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新路径探析
2023-01-06夏继林卢晨洋仇桂且2
夏继林,卢晨洋,仇桂且2
(1.淮阴工学院 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2.淮阴工学院 苏北发展研究院,江苏 淮安 223001)
2016年,赵程等[1]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均值M=41.3,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的常模M=38.9,表明大学生社交焦虑程度高于常模,社交焦虑较为严重。社交焦虑潜在地破坏学生成长、教育和职业的关系,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不高,甚至较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因没有意识到自身焦虑,错过了早期干预,使焦虑症状变得更为严重。如何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社交焦虑问题,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已成为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实验性干预、网络干预和体育运动干预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还存在一定局限。实验性干预被证明可有效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但这一方式存在实施条件高、难度大,推广应用困难等缺点;网络干预大学生社交焦虑因互动距离远可减轻焦虑主体焦虑感,但缺乏面对面接触,易导致社交焦虑复发;体育运动和体育游戏可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症状,但体育运动和游戏的种类过多,并且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有效程度不一,因此在选取合适的干预项目方面存在很大难度。探索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最佳干预路径迫在眉睫。
1 大学生社交焦虑简述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步强化且趋向成熟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对自我的不懈探索造成其对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存在认知方面的较大困惑,这类困惑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长期缺乏自我表现机会和人际交往经验,当在社会角色认知和行为相差甚远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具体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产生持续性的恐惧,产生明显的行为困难或消极情绪。适当的社交焦虑有益于大学生对环境给予的刺激施以正面回应,从而促进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严重干扰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归纳为遗传、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一系列生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焦虑大学生存在焦虑基因,在婴幼儿时期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表现出行为抑制,且这种贯穿婴幼儿、儿童期到青春期的抑制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此外,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社交焦虑不仅与基因相关,而且还与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有关,具体表现为遗传与家庭、社会和网络等环境的交互作用。对有社交焦虑基因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未表现出社交焦虑,而经历来自父母的溺爱、保护、干涉或者过度的冷漠和惩罚大学生,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且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社交焦虑症状;其次,当今社会众多大学生存在网瘾问题,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与外界的接触变得越来越少,社交功能丧失,进一步发展成为严重社交焦虑;此外,受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集体主义,礼义廉耻等,也会造成青少年大学生存在社交认知方面的困惑,引发一定的社交焦虑。基于以上对社交焦虑原因的分析及探讨,国内外学者对社交焦虑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干预措施。
2 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措施研究现状
2.1 元认知和系统脱敏疗法干预
元认知干预是一套针对焦虑具有广谱功能的干预技术,其通过干预来培养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自身潜意识和情绪的掌控能力,具体程序包括:调整认知结构,临床暗示,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系统脱敏治疗通过循序渐进的程序,引导被试进入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达到逐步消除患者焦虑反应目的。采用元认知对社交焦虑大学生干预,暗示其在放松的环境里学习社交情境适应性行为,同时利用情感组织技术调动其积极情绪,结果成功帮助其缓解了社交焦虑。谢颖等[2]使用系统脱敏疗法,通过情景体验帮助大学生在想象中进行系统脱敏训练,干预过程中不允许焦虑主体产生回避社交行为,干预后对其不定期地观察,结果表明该名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为对比元认知和系统脱敏干预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效果,马立丽[3]分别对两组社交焦虑大学生实施元认知和系统脱敏干预,结果显示元认知干预效果较系统脱敏更为显著。
2.2 体育运动和体育游戏干预
体育运动干预是通过加强社交焦虑大学生体育锻炼来达到缓解身心的目的,这对增强学生自信,缓解其焦虑状况具有积极意义。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游戏,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融入智力和娱乐元素,根据干预需要拟定针对性的干预程序。体育运动和体育游戏干预有助于培养社交焦虑大学生自信心、创新精神,发展自我意识和智力,消除社交焦虑等心理障碍。在对1167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从体育行为和认知角度考查了体育运动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体育运动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4]。王天生[5]对14名患有社交焦虑大学生进行10次团体体育游戏干预,结果表明:14名大学生干预后社交焦虑量表得分均显著降低,全部由中度以上社交焦虑转变为正常社交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和游戏对社交焦虑都有明显的干预疗效。叶怡[6]针对社交焦虑大学生开展了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干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选择篮球、排球、舞蹈等团体体育项目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总分下降了4-5分;而选择乒乓球、网球、健身、定向运动等个人或双人对抗项目的学生,其社交焦虑总分没有下降。