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H大学教育学专业的调查
2023-01-06彭洁,王浪,蒋雷
彭 洁,王 浪,蒋 雷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伴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由“量”的层面逐渐转移到“质”的层面,意味着高校要始终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义。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测量指标,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1]对当前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探讨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提升策略,不仅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业水平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学习投入研究概况
(一)概念界定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学习投入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对于它的定义,从早期的学习活动视角出发,到从概念框架来定义,再到从测量方式和影响因素来界定,关于学习投入的内涵界定在不断完善和深化。从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中可以发现,“学习投入”是一个“元构念”(metaconstruct),它是将几个独立的概念因素整合到一个概念中,为学生的学校生活研究创造一个动态的整合理念。[2]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学习投入的内涵界定,如表1所示。
表1 有关学习投入的内涵界定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学习投入是一个情境化的、多元化的结构,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投入不仅注重“量的投入”,还注重“质的投入”。“量的投入”是从学习个体投入的时间量的角度来解析,即学习者对于完成学习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质的投入”是从学业收获的层面来界定,即学习者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主动建构,整合新旧经验以调整原有的或建构新的认知图示,而这种认知图示的建构对于学习结果或学习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从学习者个人层面的学习成果来探讨学习投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所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特征。
(二)维度划分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其维度划分也日趋完善,其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维度到多个维度,从只注重量到质与量并重的过程”,[8]从早期学习活动的视域出发,到学习投入的研究水平,再到从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划分。[9]Fredricks等提出学习投入的“三维度说”,其认为学习投入包括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随后Fredricks等将学习投入原有的“三维度说”拓展为“四维度说”,即行为、认知、情感和社交四方面的投入。[10]行为投入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努力、注意力、坚持、积极行为和破坏性行为;认知投入被定义为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使用深度学习策略,并为理解复杂的思想付出的必要的努力;情感投入关注的是对教师、学生、学术或学校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程度;社交投入与学生的影响和合作小组工作中的行为有关。
学习投入测量表中对于学习投入的划分包括行为、认知、情感三个维度,而作为目前世界各国测评大学生学习投入的较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系统中,将学习投入划分为学术挑战水平、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频率、教育经历丰富度以及教育环境支持度五个维度。除了前述关于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主动合作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学生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的频率如何”“在课后和同学讨论学习及作业的频率如何”等;生师互动强调的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关于课内学习或课外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并有所收获,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关系的过程。[11]尽管目前国内外对于学习投入的维度划分各有其观点,但总体来看,都是将多个独立的概念整合到一起,每个维度相互分离又彼此关联。[12]
二、学习投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H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大一、大二以及大三的所有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问卷196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调查对象的人数概况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网上调查的方法对被试人员展开调查。在参考学术界较具代表性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系统和“学习投入测量表”的基础上,再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修改,从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生师互动频率、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五个维度编制出《H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学习投入水平调查问卷》,共设34个题目。例如,在认知投入维度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包含“我对学习很感兴趣”“学习能够激发我的求知欲”“即使学习进展不顺利,我也能精力充沛地坚持下去”等,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计分,分别为“从来没有”“几乎没有”“很少”“有时”“经常”“十分频繁”“总是”,占比越高说明学习投入越高;同时,笔者对问卷五个维度的内部信度进行检验,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8>0.8,巴特利特球形(Bartlett)检验显著性为0.000,KMO值为0.736>0.7,说明问卷信度很好且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进行实证分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研究方法
将搜集到的问卷数据结果进行分年级整理,而后根据本研究确定的研究题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描述性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研究对象对于学习投入的基本现状;独立样本t检验,提取两个样本进行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探索情感投入、认知投入、行为投入、生师互动、学习合作水平五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四)数据分析结果
1.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总体情况分析。对所调查的样本在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情感投入五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根据表3所示,学习投入的总平均分为3.6829,理论中值为4,由此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投入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再从各维度来看,其中,认知投入的均值最高,情感投入的均值最低。
表3 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学习投入的描述统计
2.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为了解年级之间学习投入的差异,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进行检测。由于大一的样本数和大二、大三的样本数不同,故选取大二、大三两个年级的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如表4所示,各个维度从均值上看,大三年级的学生在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三个维度上的投入水平高于大二年级。
