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途径拓展校外青少年中国画教学活动的探索

2023-01-06黄晖

书画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教学

文_黄晖

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内容提要:中国画在当下的青少年美术教学中已占有一定比重,为了进一步推进校外中国画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水平。本文以中国画创作为主线,对通过多途径的中国画教学活动开展民族文化的教育实践进行探讨。中国画教学课程设计从水墨画的基本造型元素入手,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以诗情画意的造境实现拓展;以贴近传统的扇面画、贴近学生生活的动画、漫画等形式进行创作;以反映现代风貌的写生进行中国画创作,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之、乐之、好之,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进而培养民族认同感,树立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其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在世界艺术之林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学习中国画已成为我们继承传统的途径,也是青少年民族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画的教学、创作、评价,学生能够知之、乐之、好之,认识、了解、喜欢并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进而培养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这是校外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习中国画的学生,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娴熟的中国画技法,要领悟其“道”,而不应追寻其“迹”。学校在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忽视中国画美术教学。[1]我们要在认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对民族艺术现代审美价值的再开发、对现代文明优势的再创造,积极吸取外来艺术之长,大胆放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天赋与个性,尽可能把绘画艺术的独特功能发挥出来。

一、对中国画教学活动多途径的思考

(一)多途径拓展教学场地

利用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方面的资源,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为学生介绍前瞻性的绘画理念和创作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社区等课外文化机构资源,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在民族文化方面尤其是中国画方面的学习,建立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的教学途径;发挥校外机构在师资、设施设备、教学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对中国画的学习。

(二)多途径拓展教学形式

通过水墨游戏学习中国画创作。进行水墨游戏,带领学生通过用墨、用水、用笔的体验,感受墨的浓淡变化和偶然的肌理效果,进行中国画创作。

通过临摹名画进行再创作。在中国画教学中,让学生欣赏一些历代画家的优秀作品,学习其中丰富的绘画技法,使学生在名画的熏陶下认识美、接受美,学习如何更好地表现美。同时,可以取名画的局部,引导学生临摹,并以改画和添画等方法进行再创作,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创作,画出新的形象。

通过写生介入创作。中国画教学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写生,从实际物象中提炼出适合笔墨表现的要素,归纳成中国画特有的符号,进行创作。

通过动漫引入创作。通过动漫等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中国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动漫中融入的中国画墨色表现,使中国画教学做到有机渗透,甚至可以利用动漫中的形象来引导学生进行中国画创作。

(三)中国画教学活动多途径的实践经验

对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国画教学来说,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扶正萌芽的成长上,目标定位在为全面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我的教学过程是一看、二练、三通过。一看,是指注意观察,在平时的教学中随时观察,了解不同学生的反应,进行个别点拨;二练,是指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到的中国画理论知识,练习中国画的各种表现方法;三通过,是指通过临摹学习中国画的笔法,通过思考学习中国画的布局,通过赏析名画学习中国画的立意。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多加临摹,掌握传统的笔墨技巧,还要勤加写生,感悟物象的意蕴,提高造型能力,更要有适量的设计训练,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中国画作为一个以笔墨表现为主的独特画种,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画学生跟着画,以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掌握程度为教学结果的评价标准。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味临摹,只求画得像,而自身的创造力慢慢地被束缚,想象力也就更缺乏了。但是,中国画注重基本功,绝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具体的技能。作为中国画艺术语言基础的笔墨技巧、用笔技法,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其中的精髓,感受中国画墨色浓淡变化带来的乐趣。教师可以讲明方法和结果,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发现、充分发挥想象。中国画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我采用水墨游戏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将水墨游戏与个人想象结合,以学生发现性学习为主,以教师提示、建议为辅,让学生在完成作画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鼓励、彼此帮助,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使水墨作品充满童趣和个性,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浓厚。

二、多途径拓展中国画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中国画单元活动课的流程设计

校外中国画的教学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彰显个性,即既要保持中国画教育传统的特色,又要体现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媒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求新、求变,学会合作,将素质教育融于中国画教与学的实践之中。中国画单元活动课的流程设计,要将大环节的设计与小环节的细节结合,将知识点贯穿其中,将实践过程与方法细化,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清晰化,由低及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将中国画之美洒入学生心田,流露于学生的笔端,通过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我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中国画单元活动的课例,总流程如图1。这是我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对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是我在中国画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创造性实践成果。

图1 中国画单元活动课的总流程

(二)教学过程的内容和方法

我设计的中国画单元活动课主要是为五年级至七年级的学生设计,共6个课时,过程分为“情景—游戏”“活动—感受—个性表现”“探索—体验—创作”“设计—评价”“拓展与融会”5个环节。

1.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做到专业知识和表现技法的有机渗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机结合,设计教学流程。如引导学生主动用美的原理去选择一定的表现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中国画审美观,强化他们的墨色表现力。

2.将动漫等学生喜爱的形式引入中国画的教学。如引入《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动画,在学生关注动画情节的同时,要求学生对动画中运用的美术表现方法和手段有所关注,灵活融入中国画墨色表现等知识点和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墨色表现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设立主题性表现内容。如以诗引画、以画引诗,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要点和相关艺术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注重对艺术资源的有机整合、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体现的积极引导。

4.注重学生创造力的诱发途径设计。如通过单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完成相关基础造型的积累,从激发灵感(中国画艺术表现语言的感受、创作资源的利用、创作思路的启发)、储存积累(表现技法的掌握)、孵化(绘画潜质的开发、创作意念的酝酿与发展、思辨的阐释)到成效体现,使学生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

5.整个流程的设计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等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补充,然后将学生所表现的图形和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有效弥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表现能力的不足。中国画教学不能忽视学习过程中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要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6.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评价活动。学生共同参与看一看(寻找作品特点)、说一说(发表观后感想)、评一评(判断作品优劣)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来感受美的存在,感悟其中的价值,通过亲身绘画来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运用评价作为手段,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2]

中国画单元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小蝌蚪找妈妈》《水墨游戏——浓与淡》《扇面》等,还包括拓展课《诗情画意》。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让学生从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中欣赏水墨画的形象,以激发他们对中国画的兴趣。在《水墨游戏——浓与淡》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接力画游戏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反复试验笔墨的浓淡干湿效果,在玩中体验“墨分五色”。

拓展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强调在中国水墨画中将“诗”与“画”互相交融,以体现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抒发画者的情感,表达画者的心境,引发观者的共鸣。“在教学中找到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真正让学生的合作具有有效性,让学生每一节美术课都有收获,是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3]

扇面是中国画的传统形式之一,它具有实用与观赏的价值。在《扇面》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咫尺之间可以蕴藏无限天地,学习从自然界中寻找绘画的灵感,通过写生积累泉石、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等丰富的形象素材。指导学生立足传统,在扇形创作中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大作小时小亦大,在扇面上构图和运用笔墨要随机应变,要注意虚实关系、线面结合、色彩运用等。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线条、笔墨,追求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扇面画的创作也不例外。

结语

本文从创作教学活动的途径拓展、教学形式构成、辅导的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了校外中国画教学的规律、教学实践和体验。我认为,校外青少年中国画教学,是一种需要教学者不断创新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它既须继承传统,又须注入时代的创新精神;也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采用让学生跟画、添画、改画等教学手段,能使学生较快、较有兴趣地投入学习,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与国画家交流、看画展、写生等一系列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教学
中国画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