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3-01-06李文艳毛红

书画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社交书法

文_李文艳 毛红

华北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技术不断变革,信息传播一直呈加速状态,并进入了一个综合互动、媒介无处不在的新媒体传播时代。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出发,梳理了近年来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的情况,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信息传播形式,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开展以及全球范围内“孔子学院”的不断增多,集哲学性、历史性、鉴赏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中国书法逐渐被世界各国熟知。书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识别中国的文化符号。加拿大学者福开森(1866—1945)曾长时间在中国生活,他甚至认为:“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中国书法的延长。”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势头越来越好。中国书法走出亚洲,逐渐进入欧洲、美洲等国家。据报道,仅2007年来华参加中国书法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的美国十多所大学中,开设中国书法课的已接近半数。多种语言的书法类专著不断被翻译出来,中西书法展等交流活动的频繁举办使得书法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良好态势。据杨加深于2009年的统计,仅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内英文版书法类著作就有23部之多:博士论文有6篇,收藏和鉴赏类著作有17部[1]。当然这些数据明显过时,真实的还应更多。但仅这些数据就能体现出中国书法近年来的海外传播速度。另外,中西书法界的联动也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如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与中国外文出版社合作研究,经过不懈努力,于2007年在国内外分别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中国书法艺术》[2]。之后的数据虽然没有进行全面的统计,但是从此前的发展态势上看,肯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国内外优秀的书法家和海外华裔学者在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付出长期努力。著名书画家、作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蒋彝的《中国书法》英文版出版后广受欧美国家热评,之后不断再版,甚至成为美国大部分高校书法课堂上所用教材。另外,王方宇、白谦慎、傅申等都是推动中国书法海外传播和交流的主要人物。到目前为止,白谦慎教授还一边在美国任教,一边在编译《海外中国书法论文集》。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局部一)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局部二)

尽管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看似状态良好,但传播范围有限。传统书法跨文化传播方式受限于时间、地点、空间,很难得到理想中的传播效果。如书法展的开展和书法专著的出版往往只能影响有限的受众。当下,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下的书法艺术和学术交流活动面临无法开展的窘境,从而使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大受影响。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加快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开拓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新局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信息传播形式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颖快捷、简单好用、功能复合的新型传播媒介不断涌现,塑造着信息传播的媒介环境。而当新媒体时代到来,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催生出新的社会互动方式,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形式。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而形成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新媒体”这一概念区别于旧媒体,具有相对性和流动性,它的定义因而难有定论。就目前媒介环境的发展阶段而言,本文定义的新媒体主要是数字媒体。当产生新的传播技术时,新媒体的内涵就会发生变化。之前定义的新媒体就归为旧媒体一类。而新媒体时代则是指新的信息技术诞生后的这一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数字传播、互联网传播、无国界传播。与大众传播时代不同,新媒体时代所呈现出来的新的传播形式为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动力[4]。

(一)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大众传媒时代,大众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信息只能在权威媒体和受众之间单向传播。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以优兔(YouTube)这一全球性网络社交平台为例,人们可以在优兔(YouTube)上注册账号,上传视频,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变成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也可以订阅接收官方或他人发出的信息,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利用平台的转发、评论功能成为信息的传递者和间接发出者。这使得人人都能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中来。新媒体打乱了传统媒体的被动接收信息的局限性,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更有利于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

(二)数字化的传播渠道

当下,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纸媒,而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化的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也成为许多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传播渠道[5],如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的开设。新媒体环境下书法也必然开始借助数字媒体进行传播。网络直播授课、书法社区的打造、书法网站迅速繁殖、书法表演,以及鉴赏类的视频录像遍布网络等,无一不体现了数字化的传播渠道更有利于中国书法的传播。

(三)即时性和互动性

随着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人们体验了更加快捷、多元、新型和高度共享的媒介环境。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人们可以即时查看当日的新闻,同时还可以参与互动。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高效、便捷地获取与中国书法相关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中国书法揭掉其神秘的外纱,使得中国书法更加贴近海外民众的生活。

(四)无界性

在以纸媒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跨文化传播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新媒体下,信息的跨文化传播范围从民族国家发展为网络社会,不再受空间的限制。全球都处在互联网时代,依靠互联网技术,信息的传播能够畅通无阻,即使身处大洋彼岸也能及时地接收信息。这使得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更加高效,影响更加深远。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策略

大众传播时代,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任重道远[5]。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利用时代优势,提高其跨文化传播能力。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多主体的传播格局

在跨文化传播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谁在说话?对谁说话?新技术不仅赋予个体自由表达的能力,也使得个体获取了自我展示的途径。同时,新媒体技术对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的影响逐渐显现。在新媒体环境下,书法家可以通过脸书(Facebook)、优兔(YouTube)等互联网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吸引国外的书法爱好者,这些书法爱好者也可以制作或发布书法视频、音频、图画等进一步扩大书法的外国受众群。同时,不断扩大的书法受众群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可能变成书法传播的主体,继而使中国书法的影响不断扩大。要想获得这种效果,就需要提高传播者的专业水准,保证传播内容的质量,综合考虑受众的需求。专业且符合传播受众需求的内容是传播主体扩大的基础,多主体传播格局的打造有利于推动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

唐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一)本图选自《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

(二)融入社交媒体

当今世界,诸如微信(WeChat)、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介广泛运用于生活,使得社交媒介化、媒介社交化趋势成为必然。从大众传播的视角来看,作为世界范围内最便捷的交往平台,社交媒体是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可以依赖的途径。社交媒体能够有效提升交际效果,同时它的开放性、互动性、时效性的特点也为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利用这些社交媒介的交往实践,中国书法可以进入世界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不仅可以使中国文化贴近外国受众,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中国书法,要选用有效、合理的方式:可以利用推特(Twitter),打造专门的书法兴趣小组、书法网络社区等;利用优兔(YouTube)上传有趣的书法视频,创建专门的书法频道;利用脸书(Facebook)发表中国书法相关信息,提高书法受众的参与度,增强中国书法的曝光度,共同打造贴近外国书法受众生活的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局面。

(三)充分利用新技术

唐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二)本图选自《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

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的发展,使人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受活动空间的限制,人们更加依赖这些新技术。中国书法可以结合这些新技术进行跨文化传播。传统的书法展办展成本太高,同时昂贵的书法展门票也增加了受众的经济压力。而依靠虚拟现实(VR)等新媒体技术而形成的线上书法展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人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体验中国书法的魅力。虽然这是由数字技术带来的虚拟现实,但是这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这种真实的认知感受,使参与者能够跨越种族、民族和地域去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学习并传播中国书法文化。此外,随着云技术的发展,数字博物馆、数字书画展的开设为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也提供了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跨文化社交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书法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法欣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