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1-06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课程院校

柯 畅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财贸学院,广州 510300)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作用的发挥效果好坏,关键在于自身向社会输送的人才质量[1]。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明确,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建设为指引,全面为国家发展中的各行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2]。高职财经类专业在社会各行业中应用极为广泛,职业前景广阔,但同时竞争也极为激烈。如何增强新时代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毕业竞争力以及职业发展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3]。高职院校在发展中虽然尝试了一些突破方法,力求在实践中加强培养质效,但是我国在校企合作等模式下,还没有具体的法规标准,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和操作性,很多校企之间的合作,由于利益很难达成一致,导致实践环节开展的不够深入扎实。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表现的主要问题包括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模糊,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设置没有紧随市场需求,在围绕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学空间模式单一,使得学生毕业后暴露出不能很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现状,与创新创业人才相差甚远[4]。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财经类专业特点,提出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项驱动教学、深化产教融合以及师资力量建设方面改进路径。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课程缺乏职业特色围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共同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具备其自身的职业特色。在这样的定位和引领下,高职的办学特点由其在社会中的生产作用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然而,高职财经类专业当前在教育中,一些固有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从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方面看,专业课程职业特色模糊。第一,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高职院校期间,学校没有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兴趣,做到个性化发展方案的制订,现有的课程体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老师面对所有的专业学生,强调的更多的是专业知识的架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习,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层次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难以激发,很难实现个人在专业上的全面发展。第二,高职财经类教学中,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是阻碍培养效率的关键,学校未能在教学期间为学生量身打造清晰的职业培养路径。在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上,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不足,取而代之的是像普通高等教育式的理论考核,在对待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考核占比平衡上,没有凸显出职业特色。第三,高职财经类专业培养中,没有能够将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发展的中心。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对于职业人才教育的重视体现在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国内高职院校在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更多的体现在口号上,由于职业教育不光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政府、企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应当参与其中,而实际情况是学校承担了课程开发的全部主体,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没有将企业的真实情况纳入学习范畴,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目标不明确,知识难以有效迁移与整合,在岗位求职和发展中竞争力不足。

(二) 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操性,需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特点,课程结构服务于教学目标,好的课程结构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教学成果高效转化。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结构沿袭了其他传统课程的建设思路,结构按照单一的“三段式”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路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和类型的变化导致现有的课程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财经类专业学科中,一些市场急需的课程得不到体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滞后,而课程种类和门类不够齐全,导致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陈旧的课程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却还在沿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并且在理论和实操课程的安排上,比例失调,课程的科学性有待商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受益有限。第二,课程结构的问题还暴露在专业课程和学科之间的课程结构之间。没有考虑到有关知识间的整合,一些知识点重复出现在不同的课程上,而有些课程处于独立状态,又与专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不够。第三,课程结构的设置科学性针对性不足,在开展实施技能型教学和理论教学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不畅,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被机械地分段隔开,欠缺一定的灵活度,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范围被固化,很难在现有的资源下,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跨修课程。综上,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收获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不足。

