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英语专业思政改革

2023-01-24王和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哲学观英语专业话语

王和玉 戴 晖

(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目前的思政教育正经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阶段。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系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具体显性的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是“隐性育人+渗透教学”的“大思政”理念,即增强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一贯性,将德育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在知识传输过程中强化价值塑造。

外语教学内容不仅承载着人类思维,也包含着有别于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价值体系,无疑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鉴于此,学界已经开始探索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2-5]。但已有文献仅从教学内容、方法、平台等微观层面探讨了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缺乏对外语教学思政改革的宏观探索和系统设计。鉴于英语专业思政改革的迫切性,学界亟需为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寻找作为纲领性的学理框架。生态哲学高度关注社会价值倾向、良性生态互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可为此提供理论方向和落实方案。

一、生态哲学与英语教学

生态文明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总和。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研究议题。对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学界提出了不同的生态哲学观。如Bookchin[6]主张“平等社会生态观”,Schroll[7]根据人际交往提出了“心理生态观”,何伟、张瑞杰[8]提出了“和谐生态场所观”,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何伟、刘佳欢[9]认为不同的生态哲学观本质上都可以抽象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普适性思想,适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体现了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运行关系。“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主张包容和谐、避免矛盾冲突;主张协调适应、反对变革强制,其宽广视角和基本原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高度契合。

英语教学的生态面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相关研究已发展20余年[10-12],研究内容涵盖外语教学中的生态教育和生态公平、语言的生态影响力、英语教学中的人类中心论等议题。国内学界近期也开始深度聚焦外语教育的生态学问题[13-15]。就外语教育而言,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和方法、评估手段和学生就业等问题,都离不开对教育大环境的生态考虑。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设备、时间分配等具体细节也属于教学研究需要考虑的生态环境问题[16]。但已有研究大都关注外语课堂生态、大学英语教师生态,相关研究零散,实证研究匮乏,研究内容和重点欠均衡[17]。总体上,生态学思想与外语研究契合度与融合度有待加强,学界尚未从生态哲学视角系统探讨英语专业思政改革的问题。

二、英语专业教学生态的不同层面

教育系统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类似,只有改善系统内部各生态因子的关系,维护教学系统的良性运作,才能优化教育效果并实现全面育人的大计。我们认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多方位优化英语教学生态,具体包括教学内容生态(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教学话语生态(课堂话语与教师话语)和教学环境生态(教学路径与师生关系)三个层面。

(一)教学内容生态

教学内容生态包括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首先,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我国当前的英语专业教育主要是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18]。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既通晓专业知识,又具备基本技能,同时人格健全而完整的人,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对英语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全人”,意味着不仅要培养普通的“经济人”“社会人”,还要培养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生态人”[16]。董曼霞[13]针对优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生态系统提出了四项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动态平衡原则。一方面,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实现从“语言符号”到“文化理解”的转向,着重培养英语学习主体的批判性思维、多元文化理解与对话能力[19];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正在经历“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的转变,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功能[5]。与此相适应,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也要体现价值塑造的功能。

其次,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的教材内容也要传递生态哲学观念。在国家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学界亟待对英语专业教材的内容和价值观进行科学研讨,为英语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当前,我国外语教材价值观研究尚未形成规模,针对英语专业教材的探讨还不多见[2]。卢爱华[20]调研了华东地区17所高校英语教材编用现状,发现学生对英语专业教材普遍不满,其主要原因是教材陈旧,教材质量欠佳,自编教材建设滞后。此外,大部分英语类专业教材侧重于介绍英语国家语言文化,使得英语专业课程也普遍忽视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导致学生遭遇“母语文化失语”现象。从生态学角度看,落后于时代,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语言教学都违背了生态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因此,有必要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增加涵盖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话语生态

教学话语生态属于典型的生态话语分析,旨在研究教师如何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视角洞悉课文的价值取向,过滤具有破坏性的要素,在思辨层面引导课堂方向。专业教师的生态哲学观和话语分析能力,是实现良性教师话语生态的关键。

目前,生态话语分析EDA(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已成为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向[21],包括四种具体范式:一是批评话语分析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重在揭示破坏性文本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和观念[22]1-10;二是积极话语分析PDA(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通过分析有益性话语,展示如何有意识地选择语言资源构建良好的生态观[23];三是结合中国文化语境提出的和谐话语分析[24],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以及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四是传统话语分析,利用语料库工具对特定语篇的语言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25]。总体而言,已有的生态话语研究较少关注教育语篇[4]。

课堂话语即师生在教学时的互动话语,是教学话语生态的关键因子。课堂话语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有重要影响。与日常话语不同,师生互动话语不能具有明显的破坏性,否则不利于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能保证教师话语的积极导向,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语课堂[3]。

