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出历程、生成动因与实践进路

2023-01-08李莉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政党党员干部政治

潘 行 李莉莉

(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安徽阜阳 2361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明确其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统领性与根本性地位。2015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这一命题。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的政治建设的成败。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统领性、根本性地位,厘清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提出历程、生成动因与实践进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提出历程: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进

(一)命题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他从政党的本质出发,强调“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1],提出“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2]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性、根本性地位,并把党的政治建设再次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2019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党的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成熟。基于对此《意见》文本的分析,全文共出现了政治领导、政治能力等69种含有政治的词汇,其中不少词汇为第一次提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内涵进一步丰富,同时党的政治建设体系逐步形成。有学者认为:“政治领导与政治能力是整个政治建设体系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党的政治建设的效果和方向”[3],并把政治能力建设放在了政治建设的首位。而党的政治能力又分为党组织的政治能力与党员的政治能力两大类。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4]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组织也是由无数能动的个体组成,个体的能力、态度、情绪、动机直接影响着组织的行为与决策。各级各类组织的政治能力最终要通过个体的政治能力来实现。因此,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顺着“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能力—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这一逻辑自然而出。

(二)命题提出

2015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治局常委提出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政治能力要强”[5]。这是在党建历史上首次提出“政治能力”这一命题。2017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6]2018年6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7]从2015年命题首次提出到2018年首次对命题进行概念解读,历经了实践的检验与酝酿。此外,从具体对象来看,2015年12月首次提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时针对的是政治局常委,2017年2月对象扩展至党的高级干部。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提升政治能力的对象始终坚持以党的高级干部为重点逐步拓展到面向全体党员。

(三)命题深化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等“七种能力”,而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习近平首次指明了在党员干部的能力体系中政治能力所处的重要位置。随着实践的发展与认识的深化,在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政治三力”,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是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进一步解读。“政治三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内含于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之中并架构起政治能力的逻辑结构。“政治判断力是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领悟力越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就越强;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最终要落脚到政治执行力上,并通过执行效果来检验。”[8]随后在多个公开场合讲话中,习近平再提“政治三力”,短时间高频率地强调“政治三力”充分印证了习近平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视。

关于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内涵,大多学者基于习近平“三把握、一辨别、一保持、一驾驭、一防范”的论述进行阐释与研究。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尝试从学术探讨的视角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进行解读。孙兰英认为:“人的政治能力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政治文化学习和政治实践历练,转化为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9]赵洪良从党的政治能力着眼,把党的政治能力分为党组织政治能力与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两大类,并提出:“政治能力是在具体政治实践过程中,特定政治主体如何有效解决认同、合法性、参与、渗透、分配等方面的能力。”[10]张波、戴焰军进一步把政治能力分为思想品质、价值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11]在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中,政治能力更看重行为主体的作用。而在西方政治话语体系中,西方学者把政治能力更多地归结为政治体制的能力。如塞缪尔·P·亨廷顿提出:“处于在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强大与否又要视其制度化群众支持的情况,其力量正好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及制度化的程度。”[12]从理论性阐述到学术性探讨,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内涵的研究不断深化,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二、理论动因: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继承

现代政治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为政党政治,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起源于英国,出现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现代政党有两个基本类型:资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政党。英国的“托利党”和“辉格党”被视为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成立于1847年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政党的定义,西方学者更重视政治体制运作的一面,而马克思主义学者更看重政党政治性的一面。王长江认为:“政党是一定社会集团中有着共同政治意愿的人们自愿结合在一起、以取得政治权力为首要目标的政治组织。”[13]从政党的定义来看,政治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是政党的首要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首先从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必要性展开,“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14]无产阶级的政党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产阶级政党同所有政党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5]而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殊性体现在它的阶级立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6],“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7],“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8]。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便肩负起了整个阶级的利益,并把解放全人类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正是由于特殊的阶级立场与奋斗目标,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于之前一切政党。作为最先进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应讲政治。因此,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属性。而政党的政治属性最终要通过党员来实现,因此,党员干部体现自身政治身份,实现政党政治属性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建党思想的经验总结

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党的发展始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虽未明确提出“政治建设”这一命题,但政治建设的意蕴深含其中。政党的纲领是政党的一面旗子,也是政党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正式提出党的纲领。党的二大在深入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批评了‘军事政治二者对立的’错误观点,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中政治命脉’的原则,强调加强红军政治工作,并把‘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列为发展新党员的首要条件。”[19]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从伟大工程的站位出发多次强调党要实现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并指出:“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2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党的领导、政治纲领、政治路线与具体方针政策不断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1. 因地制宜地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在党的一大、二大确立党的政治纲领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政治建党思想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地制定政治路线,并围绕不同时期的政治路线实施具体的策略方针。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正式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反对派悍然发动内战,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1945年9月19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致各中央局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21]在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22]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随着形势变化,不断地制定与调整党的政治路线与政策,这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政治保障,这也是第一代领导人政治建党思想的集中体现。

2.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之后,把党的政治建设重心放到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上。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十年“文革”的经验教训时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3],在众多的制度中,邓小平把领导制度放在了首位。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的步伐大大加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时刻面临着和平演变的危险,党的领导地位受到冲击。1980年,在分析目前形势和任务时,邓小平强调:“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24]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命题,同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把“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放在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第一位。