此外,也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与心理咨询干预相结合才能达到降低社交焦虑的最佳效果。张琳等[7]对68名朝鲜族大学生进行了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咨询干预,随后进行了为期6周的运动行为干预,参与者的社交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3 网络干预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社交焦虑干预提供了新思路。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向网络结合传统干预策略方向发展,使该领域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网络干预是基于安全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在线自助的社交焦虑干预途径,这种方法更少涉及现实中的人际互动过程。在2020年,Simon等[8]提出了一种以医学图形和漫画为主要内容的社交焦虑干预方法,这种干预措施往往因在线展示复杂、新颖的干预内容而受到社交焦虑患者的青睐,该方法因结合医学图形、同伴支持和网络社交,而在解决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同年,Simon又做了一项针对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新型数字化干预试点研究,主要评估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数字化干预的接受程度,干预结果揭示:学生对新型数字化干预手段接受度高,且98.6%的参与者表达了向其他社交焦虑大学生推荐这种数字化干预手段的意愿,在社交焦虑、抑郁症状和归属感等方面改善效果较为显著。王忆军[9]将30名社交焦虑的大学生随机分为1对1和1对5网络干预组,干预结果显示:两组网络干预均能有效降低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1对1网络干预的效果更为显著。
2.4 实验性干预
实验性干预即科研人员在明确社交焦虑干预对象的基础上,提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程序,对焦虑对象进行有计划的干预,以达到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水平的目的。具体程序包括:科研工作者在患者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将被试分为干预组和控制组,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模式的训练。他们通过对比不同组被试干预前后的社交焦虑表现水平,对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作出判定。2017年,Lazarov等[10]试图通过凝视音乐奖励实验消除大学生社交焦虑,这是一种基于眼球追踪的注意偏向矫正的干预措施,旨在减少社交焦虑患者面对威胁时的关注度,结果揭示:凝视音乐奖励疗法可以减少被试面对威胁的停留时间,对社交焦虑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2020年,Kim等[11]考查了实验性干预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虚拟现实的自我训练实验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作为逃避社交或不愿接受治疗的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较优干预方案。
3 大学生社交焦虑现有干预措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经济发展使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但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大学生心灵变得匮乏,社交焦虑成为大学生群体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探索并运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对社交焦虑大学生进行干预迫在眉睫。为此,国内外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以上现有干预措施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3.1 存在干预后易复发问题
在总结元认知和系统脱敏干预研究中发现:元认知和系统脱敏虽然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系统脱敏干预和元认知团体干预均存在较易复发的缺点。研究对比元认知和系统脱敏干预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效果,从干预后测定社交焦虑和心理弹性评分,得出元认知干预和系统脱敏疗法均能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症状,其中元认知干预对增强大学生社交自信,减轻社交焦虑症状更为显著。然而,在干预结束六个月后,患者又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社交焦虑。因此,元认知和系统脱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短期内干预疗效显著,在长期治愈效果方面仍然存在缺陷。
3.2 现有干预缺乏持续追踪研究
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后表现出社交技能显著改善,然而总结大量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并没有对这种改善能否持续下去进行随访评估,如实验性干预、网络干预、体育运动、游戏和元认知及系统脱敏缺乏对研究对象的持续追踪研究。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或因经费紧张,或因研究人员和焦虑主体后续的不重视等,给持续追踪研究带来困难。从实践角度出发,这些研究因缺乏对社交焦虑大学生进行干预后持续追踪评价,干预后复发可能导致大学生社交焦虑变得更为严重,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阻碍焦虑主体一生的发展。此外,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研究者因缺乏追踪评价,也会给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做持续追踪并探索具有持续疗效的社交焦虑的干预路径,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3.3 一些干预措施实施难度大
体育运动、体育游戏和实验性干预在解决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这些方法存在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格、难度较大等问题。体育运动和体育游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交焦虑症状,但大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感知不同,因此在选取合适的体育项目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此外,体育运动、体育游戏和实验性干预是团体干预,因干预对象数量多,研究者花费较长时间处理每个个体的问题,使得干预时间延长,有些组员中途退出,研究人员需要不断修改方案,因此给干预实施带来很大难度。
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和指标评价,阻碍了人们建立各种干预措施和社交焦虑的因果关系。只有不断回顾当前各种干预对社交焦虑影响的研究,不断推进研究进展使其清晰化,结合各种干预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综合干预在实践上的研究难度才能降低。
