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与实践路径
2023-01-24沈蕾
沈 蕾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及时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不断深化师生对“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这是我们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既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内在需要。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首选的切入点就是“概论”课程,这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自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才逐渐成为了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因此,《决议》在党成立一百年的关键时期,深刻阐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根源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回应人们的现实困惑和指引人们的具体实践。《决议》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宣言书,处处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决议》中对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新总结新表述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和具体体现。“概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讲授的内容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逻辑演进、形成规律等通过教科书的形式,加以总结和概括,呈现在当代大学生的面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决议》为“概论”课程的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指明理论教学方向。将“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现实需要。全方位解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理论体系、内在逻辑、核心要义和重大意义,将《决议》原创性理论成果引入“概论”课教学,可以极大丰富“概论”课教学内容,提升“概论”课理论深度和厚度[1]115,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理认知。
(二)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理解的需要
《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全新的概括与总结,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遵循,也是我们“概论”课程中的重要学习内容。我们进行“概论”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们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特别是要理解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理论素养和价值鉴别的能力,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放在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伟大进程中进行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一篇纲领性的文件。特别是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阐述新概括新总结,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需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基本观点、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进行重点阐释。通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理论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让大学生理解“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将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从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2]。
(三)增强“概论”课程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内在要求
“概论”课程所承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深刻的理论性。“概论”课程的思想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中国共产党围绕“四个历史时期”的根本问题以及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而“概论”课程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逻辑演进、内在机理和外在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脉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通过改造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观世界,从而达到改造中国的客观世界的。“概论”课程的理论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实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深刻的理论性。而“全会”精神总结我们党百年历史经验,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我们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必须从这两个最大特征入手,讲好“全会”精神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目的。推动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将《决议》文本转化成讲义、课件等教学资源,在相应专题教学中挖掘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对新时代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进行宣传和介绍,力争第一时间让“全会”精神在“概论”课上“讲”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归纳整理“全会”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说出”学思践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全会”精神进学生头脑[3]。
(四)坚定新时代大学生勇担时代重任意志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4]这个历史机遇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期,就是中国共产党铸就千秋伟业的机遇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走向更加辉煌的机遇期,就是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机遇期。回望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始终是新思想的传播者、新理论的实践者、新时代的推动者。例如,在延安时期,大批的爱国青年怀揣着爱国主义激情涌向陕甘宁边区,学习新理论、新思想,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最终推动抗日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掀起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全面普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青年始终是“有远大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5],是能够担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的。“概论”课要积极宣传阐释“全会”精神,引领大学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德技并修,练就过硬本领,培养坚毅品格,不负青春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祖国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将“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
将“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完整准确把握教材的理论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就是要找到与教材的契合点,推进“全会”精神更好地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一)完整准确把握教材的理论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教材是基础,要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完整准确把握教材的理论框架结构、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为“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2021版“概论”课教材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编写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编写的,自2007年出版以来先后经过7次修订。教材由导论和十四章构成,导论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及其理论成果。第一章至第四章系统阐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并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以及历史地位。第八章至十四章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
(二)“全会”精神融入教材的契合点
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堂教学,需要找准“全会”精神融入教材的契合点,挖掘整理具体融入内容,实现“全会”精神与“概论”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
一是《决议》中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四个历史时期”的划分以及“四个方面”伟大成就和带来的“四个方面”改变与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五、六、七章的第二节以及第八章第一节融通起来教学,将《决议》中党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总结融入教材相关章节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深入领会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意义。
二是《决议》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与教材导论第二目融通起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最新理论表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三是《决议》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的“十个明确”的概括与教材第八章第二节第二目,“两个确立”与教材第八章第三节第一目,新时代十三个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教材第八章第一节第一目融通起来,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之处。
四是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与积累的十个方面宝贵经验与教材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四节,第十二章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十四章融通起来。在系统讲授第十章“五位一体”总布局时,将“坚持人民至上”与以人民为中心结合起来,将“坚持开拓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与习近平经济思想、强军思想,坚持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在讲解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敢于斗争”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等基本观点和实践经验。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我革命”与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三、将“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找准路径,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将“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教师素养、科研平台、教学方法和学生认同为抓手,不断拓宽融入路径,更好地将“全会”精神融入到“概论”课程的教学中。
(一)以提高教师理论阐释功底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因此,思政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敏感性、思维视野的广度和思想境界的高度。推动“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以强烈的政治自觉,主动开展“全会”精神学习,领悟吃透精髓,为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筑牢理论根基。另一方面,高校要开展好“全会”精神集中学习、培训,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专家学者、省市宣讲团成员进校宣讲,组织思政课教师走出去对外宣讲,开展线上+线下的专题培训,促进思政课教师全面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质[6]。
(二)以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为支撑
科研平台在高新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平台作为创新系统的基础项目,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开放和共享科技资源,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以及对创新型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提高师生对“全会”精神学习研究的积极性,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将“全会”精神列入学校课题指南,鼓励高校教师开展科研攻关。学校还可开展征文比赛,在报刊杂志开设专栏,组织师生撰写理论文章,深化对“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概论”课教学实践。进一步夯实思政课教师理论和教学功底同时,为“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117。
(三)以丰富教学方法手段为突破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教师教育实践力最直观的表现。为充分发挥“概论”课程宣传阐释“全会”精神所具有的传统优势,需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手段来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一是将理论、现实、历史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准确把握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更好地正本清源。二是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社区、部队和乡村,参观高新技术企业、新农村建设、博物馆等场所,亲身体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以及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驱动力。三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借助“两微一端”,采取短视频、快闪、动漫、电视大奖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增加宣传的互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关注度,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以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为目的
“认同”,最早是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指出“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7],即个体与他人、群体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在这里,弗洛伊德强调的“认同”主要强调情感上、心理上内化的趋同过程,没有强调外化的行为。而本文所强调的“认同”,具体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认同概念,本质就是一种价值的认同,表现为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认同,就是普遍地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能够使个体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的,从而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被所在群体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态度。我国教育要坚持四个“服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大德和小德,大德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达到思想、情感和行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将“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概论”课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和“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研究,夯实知识基础,找准融入的契合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概论”课教学与“全会”精神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从而增强“概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