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多宝塔碑》中的“势”

2023-01-06黄芳芳黄晓芬

书画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笔势运笔宝塔

文_黄芳芳 黄晓芬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内容提要:在书法史中,小篆演变成隶书的过程,我们简称为“隶变”。“隶变”作为古汉字的分水岭,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提起正书中的“颜体”,我们便能轻松想到已经成熟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但在形成成熟“颜体”之前,也存在像“隶变”的过程。《多宝塔碑》便是“颜体”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作品,其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势”的角度解读《多宝塔碑》的价值。

《多宝塔碑》立于唐代天宝十一载(752),由书法家徐浩题额,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该碑高2.85米,宽1.02米,碑文有34行,满行66字,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第二室。该碑主要记载唐代著名僧人楚金禅修建多宝塔之事。该碑为真书,其中碑额“大唐多宝塔感应碑”为隶书,分两行阴刻。《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所作,是其早期作品,与63岁所作《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及71岁所作《颜勤礼碑》等晚期作品风格殊异,尤为后人所推崇。毛凤枝认为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与欧阳询的《九成宫》二碑皆为楷书精品。《多宝塔碑》虽为颜氏早年手笔,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但已显出颜书之气概,具有堂庑宏大的特色,且具有褚法,便于初学者临习。现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的书法课本例字均取自《多宝塔碑》。(图1、图2)

图1 唐 颜真卿 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局部)

图2 唐 颜真卿 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局部)

“势”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可解释为形态、法度、规律、威力等。“势”有多种组合,常见的有表现强大威慑力的“权势”,表现雄强意志力的“气势”,表现战时态势的“阵势”,等等。“势”的核心属性为运动性,“无动则无势可言”[1]。

在中国古代,尤是以道家思想盛行的时代,人们便习惯用“气”“势”等形容艺术品。这好比古代音乐理论,自诞生之初便与“气”相关联。古人发现书法也是一门艺术品时,便开始在意书法中的“势”。此论点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卷五中有所涉及: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義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右军《笔势论》曰:“一正脚手;二得形势;三加道润;四兼拗拔。”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系;拘系亡矣,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2]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势”在书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不同书法家对“势”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势”可概括为笔势、体势、书势,用现代语言解释:“笔势”为单个笔画的关系,即为“用笔”;“体势”为笔画与笔画组合之间的关系,即为“结字”;“书势”为各类书体之间的不同特征。

在“笔势”论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便是“永字八法”。“永字八法”为正书法则,其内容为:“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3]875

八法中的每一个笔画皆为“势”形象化的解读。在书法上,颜真卿常与柳公权合称为“颜筋柳骨”。“筋”“骨”便是笔力,即用笔刚劲有力,笔力则是追求笔势的目的之一。此外,笔势与运笔速度、运笔轨迹及运笔趋向也有一定关系。

《多宝塔碑》多为中锋用笔。蔡邕于《九势》中曾言“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多宝塔碑》在起笔与收笔中具有明显的提按,即重按直提法,笔画粗细变化较大,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极具雕塑特色。

古人言“凌空取势”,取势可分为二类:逆取势与侧取势。所谓逆取势,便是蔡邕所云“藏头”“护尾”。这在《多宝塔碑》的竖画中较为常见,尤以垂露竖最为明显。而侧取势则是指凌空从侧势下笔,可取其秀得其劲。这在《多宝塔碑》的横画中较为常见,起笔下切入笔,收笔为“护尾”。

“折以成方,转而成圆。”[4]《多宝塔碑》书法线条刚劲有力,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运笔以方为主,略施以圆。方圆除见于笔迹之中,还见于转折之处。在《多宝塔碑》中,方是提笔翻折而后顿,圆则顺势而为,随后顿笔。以“亭”字为例,其中短撇处顿,较为圆润;竖钩处在出钩之前顿笔,待调圆后再顺势而出;其余笔画皆以方笔为主。

运笔速度的快慢会产生变化,增强书法的生命力。运笔快,较为感性,易形成飞动之势;运笔慢,较为理性,易形成厚重之感。整体而言,《多宝塔碑》书写较为迟缓,但在一个笔画中也有相对的快慢变化。以“一”为例,起笔下切入笔较为慢,中短部分由慢到快,提笔部分较快,收笔部分较慢。

关于体势,每个书法家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并且同一个书法家由于年龄与生活体验的不同,表现出的审美形式也不尽相同。即便如此,同一个书法家仍具有自身稳定的体势,我们也可称其为“风格”。“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4]