表4 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3.各个维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SS 26.0进行相关性分析,在这五个维度中,除了情感投入和生师互动两个维度之间相关性的显著性P=0.178>0.05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余各个维度之间相关性的显著性P<0.05,说明五个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如表5所示。
表5 各个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一)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有待提高
研究的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总平均值为3.6289,低于理论中值4,说明大学生学习投入呈中等偏低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在学习投入的各维度中,行为投入、生师互动频率、情感投入的得分分别为3.7738、3.2513、2.6248,三个维度得分均低于理论中值4。具体而言,在行为投入维度,70%的学生没有进行课前的预习或课后的复习,52.8%的学生不能在课上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44.98%的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时没有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或参考书,41.86%的学生不愿意上课主动提问或者参与讨论;在生师互动频率维度,仅14.52%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12.58%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就某一研究主题做有预先准备的报告,21.47%的学生在课后与同学讨论学习及作业;在情感投入维度,10.45%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容易被教师及同学所接受,17.27%的学生不喜欢在这所大学学习,4.7%的学生觉得教师和同学不尊重自己。
这与梁静等[13]和杨露等[14]在研究中的结论一致,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整体不高,有待提升。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测量指标,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不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学习热情、同伴支持等都与之息息相关。[15]
(二)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存在差异
通过SPSS 26.0对数据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见表4),发现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总体高于大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也随之提升。其原因为大三年级学生将在不久的未来面临毕业,对于未来规划的自我内驱力更强,因此投入到学习当中的精力和时间自然也会相对较多,而大二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规划和学习任务,很难实现自主提升,从而其学习投入总体水平也相对较低。不可否认,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已经不局限于课堂,可能更多的是关于社会实践、毕业工作等方面的学习投入。这一结果与许长勇[16]和谢菲[17]的研究结果类似,高年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总体高于低年级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任务都有所不同,因而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存在差异。
(三)生师互动频率和情感投入亟待提升
从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在学习投入的五个维度中,生师互动频率和情感投入的得分处于偏低水平。生师互动是指学生和教师进行关于课内学习或课外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并有所收获,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互动关系的过程。从问卷的数据结果发现,大学生与教师讨论职业规划、在课堂之外开展合作或讨论有关阅读和课程的看法等方面的互动较少,从而导致生师互动频率偏低,这与陶学文等[18]和史静寰等[19]的研究结论一致。由此可见,生师互动频率偏低在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情感投入是学习者对于师生、课堂、学校活动、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主观情绪体验,[20]研究结果显示出部分大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或学习环境持消极态度,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学习”或“自身不容易被教师及同学接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度。面对这种现象,大学生自身和高校都需要引起足够的反思。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越强,他们就越会参与到深层学习、人际互动、课外学习和学术活动之中。
四、建议
学生学习投入的结果反映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基于上述结果的分析,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呈中等偏低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笔者针对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的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构建支持型校园环境
当前,大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认同感、同伴交互的价值感以及校园环境的归属感还处于相对消极的状态。因而,高校应当优化当前的学生工作模式,建构支持型校园环境势在必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产出是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应当以改善高校育人模式为起点,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让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21]不断改善校园育人环境、后勤保障制度,畅通学生表达和申诉的渠道,[22]保障学生权益,增强学生在学校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此外,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应开展丰富多元且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二)以年级为区分,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高校应当针对不同年级展开帮扶,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大一学生初入校园,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未知和期待,学校应充分抓住他们现有的“新鲜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倡导“大学习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超越当前课程中的内容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行动力;大二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相对有了自己的规划,需要鼓励和督促他们脚踏实地为目标而奋斗;对于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可能存在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的现象,高校应当紧跟国家政策动向、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用人趋势,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指导以及心理疏导。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更具弹性和张力,促使学生增加学习投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三)关注学生需求,搭建师生互动桥梁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投入度,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积极的“教育性合作伙伴”关系。教学上,改变以往“书本或PPT内容复制者”的形象,始终将“两性一度”的价值标准贯穿于课程教学,促使学生切实加大学习投入,让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受益者,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生活上,教师应当走近学生,与学生构建联结,用自身知识能力和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通过班会、个人谈话以及团体活动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积极融洽的师生双向互动关系更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