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研学旅行的实践困境及解决方案探索
——以绍兴市为例

2023-01-06钟莉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绍兴市研学选项

钟莉莉 钱 衡

(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一、研学旅行的背景研究

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该《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指出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等内容,开启了研学旅行在国内迅速发展的新征程。《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指出,目前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超过1 600个,研学旅行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是新形势下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和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研学旅行并非普通意义的“旅行”,而是我国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动力。然而,随着近年来研学旅行的快速发展,以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为代表的市场端亟需更多专业化、多元化的高质量研学产品。同时,研学旅行相关产业存在着品牌认知度尚未完全建立、研学领域尚未深耕等问题。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截止2022年1月11日,以“研学旅行”或“研学旅”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期刊论文2 833篇;以“研学旅行”和“实践困境”为主题,共检索到期刊论文2篇;以“研学旅行”和“学科融合”为主题,共检索到期刊论文8篇;以“研学旅行”和“思政”为主题,共检索到期刊论文22篇,其中关于“课程思政”6篇,其余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进行探究。

从以上数据及相关研究主题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学资源开发、案例设计等,针对研学旅行的实践困境、学科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等深层次的研究存在着不足。仅就关于研学旅行的实践困境内容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研学旅行在全国范围的实践困境,具体地区实践困境的研究未曾涉及。

二、绍兴市研学旅行的发展成效

绍兴市通过政策引领、课程改革、基地培育等一系列举措,认定了近30家市级及以上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开辟了“文旅、农旅、军旅”多维度的研学旅行发展格局,打造出了一个以鲁迅故里为核心、多个研学基地共同培育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绍兴研学品牌。研学旅行在绍兴熠熠生辉,取得了重大成效。

为了从学生视角了解研学旅行的成效和困境,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问卷涵盖了“对研学旅行课程了解程度、对研学旅行态度、研学旅行对学生发展的帮助、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25个问题。以绍兴市越城区以及诸暨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绍兴市越城区M、N中学,诸暨市O、P中学共四所学校展开了相关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19份,剔除可信度较低以及问卷信息缺失的问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212份,有效问卷率96.8%。表1为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绍兴市中学研学旅行开展情况问卷”的情况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绍兴市大力贯彻落实国家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在校园中大力宣传推广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及重要意义,约有65%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对研学旅行有一个较为充分的了解,其中“非常了解”的占22.1%;约有88.2%的受访者对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持积极态度,其中“非常积极”的占48.1%;约有97.6%的受访者认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培育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随着日常管理和监督指导的常态化评价机制以及研学旅行标准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约有79.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研学旅行达成目标基本得到实现,在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50%以上,改变了研学课程目标完全由学校和研学机构制定的旧貌。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方式也由原先“参加即可通过为主”转变为“以成果展示为主,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的多元评价方式。由此可见绍兴市研学旅行近年来的发展成效。

表1 问卷情况分析

三、研学旅行的实践困境

绍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且绍兴市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为研学旅行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随着绍兴市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其暴露出的实践困境也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证实了以下问题的存在。

(一)研学旅行商业倾向浓重而教育导向薄弱

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11个有关部门提出研学旅行要以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核心目标,使学生与校外世界接触,领悟课外的知识,在创设的纯真性环境下学习社会适应性知识,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但是,在目前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商业环境对研学旅行的过度干扰问题日益严峻,“研学”的首要地位并未凸显,“旅行”却成为了部分研学基地的一个商业卖点。研学旅行背离价值导向,重“旅行”而轻“研学”。部分研学基地商业倾向浓重,教育导向薄弱,教育在研学旅行中地位逐步被削弱,甚至沦落为商业的附庸形式。同时,研学基地的教学地点较为固定,教学形式日趋单一,课程创新性明显不足,导致了研学旅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难以真正发挥,逐渐背离了研学旅行的价值导向。

根据问卷第23题“您认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存在商业化气息较浓而教育性导向较弱的情况”的相关选项统计可知,选择“非常认同”选项的共有36人次,占比17.0%;选择“认同”选项的共有50人次,占比23.5%;选择“比较认同”选项的共有59人次,占比27.8%;选择“不太认同”选项的共有49人次,占比23.1%;选择“不认同”选项的共有18人次,占比8.5%。由此可见,在对四所学校的调查过程中,约有68.3%的学生认为研学旅行中存在“商业化倾向较浓,教育导向较弱”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学者、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研究和探索。

(二)研学旅行课程未能充分发挥学科融合的育人作用

目前,绍兴市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存在学科融合程度不高、学科融合深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学旅行中认知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缺失,难以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育人作用,导致学生难以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意义建构。

根据问卷第14题“在您参加的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科知识(语数英科等)得到了充分融入”的相关选项统计可知,选择“非常符合”选项的共有38人次,占比17.9%;选择“符合”选项的共有58人次,占比27.3%;选择“比较符合”选项的共有69人次,占比32.5%;选择“不太符合”选项的共有22人次,占比10.4%;选择“不符合”选项的共有25人次,占比11.8%。由此可见,在对四所学校的调查过程中,约有54.7%的学生认为研学旅行中的学科知识和学科融合这两个方面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三)研学旅行课程未能充分体现“生活化”导向

绍兴市文旅资源兼具自然环境优越和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绍兴市的旅游发展显现出自然与人文匹配度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度高的显著特征,这使得绍兴市研学路线规划具有发展绍兴品牌特色、熔铸浙江精神的实施可能。

但是,绍兴市研学旅行课程在丰富的绍兴特色资源这一“舒适圈”内,将更多精力投注于绍兴特色研学资源的高质量利用方面,“生活化”导向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

