的时代伟力,发挥其铸魂育人的独特优势,以红色文化浇筑社会善治基础,凸显乡村振兴红色底蕴,共建美好生活新秩序,确保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