根据体势发展的一般规律,孙过庭在其《书谱》中提及,一般有个由平正至险绝,再由险绝复归平正的过程。但颜楷并未遵循这普遍规律,几乎处于平正的状态。欧阳询在其《三十六法》中云:“四面停匀,八面具备。”[3]99在《多宝塔碑》文字尤其是单体字中,主笔与重心极为重要,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交错,形成抽象的构成之美。有时主笔为重心之笔,一般以横竖为主,若主笔有所偏移,则整个字体的重心不稳。以《多宝塔碑》中“中”字为例,中间的悬针竖为该字主笔,若悬针竖有所偏移,字体便难以平稳。故我们书写《多宝塔碑》时,要突出主笔,并注意以重心为核心的对比关系。

除少数单体字之外,《多宝塔碑》文字大多是部首与单体字结合而成。因此,部首在《多宝塔碑》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多宝塔碑》部首可归纳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外”五种,其中“向外”类部首又可分为“四面包围”“三面包围”“两面包围”。在《多宝塔碑》中,部首的形态会随着右边单体字的形态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形成呼应。同样为“日”字头,“炅”字的日字头为横势,而“是”的日字头为纵势。

此外,《多宝塔碑》文字具有偃仰向背之势。张怀瓘于《玉堂禁经》中云:“偃仰向背,谓二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之势。”[3]27偃仰向背是为了表现不同的张力与动感,在结字时,可避免笔画与笔画之间完全平行以至字体过于呆板。如图3所示,“背”似向内挤压,“向”似向外膨胀。而《多宝塔碑》主要采取“向”法,在较小的转折处使用“背”法。这也是《多宝塔碑》与其他碑相比书风更雄壮、雕塑感更强的原因。以“当”字繁体为例,上部分的“口”用“背”法,使体势更为紧凑;下部分“田”用“向”法,使字体更具张力。在此结构的基础上,与“势”结合起来,才能展现出更生动的意韵。否则,再好的结构也只是表面,缺少感染力。

图3 向背之势

对于书势,各代学者都不同的解释。早期的书法论著《四体书势》分为《草势》《隶势》《篆势》《字势》,而其中《字势》不为一体,因此《四体书势》实则论“篆书”“隶书”“草书”三体。在《四体书势》中,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各体的字势。

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均有一定的书写特点,否则并不能成为一体。中国的汉字大多为方形的结构,楷书想要更好地彰显其特色,就需要遵循对称的原则。楷书以纵势为主,这点与篆书较为相似。与其他书体尤其是隶书相比,楷书最大差异在于各笔画之间相互配合,而隶书更倾向于彰显各个笔画或单体字的独立美,不会为了配合整体去舍弃细节部分。以《多宝塔碑》中的“期”及《史晨碑》中的“期”为例,《多宝塔碑》的“期”左边“其”的部分有两个短横,左边舒展,右边避让,给右边的“月”让位置,从而增强字体的整体性。而《史晨碑》中隶书“期”字采取横势,左边的“其”与右边的“月”配合度不高,与楷书相比体势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楷书、隶书在书势上的区别。

楷书的每一个笔画都可能受到周围其他笔画的影响,使其字整体性强。《多宝塔碑》更是加强了楷书的纵势,书风更加雄强,纵势能给人一种力度美,具有撑起全体的感觉。

楷书字体在避让时,在避让的二者关系之中仍有主次之分,左右结构的字体尤为明显。书写时要突出主体部分,但也不可忽视笔画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阳”字为例,右边为这个字的主体,书写时应占大一点的空间。

由此得出,笔势讲求线条形态,其中书写过程中的时间性也不容忽视。在《多宝塔碑》中,点画之间的藏头与护尾、露锋与藏锋、悬针与垂露,都与书写速度的快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势是对字体整体的表现,着重强调结字的大小、向背、疏密、避让关系等空间性特征。此外,书法家自身的体悟也能影响体势的最终形成。书势则是在各个书体的对比中产生的,想要掌握《多宝塔碑》的“势”,对楷书整体书势的理解至关重要。在整体书势特点的基础上处理好笔势的时间性和体势的空间性的关系,才能写好《多宝塔碑》。

猜你喜欢

笔势运笔宝塔
红船开新宇,宝塔耀中华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写意青蛙
字钉运笔
楷书的笔势
学习书法如何运笔
文化宝塔 魅力绽放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
宝塔加高
论书势之内在构成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