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探讨
2023-01-06苏开明
苏开明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南安学院,福建 泉州 362300)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人在入职后才发现自身能力与素养难以满足岗位需求,继而迫切需要继续教育。开放大学的设立,为更多人提供了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但许多开放大学封闭式的人才培养,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应积极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开放大学走向创新发展道路。
一、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开放大学作为我国灵活、开放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基于职业导向下,培育具有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开放大学人才培养并非专业性教育和职业教育,而是处于二者之间,是一种依托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对人才开展职后教育的形式体现出可持续性特征。为适应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其能力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人才可适应远程开放的学习方式。相比我国传统教育采取的集中面授形式,远程开放学习具有明显差异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律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教师通常以远程在线辅导为主。许多学生在进入开放大学后,由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远程自主学习,继而产生迷茫和无所适从,大大削弱学习效果。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自律能力,是开放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其次,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用于提升工作绩效。开放大学所面向的均为成人在职学生,有相关工作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与职业内容相关的部分。所以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使其将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工作。最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大学主要采取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习者提供继续学习与进修的机会,需要在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开放大学协同育人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开放大学开展协同育人培养的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开放大学人才培养主动性较差,并未形成健全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突破研究教育体制,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高,对开放大学协同育人的重视度不足,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第一,开放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未积极主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并未意识到市场经济对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压力,对当前社会需求的分析都不足,并未基于社会与职业导向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二,开放大学组织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企业方面参与积极性和负责任程度不高。许多企业仍然秉持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并不愿意付出资金和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第三,社会力量参与开放大学协同育人缺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针对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在税收减免以及政策优惠等方面力度较小,难以对企业形成吸引力。
三、开放大学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策略
(一) 构建协同育人合作机制
协同育人无法脱离校企合作,完善法规体系是校企合作规约性保障,构建合作联盟则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稳定性。结合开放大学建设的新要求,应确立多元主体、合作共创、联合培养的办学思路,打造协同育人联盟,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基层电大与教育机构合作,获得充足经费扶持,使得各方主体与客体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主体育人活力与动力,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学院,以及教学支持的联盟或职教集团,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为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进一步延伸。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动力机制,政府方面主要发挥科学谋划、设定指标的作用,明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即获取经济利益,政府给予有力支持同样是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重要推动力,需要结合开放大学所在地区与经济产业发展情况,构建符合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平台。当前许多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人才不足是发展重要阻碍,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有内驱力,并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借助开放大学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推动自身的新产品研发。对此,开放大学应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增强企业沟通交流,拓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与企业精准衔接,共建共享,为双方协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有效解决开放大学学生就业难,企业应用型人才招聘难的现实问题,在长期稳定合作中,助力双方可持续发展。
(二) 完善协同育人利益机制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企业以及开放大学,均是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在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同时也会由于观念不同而产生冲突。为实现政校行企长期稳定开展协同育人工作,需明确四方的共同利益点,才能解决协同育人的矛盾性问题。政府推动开放大学人才培养,其目的在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并使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继而分担政府的责任。开放大学采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目的是借鉴各方资源,将开放大学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紧密对接行业和企业需求,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并依托行业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开放大学专业结构调整、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提供相应的科学指导,并给予开放大学经费支持,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其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本质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指导性作用,结合开放大学校企合作育人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应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背景下,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推动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扩大市场影响力。总而言之,需明确四方协同育人利益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利益驱动机制,调动各方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提高开放大学办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三) 建立协同育人调控与会商机制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益平衡点至关重要,但能否在各方调控下稳步运行和发展,同样起到决定性作用。对此,应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成立工作委员会,专职负责协同育人的统筹规划与配套工作。例如,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与企业、开放大学人员共同组成。专业与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行业主管人员以及优秀毕业生共同组成。实习实训委员会,主要是由实践教师和指导教师组成。在协同育人机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类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会商机制,通过定期沟通交流的形式,使各方了解协同育人进展、问题等,继而共同探讨有效解决方案和对策。这样一来,即可形成多方优势互补的局面,促进各类教育资源整合,由企业方面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定期为开放大学学生开展讲座,使其了解当前社会的反馈信息、企业建议等,不断促进教学工作的调整与优化。在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开发以及员工培训时,则可聘请开放大学骨干教师,多方灵活共享教育资源,解决协同育人中面临的诸多阻碍问题,促进利益最大化,增强各方竞争优势。
(四) 形成协同育人合作保障机制
为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稳步推进和发展,应按照国际开放和远程教育协会提出的质量评审标准,逐步完善监控协同育人质量的保障机制。例如,根据校企合作所涉及的环节和流程,形成《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价管理方法》《双师型教师与骨干技术人员培养协议》《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等,从多个维度着手构建保障制度,使得校企双方不断规范行为,促进各项目标的有序实现。校企合作本质上而言,是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形式促进资源交换和共享,所以必须要不断强化开放大学对外服务能力,将校企合作育人的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考核依据,直接挂钩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评奖评优、职位晋升等。为提供有效保障,解决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发展瓶颈,政府方面应加大补贴力度,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纳入开放大学教学评估和企业评价中,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并实现双方互利互惠。校企合作育人的各方主体,应积极加强开放大学办学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使开放大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利益共同体长效发展。
(五) 健全协同育人合作共享机制
开放大学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将学校和企业的环境与资源相互整合,才能在资源共享的背景下促进各方优势充分发挥,构建高效运转的协同育人机制。此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主导与协调性作用,行业则组织企业专家以及技术专家定期开展研讨会,为开放大学与企业协同育人提供指导意见。各方协同合作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需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参与开放大学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科研项目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并共享人才培养结果。开放大学中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同样可以参与企业或政府的技术研发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专业人才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相对开放大学而言,企业方面的资源和岗位技术更强,对行业发展有准确把握,可以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共同进行企业技术与管理的渗透,促进双方利益价值良性互动。开放大学教师需定期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将在企业所了解的项目融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堂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增强开放大学协同育人质量。
(六) 建设协同育人文化融合机制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企业文化作为经营文化,其目的是促进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校园文化作为教育文化,其目的是整合各类资源培养优质人才。开放大学与企业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促进文化交融,对长期稳定的协同发展具有催化作用。所以在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宣传企业的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实守信、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等,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交融,提供良好途径,在不断交融中形成共同发展目标,推动开放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落实。与此同时,开放大学应积极构建多元主体的学习评价模式,弥补以往开放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评价缺失的问题。针对于企业联合培养的订单班,应进一步加大企业文化宣传力度,使学生感悟企业文化精髓,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品质。除此之外,依托开放大学校风、学风与教风建设,定期组织校企合作会议、师生会议,针对阶段性工作撰写简洁报告,促进校企文化深入沟通。
四、结语
全面推进政校行企合作,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培育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开放大学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和路径。在开放大学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的过程中,应基于职业导向,凸显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可通过构建协同育人合作动力机制、完善协同育人利益驱动机制、建立协同育人调控与会商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合作保障机制、健全协同育人合作共享机制、建设协同育人文化融合机制等,使开放大学协同育人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实现协同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