3. 聚焦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建设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政党功能的角度重新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5]首先,在政治纲领与路线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出“四个自信”。其次,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础上,提出“两个维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把党的领导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位优势,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中,强调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前人政治建党思想的基础上,把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逐步聚焦到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建设上。

三、现实动因: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一)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26]习近平这段讲话精辟地揭示了党员干部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与面临的复杂局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7]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民族复兴的领导者与中坚力量,必须具备强大的能力。其中,政治能力最为关键,它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也是保障民族复兴道路不偏航不走样的关键能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地揭示了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大变局的核心与本质就在于国际格局中力量对比的变化,即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力量逐步崛起。中国力量的上升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忌惮,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实施全面的战略遏制,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明显恶化,中美关系也走到了历史的冰点。中美两国大国博弈背后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的是“两制之争”,即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竞争。面对美国的遏制打压,党员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斗争的第一点要看清斗争的本质,不畏浮云遮望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经受政治历练,锻造政治能力。因此,提升政治能力是党员干部肩负的历史重任与面临的复杂斗争形势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把其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三不一体”机制业已构筑。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政治问题关联”[28],因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问题”[29],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全面从严治党,把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全面从严治党虽然成效卓著,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是长期的、严峻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就党员干部个人层面而言,忽视、漠视政治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无视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有的“四个意识”不强,有的缺乏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面临新形势新变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政治为导向,“政治的问题要从政治上来解决”[30],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成为必行之举。

(三)构建党员干部能力体系的首要之需

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都需要通过党员干部来执行,因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有宽肩膀与真本领。如何检验一名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习近平提出:“看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首先看政治上是否站得稳、靠得住。”[3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33],党员干部应该具备“八种本领”,其中专门强调政治领导本领。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提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34]这是习近平首次对党员干部的能力体系作出系统性的论述。“七种能力”是一个系统性的要求,政治能力是根本能力,政治能力又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改革攻坚、应急处突、群众工作和抓落实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于实际工作之中。[35]党员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其成为党员的基础,党员各种高超的能力必须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导,党员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才有实践的意义。因此,习近平提出:“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36]同时把“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标准落实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37],“深入考察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情况。”[38]

四、实践进路:党组织与党员协同共进

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绝非空泛虚化的概念。“政治三力”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指明了实践方向。从能力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一种能力的获得是基于先天基质和后天素质的共同作用而完成的。就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而言,需要党组织与党员共同努力。

(一)以学习教育为基石,构建学习动员机制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党组织担负着教育管理党员干部的重大责任,在《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与主要方式。在党组织的积极管理引导下,通过“三会一课”等形式进行常态化学习,充分激发党员学习的内需动力。在党组织教育引导与党员干部自身需要的双向互动中,构建学习动员机制,打牢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基石。

党员干部学习首先要学什么?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讲到:“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39]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一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通过不断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体悟原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进而把理论的体悟变为行动的自觉,不断坚定政治信仰。二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更是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地锻造政治忠诚。三是通过“四史”的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正确性,进一步站稳政治立场。

(二)以党内政治生活为载体,构建管理保障机制

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有效管理党员的途径,也是党员干部锻炼政治能力的平台。通过党内政治生活这一载体,严明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激发党员干部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与担当。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40]一是通过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相关规定,充分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营造出遵守纪律与规矩的党内政治文化。二是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通过组织生活会等形式,时刻绷紧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这根弦,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认真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刀刃向内,锻造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与担当。

(三)以工作实践为途径,构建长效锻炼机制

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需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通过工作实践来锻炼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41]我们党历来重视在基层一线的实践工作中锻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树立注重基层和实践的导向,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硬性条件,这为党员干部在实践工作中提升政治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实践机制的运行下,党员干部要注重在实践中锻造政治能力。一是增强落实能力,淬炼政治执行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实践工作中,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首先体现在落实党的政策方针上。在深刻把握与理解政策的基础上,不打折扣地完成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保证各项政策的执行不走偏不走样。二是在实践中强化斗争本领,坚定政治方向。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42]面对工作中纷繁复杂的局面,党员干部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讲求斗争艺术,在斗争中体现与坚定政治方向。三是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不忘政治初心。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便把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责任担在肩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本色。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彰显政党本色、发挥政治能力的重要体现。

(四)以选人用人为导向,构建考核激励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队伍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43]突出政治标准,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选人用人的传统。党组织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过程中,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优先提拔政治能力过硬的干部,这对党员干部提升政治能力是直观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选拔任用政治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过程中,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判断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强弱。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强弱必须有可量化的标准来考核。在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考核过程中:一是注重分层,考核不同级别的干部的政治能力的侧重点不同。高层干部要注重对其政治判断力的考核,中层干部注重对其政治领悟力的考核,而基层干部注重对其政治执行力的考核。二是注重分类,政治能力的考核要结合党员干部承担的实际工作。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不同情况,制定区别化的考核标准。三是注重考察渠道的多样性。除了体制内部程序化的考核之外,通过对民意的调查,了解群众满意度也是考核的重要途径。目前,针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考察仅停留在表层化的状态,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尚未构建。随着政治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治能力量化考核将成为必然趋势,分层分类多途径的考核办法将成为必选之路。

猜你喜欢

政党党员干部政治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党员干部新书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