3.4 现有干预难以推向应用
由于一些干预措施存在实施难度大的缺点,科研工作者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社交焦虑数字化干预方法——网络干预,该方法表现出实施条件要求低的优点。大学生社交焦虑网络干预系列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干预方法具有可行性高、安全性高,接受度广泛的优势。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带来的焦虑感,易使社交焦虑大学生出现回避行为;在线互动因易控制社交距离和互动程度,对现今的社交焦虑大学生更具吸引力,有利于进一步减轻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焦虑症状。网络干预可较好控制互动距离,但缺乏面对面接触也被认为是网络干预的主要缺点。研究发现,经网络干预的社交焦虑大学生,当他们再次面向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时,仍然表现出社交焦虑。大学生人际交往终归要从虚拟网络转向现实世界,因此网络干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但很难推广应用。
综合上述干预结果分析得知,现有的元认知、系统脱敏、体育运动、体育游戏和网络干预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均有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干预后易复发,缺乏持续追踪研究,实施难度大及推广应用困难等缺点。
4 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新路径探析
在分析比较现有干预措施优缺点的基础上,整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新路径,具体包括积极情感干预、积极活动干预、善意行为、朋辈心理辅导和正念干预等。其中,积极情感和积极活动不仅干预后效果显著,而且存在不易复发的优点。善意行为、朋辈心理辅导和正念干预效果显著,实施条件要求低,更适合推广应用。
4.1 不易复发的积极情感干预
在总结情感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Craske等[12]提出了一种针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社交快感缺乏的模块化干预方法。Craske在采用该模块化方法对社交焦虑大学生干预6个月后,对其焦虑水平进行再度评估,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干预可持续且有效改善社交焦虑症状,患有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焦虑状况不仅得到显著改善,而且曾经有自杀想法的学生也消除了这样的想法。积极情感贯穿模块化干预方法始终,因此将其命名为积极情感干预。积极情感干预包含3个模块:模块1:引导社交焦虑大学生参加欢快、放松的社交活动,并在活动后复述其产生的愉快情绪和体验;模块2:对社交焦虑大学生开展认知训练,激发自我意识,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模块3:包括慈悲冥想、感恩冥想、感激等。尽管积极情感干预不能阻止社会事件给社交焦虑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但通过恢复和保持积极情绪来治愈大学生社会快感缺乏,可以使大学生拥有社交后持续感受快乐的能力。
4.2 持续跟踪的积极活动干预
Taylor等[13]对29名社交焦虑大学生进行了试点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修复,面对社交情境的心理素质显著增强,干预结束半年后的再度社交焦虑评估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Taylor将所采用的方法命名为“积极活动干预”。积极活动干预起始于心理教育会话,每个会话结构都遵循传统的行为治疗方案,不断回顾前一周情绪自我监测和训练完成情况,解决演练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下一周的训练计划。积极活动干预通过积极事件激发社交焦虑大学生产生积极思维和情绪,其具体程序包括深入挖掘社交焦虑如何破坏大学生积极思维,加强积极思维和情绪治疗练习,制定个性化的积极活动干预策略,以治疗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基础,逐步确定减少复发的策略。从积极活动干预机制角度来看,其过程与社交焦虑中的动机缺陷非常吻合,因此在干预社交焦虑方面,积极活动干预措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4.3 可行性高、实施要求低的善意行为干预
善意行为干预首先是由Alden[14]提出的。Alden采用善意行为对高度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其研究证明了培养焦虑主体善意行为可使其积极情感显著提升。从社交焦虑干预的实践角度看,部分大学生可能对暴露训练望而却步,然而这一敏感人群更容易接受善意行为干预。此外,相对于实验性干预,善意行为干预实施条件要求低。善意行为干预程序包括:日行善事、行为实验、记录生活细节。日行善事要求社交焦虑大学生连续4周,每周2天,每天做3件善事;与此同时,行为实验要求社交焦虑大学生在4周里,第一天在一次社会互动中采取安全行为,第二天在社会互动中有意识地放弃安全行为并观察他人的反应,以此来克服大学生的消极认知和回避行为;生活细节记录即在干预4周的时间里,每周2天,每天至少记录3个事件。经过善意行为干预的社交焦虑大学生可增加对社会的满意度,减少对社交负面后果的担忧。也有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可减少同伴对主体的伤害,同样善意行为通过提高应对消极事件的适应,来改变同伴伤害对快感缺乏的消极影响,并改善社交焦虑大学生与他人的关系。
4.4 适于推广应用的朋辈心理辅导及正念干预
团体心理辅导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群体的社交焦虑干预中,其中,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因具有同年龄人相似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而使得社交焦虑大学生之间沟通变得更为容易。同时,辅导与被辅导者年龄差距小,易于促进大学生彼此深入沟通,满足交往需求,从而缓解自身的社交焦虑和恐惧,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良性循环,这对群体社交焦虑干预推广应用具有深远意义。Goyal等[15]采用元分析法对正念减压和正念认知疗法评估,得出社交焦虑值从更高值降到了0.30~1.00范围。为了评估正念干预的实践效果,Koszycki等[16]对39名社交焦虑大学生实施正念干预,结果表明,结合了自我同情和正念暴露等显性训练手段的正念干预法,是一种可行性高、应用潜力较大的社交焦虑干预措施。正念干预不仅在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其他心理问题的临床治疗和心理调节方面,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更加推动了正念干预的应用发展。掌握适当的正念训练方法,对解决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近年来,大学生社交焦虑成为青年群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的干预路径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均有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干预后易复发、干预缺乏持续追踪研究、干预措施实施难度大及干预难以推广应用等问题。为此,整合国内外最新的干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提出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新路径,以期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