(三)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内在动力很难被激发,兴趣不足,是制约教学质效的重要一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在教学理念上较为陈旧,一些教学改革浮于表面,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沿袭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对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框架以及教师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工作都有帮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效锻炼,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被抹杀,对于知识点通过笔试考核的方式进行,学生为了取得分数通过考试,只能死记硬背,实际对于知识的认知把握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模式上,课堂中教师成为绝对的核心和主角,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思维跟随教师,一旦学生在学习中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对于学习就会产生畏惧心理,而教师不可能准确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不足。有一点不得不重视的是,知识经济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学,不光是内容还有方法,学习方法同样不可忽视,仅仅围绕教师被动地接收知识,非常不利于学生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旦学生在岗位上面临调整,后续职业竞争力将大打折扣。第二,在教学空间上,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授主要在教室和一些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没有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带来的教学便利,教学空间局限在固定的场所,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难以充分,另一方面,极容易造成照本宣科,完成例行任务式的教学。由于办学资源有限,一些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方面的建设滞后,与企业实际存在差距,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就职中,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资源进行再学习,无形之中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以目前的教学模式,高职财经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难以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 构建基于任务项的课堂情境式教学模式由于传统高职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过程十分沉闷,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在现代化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化网络为高职财经类教学对于突破时空界限创造了可能,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把传统的讲授部分“搬运”至网上,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加以充分利用,采取“以任务项”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针对职业岗位特定的情境,财经类教师在课前设计活动环节,在课上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教师的讲授后,能够及时地跟着“学”与“做”,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理论和实践、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具体实施中,财经类专业构建任务项驱动教学中包括以下几方面重点。第一,课堂设定的任务项要与时俱进,与实际企业的业务流程贴合度要高。在教学项目下,学生要能很明确地知悉构成教学项的相关能力要求,同时在设置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符合财经类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渐进式的难度梯度,在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个性化特点进行分组,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帮助,在组织教学中,一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给予学生表达的自由,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怯场。第三,从课堂教学到实验、实训、定岗实习中,各阶段的实践内容要联系紧密成体系,融合“教、学、做”,不能孤立地仅仅从一个方面着手,对应的,在实施任务项目教学中,相关的教学评价应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移,以均衡对学生实际职业技能的综合评价,增加评价的科学性。

(二)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岗位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新形势下的重要实践教学手段,对于高职财经类毕业生过渡衔接到社会企业员工十分重要,深化校企合作在于找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共同利益,企业方面有资金优势,而高职学院有学生优势,若企业对学校的支持能够为企业真正的带来利益,那么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将被大大地提高。当前,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契机,锻炼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达到更佳的育人效果,企业实训环节的教学实践质量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此时企业不能单纯地仅提供实训场所,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应当参与到实训课程的制订与设计中来,把当前在财经类专业中适用的内容整合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除此之外,作为企业实训的骨干,由于在实操方面的技能较高,但是往往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应主动承担教学方法方面的辅导,提升企业骨干的教学水平。第二,当财经类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时,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应共同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上来,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要突出企业骨干对学生在实训方面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以及轮岗实习期间的财经类专业职业技能的提升。第三,高职财经类院校应当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平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发挥企业实践教学优势中,应该兼顾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把学生送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上去锻炼,对于学生提升自信心和进一步发挥特长将比较有利,职业教育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在职业路径中具备更大的潜能。在新经济常态下,实现学校和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性不足,同时从更深层次看,学生来自社会,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以实现共同利益,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 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体系建设构建与财经类专业能力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解决当前教育水平不高的有力举措。目前高校在大的方面可以着手的措施包括提升教师的准入门槛,招收一些在兼具财经类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秀教师,并且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以财经类专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大力培育本土教师端的能力素质和教学管理水准,实现财经类专业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建设。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不应只停留在传授知识方面,既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上。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把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剔除,进一步完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紧密学校和企业间通力合作,使学生在锻炼实践技能的同时,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摘掉职业院校在当前发展中的“重学轻术”的“帽子”,提升职业教育在全民中的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第一,在财经类专业教师进入学校入职前,建立职业教师评估方法,借助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对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进行评估,对不适合担任财经类专业教师的坚决不用,科学地运用人力资源。除此之外,学校原有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提升教师的任职匹配度,优化财经类专业教师构成。第二,在激励教师投身于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鼓励教师工作热情以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由于当前高职与院校在扩招背景下,部分年轻教师看中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更愿意在职业教育中“一展拳脚”,但是一些传统的比较闭塞的教学模式,又对年轻教师的创业激情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得教师的教育潜能一直未被激发。职业院校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群体中较为认可的全面的激励体系,既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体现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肯定与认可,更要在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对现有的教学改进提出积极性建议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的予以奖励,使学校在“拴心留人”、聚“才”方面走在前列。

三、结语

现阶段新经济发展常态下,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地位已经显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道路,应当重点结合区域经济优势,一方面高职院校保持较高的市场敏锐性,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应该主动作为,“走出去”加强研究,进一步夯实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力求缩短培养差距。

猜你喜欢

财经类专业课程院校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