根据问卷第24题“您认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存在生活化导向较弱,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匹配度不高的情况”的相关选项统计可知,选择“非常认同”选项的共有36人次,占比17.0%;选择“认同”选项的共有56人次,占比26.4%;选择“比较认同”选项的共有46人次,占比21.7%;选择“不太认同”选项的共有61人次,占比28.8%;选择“不认同”选项的共有13人次,占比6.1%。由此可见,在对四所学校的调查过程中,约有65.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认同”“认同”“比较认同”的选项,体现出研学旅行课程未能充分体现“生活化”导向的研学困境。

(四)研学旅行评价体系缺乏多元评价因素融入

目前,绍兴市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仍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对于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评价并不全面,研学旅行中存在不少僵化的过程性管理和评价机制,大部分研学基地对于学生的评价仅限于其课程完成度的基础考核,对于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多维度能力并未进行准确评价,一定程度上导致研学旅行的实际效用难以真正发挥。同时,由于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尚未完善,研学旅行缺乏稳定高效的评价机制,导致部分低层次研学基地逐利性强,较为僵化的评价机制使得研学旅行中缺乏创新意义的阐释与生发。

根据问卷第25题“您认为研学旅行评价机制应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多维度能力的准确评价”的相关选项统计可知,选择“非常认同”选项的共有56人次,占比26.4%;选择“认同”选项的共有57人次,占比26.9%;选择“比较认同”选项的共有56人次,占比26.4%;选择“不太认同”选项的共有36人次,占比16.9%;选择“不认同”选项的共有7人次,占比3.3%。由此可见大部分中学生希望研学旅行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多维度思维能力进行一个准确评价。

四、研学旅行实践困境的解决方案

(一)凸显研学旅行中的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课程思政在各项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也为义务教育阶段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深度融入思政元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时,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校要把课程思政同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政元素并加以运用发挥,研学旅行自然也不例外。

根据线性回归(表2)可以得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红色研学路线、党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入”回归系数为0.551(t=2.396,P=0.021<0.05)体现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红色研学路线、党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入有利于改善“研学旅行课程未能充分体现生活化导向”这一研学困境。

表2 问卷线性回归分析(1)

同时,根据线性回归(表3)可以得出,学科知识的充分融入回归系数值为0.471(t=2.157,P=0.037<0.05),体现出“学科知识的充分融入”有利于改善“研学旅行商业倾向浓重而教育导向薄弱”的这一研学困境。

表3 问卷线性回归分析(2)

例如,农耕主题课程常常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与茶叶的历史起源、文化底蕴有关的研学课程,让中学生们真正走向自然,亲自进行采摘茶叶这一研学活动。这一研学活动实际上与初中英语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3aAnAccidentalInvention这一课文教学内容是相联系的。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教授学生“the origin of the tea”时,通过介绍茶的起源、种类、效用以及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延伸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一课程思政元素,从而自然地导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自信这两个主旋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积极态度,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强化研学旅行中的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即在承认各学科存在差异性的大前提下,通过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渐模糊乃至取消学科界限,从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与融合[3]。学科融合既是当代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在创新创业这一大背景下产出重大创新性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统整”领域代表人物詹姆斯·比恩(James A.Beane)认为,以“主题-概念-活动”的课程设计模式,彻底取消学科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实现“人和社会统整的可能性”[4]。联系如今的研学实践,深挖比恩的“课程统整”理念,我们可以体悟到学科融合对于如今研学旅行存在的现实意义。

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应对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新样态,在承认学科间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将相关联的学科进行优化整合的这一行为,有利于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高其解决复杂化、多元化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科融合并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需要进行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的融合,切实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个学科的最优育人效果,实现1+1大于2的理想状态,从而在研学旅行中形成育人合力,高度回应培育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

同时,根据线性回归(表4)可以分析得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回归系数值为0.423(t=2.841,P=0.007<0.01),意味着“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会对“学科知识(语数英科等)得到了充分融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表4 问卷线性回归分析(3)

为更好地在研学旅行中实现高质量的学科融合,发挥实践育人的效果,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学科融合的相关案例。我们可以在研学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中,设计一个趣味攀岩课程。这一攀岩课程既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类课程,又可以与英语、语文课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的学科融合。在趣味攀岩活动开始前,我们可以先阅读初中英语人教版九年级中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 这一课本中AronRalston的攀岩经历,阐释Aron在面对生与死时做出的选择,引导学生总结出“理想信念高于天”“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这两个重要课程思政元素。同时,我们可以依托小组合作、自我展示等合适的载体,在攀岩过程中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团结友爱等优秀的个人品质,最后可以布置学生用中文写一篇后记或诗歌,抒发自己对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想。这一研学活动可以很好地强化劳动教育课程、英语课程以及语文课程三者的有机融合,激发三者的育人合力。

(三)创新研学旅行中的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由不同主体参与,采取多种方法、多种视角,对评价对象进行的价值判断。多元评价方式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依据评价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他评和自评;依据评价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依据评价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前置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5]。对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学生主体进行多元评价,是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核心素养等发展状况的多元评价,有利于真正凸显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真正突破研学旅行中学生只“旅行”而不“研学”的实践困境。

笔者通过深入研究研学旅行现有评价机制,分析其存在的优缺点,并对照研学旅行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评价方法,探索创新研学旅行中的多元评价模式(如图1),以期在研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研学旅行现有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实际效用。

图 1 研学旅行中的多元评价模式

猜你喜欢

绍兴市研学选项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绍兴市越城区孙端成校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数读绍兴市“五星双强”两新组织
研学之旅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