(三)教学环境生态

生态学研究重视生物对环境的感知与其有关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探索生物的知觉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时,心理学家Gibson[26]62曾提出“给养性”(affordance)概念,指特定的物体为特定的施动者提供的一系列行动可能性,用以解释环境和生物之间的互动。“给养性”并非环境固有的特性,而是环境与生物互动的结果。自然环境中所有物质的特性都与生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通过互动展示“给养性”,实现相互依存的关系[27]。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和实现良性互动,实质上也存在典型“给养性”。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者会基于自己的感知与情境展开互动,判断当下环境能否提供合适的“给养”让自己生存和发展。

教学环境生态关涉学习者个体和群体对于教学环境的适应以及互动成长。随着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发展,教学生态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优化。学生可自由拓展学习内容的边界,根据兴趣爱好开展学习活动,有效地进行协作和共享,构建和谐生动的教育生态。新媒体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拉近了社交距离,构建了平等的师生权力关系,革新了自上而下的单向育人模式。

三、优化教育生态:英语专业思政改革的可行方案

本质上,致力于优化英语专业教学生态的不同层面,就是在探索实施思政改革的可行方案。

(一)优化内容生态——加强中国特色英语教材体系建设

要优化英语专业的教育内容生态,教材的规划和建设是关键。作为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材建设需要对接教学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教材体系的革新、发展与完善,有效地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新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8]提出了外语类专业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即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高校英语教材建设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深入分析现有教材的主要问题及其与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

当前,学界已意识到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要将中华文化、历史和哲学体系融入教学。实践证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输入对思政教育具有良好效果和重要意义[15]。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教材,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深刻影响,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意识,也符合新《国标》“国际视野+中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教学中融入国学内容、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本质上并未改变英语课程的特性,只是以内容教学为核心,将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的内容与英语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形成“中国文化身份”,提升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提高他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国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面对外国留学生,为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国情提供通俗读物,帮助留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地理、民族和节日习俗。另一类是近十年来出版的一些质量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拓展读本,可作为英语泛读材料和选修教材,但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某些重点文化专题。少量的传统文化专题类研究文献也不宜作为教材使用。基于此现状,目前的英语专业教材建设有必要分专题按系列出版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并全面开设中华文化专业选修课,提高此类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比例,优化教学内容生态。

(二)营造和谐话语生态——提升专业教师的生态哲学观

要优化英语专业的教育话语生态,必须提升专业教师的生态哲学观。要推动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必须建设一支同时具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熟练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思政资源,也要充分挖掘、提炼、归纳隐性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生态哲学观和生态话语分析能力是决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关键。

只有基于多元和谐的生态观,教师才能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路径、使用积极友善的教师话语、建构和谐共生的教育话语生态,确保专业教育的道德涵养和价值塑造功能。

Stibbe[22]将语篇分为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和中性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三个类别。由于分析者有不同的生态哲学观,同一语篇对不同的分析者可能属于不同的话语类型[29]。作为语言输入内容的视听、阅读、翻译材料繁杂多样,是西方意识形态的载体,外语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生态哲学观、具有批判性的生态话语分析能力,才能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语篇主动甄别,避免简单“拿来”或“移植”西方文化价值观。

(三)提升教学环境生态——开拓“混合式”专业教学路径

“传统教学+远程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不仅能推进课程形式的多元化,完善专业教学的环境生态,其本质内涵也契合三全育人与创新能力培养[30]。依托“混合式”教学路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具有求索性的学习实践共同体,鼓励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积极思辨,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

“混合式”教学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优势、融合现实和虚拟的学习环境,倡导“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具有开放性、对话性、沟通性和协商性。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合作启发式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制观念与共同体意识,促进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通过“探索、评价、表达”,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逐渐学会倾听、沟通与尊重,也能内化“扶持、友好、共存”的行为规范。显然,学习实践共同体所培育的意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哲学观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课程和线下学习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超越。在信息文明和后疫情时代,英语专业教师若及时利用信息工具如语料库、各类学习APP、权威公众号、视频网站等优质资源辅助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知更多的“给养”,还能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提升健康和谐共生的教学环境生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同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高校英语专业教育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亟需探索思政改革的理论依据与实操纲领。从生态哲学视角看英语专业的思政改革,“课程思政”不仅可获得坚实的理论依据,也能设计出可行的实施框架。本质上,“思政改革”就是要优化英语专业教学的生态系统,即构建积极的教学内容生态、创造和谐的课堂话语生态、营造共生的课堂环境生态。具体方案包括:(1)加强中国特色英语教材体系建设,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2)提升专业教师的生态哲学观和生态话语分析能力,充分发掘课文的思政要素;(3)开拓“混合式”专业教学路径,构建互利共生的学习共同体,促成英语专业教育生态的良性生长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哲学观英语专业话语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定位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重新思考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观
《入殓师》:庄子生死哲学观的体现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