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角下临清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新路径研究

2023-01-06王雪莹罗衍军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运河文化遗产物质

王雪莹,罗衍军

(聊城大学 运河学研究院,山东 聊城 252059)

“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明清时期,临清是以商业的繁荣兴盛而著称的大都市,大运河的兴衰与临清的发展紧密相关。临清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临清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对于传承运河文明,进一步巩固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有益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开发临清的运河文化资源,必须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展现临清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提升公众对临情运河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形成“运河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产业。在响应国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号召的同时,深入发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体现运河文化特色,探索临清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为大运河沿线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因此,做好临清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是机遇,也是考验。

1 临清运河文化遗产情况

1.1 遗产资源丰富

文化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生命力的,大运河的流淌给临清注入了独具个性的文化血液。临清的运河文化资源,多半是因运河而起、与运河紧密相关的自然人文风光和建筑设计。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可知,临清现有旅游资源单体158处,截止到2010年,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组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聊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2009年临清市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着手建设临清运河古城旅游区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124公顷,其中重点旅游项目包括运河钞关文化旅游区、古文化商业步行旅游街、清真饮食文化街、鳌头矶及元运河文化风情带等[1]。临清市历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依托运河,形成了亮点突出且分布集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在全国的县级行政区划中, 临清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集中程度实属罕见,这也为其进行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可深挖的内涵与可能性。

1.2 文化南北融合

大运河作为联结南北的交通要道,为南北文化交汇融合提供了契机。临清作为曾煊赫一时的繁华都市,巨大的人口流量和商业贸易往来的繁荣,为其成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汇集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这里有土砖、青石,有和谐古朴的民宅、棚街,有“南竹北器”而形成的竹竿巷,也有象征回族人民信仰的清真寺。沿着古巷街道,踏上老石桥,绿柳扶堤、水波荡漾,好一片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先来到这里,留下了墨宝风骚,更有外国使者和传教士来此一睹它的繁华。临清曾被马可·波罗在其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里着重描写,成为中国最早被外国了解的城市之一[2]。此外,在大运河临清段这一地区,更是人才辈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士英才。兼容并包、富有亲和力,同时又个性鲜明的大运河文化,成为临清发展运河旅游文化的基底。

1.3 地方高度重视

临清市党委、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对于运河临清段保护与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级各界已经充分意识到要发挥运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合理开发和保护运河文化。临清市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牵头主办大运河主题研讨会,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临清市民自发组织成立了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定期组织以“逛老街古巷品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临清胡同游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定期组织传承人进行学习与交流。一些企业也在密切关注着临清运河的开发,如临清市三和纺织集团修建了宛园,整个园林以运河文化为内涵,分为“热带鱼馆”“奇石馆”“运河文化资料馆”和“名人书法碑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运河文化,重视运河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也为临清运河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向心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2 临清市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向

2020年9月,临清市政府主办了山东社科论坛——大运河山东段建设研讨会,与各地各界专家共同商讨临清运河文化建设方案,广泛听取有益的经验与建议。临清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随着运河改造等相关工作相继完成,临清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2021年临清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行“一城三区”建设,其中,“一城”是指致力于打造临清作为中国运河名城的品牌,将临清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2.1 需保护与开发两手抓

以保护为基,以开发促进保护,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首先,管理部门对于部分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仍需加强。其次,对于现存状态不同的文化遗产,应对症下药,不能一味地大拆大建。若盲目地修建仿古建筑,却对真正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们”熟视无睹,势必会导致许多优秀的文物古迹因重视与管理程度不足,陷入到破败、荒废的困境,导致适得其反。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批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等污染型企业不合理排污,导致运河临清段的水环境被破坏,部分河道水污染严重。这不仅影响两岸的农业生产,而且不利于沿岸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临清著名的“玉带三桥”即月径桥、问津桥、会通桥,除问津桥外,月径桥和会通桥被垃圾包围,且会通桥桥体年久失修,桥栏部分存在垮塌损毁,严重影响其承载功能。临清市虽已于2008年到2010年分别对“两院一址”(即冀家大院、汪家大院和临清县治遗址阁楼)进行了修缮,但对这些古建筑的后续保护与开发工作还不到位。最后,保护性资金投入不到位,宣传不到位。例如舍利宝塔、鳌头矶等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临清的标志性古迹,在临清市区却找不到明显的指示性标识,可见,对它们的宣传推广还应予以加强。临清贡砖作为发展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进一步扩大生产与管理升级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使其能够在科学管理与有序运营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可仅仅依靠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更需要制定合理的协调制度,加强宣传,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获取更为广泛的资金支持。

2.2 发展特色有待提升

特色是标志,是吸引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特色鲜明,方能独树一帜。首先,临清已有整治和发展运河文化资源的整体规划,但是对于不同类型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方面缺乏细化研究,在具体措施的实施上还较为乏力。在宣传上,临清运河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品牌定位缺乏独特性,吸引力和号召力不足。很多游客对于运河文化旅游知之甚少,“运河游”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其次,临清有丰富且分布较为集中的旅游资源,但是存在规模普遍偏小、关联性不强、保护不善等情况,部分运河文化遗产破坏情况较为严重,这就大大降低了其旅游观赏价值。如:舍利塔孤立于荒野之中,而永寿寺建筑已消失殆尽,一些运河古桥、古街巷、古民居等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甚至已经消失。无疑,这些都不利于临清发展运河旅游文化、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且阻碍了文旅融合的实现;同时,也是制约其难以形成规模性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临清文化底蕴深厚,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临清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也是著名的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从古至今,涌现出了民族英雄张自忠、学界泰斗季羡林等历史文化名人。各行各业,能人辈出。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却由于挖掘不够深刻、产品与包装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宣传不够深入人心、引人入胜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在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将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展现并发挥作用。旅游项目往往只是简单的观光游览,停留在视觉体验上,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不够紧密,人物与实物的故事关联性不强,未形成特色系列产品,使包括临清哈达在内的很多不具备直接市场流通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缺乏落脚点。仅限于运河风光的展示,未形成各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设计和管理上缺乏创新性,特点不突出,未能深刻理解并发挥出临清运河文化的独特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程度较低,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方面,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2.3 配套服务需同步提升

以运河文化遗产为核心,以完善的配套服务和设施做支撑。首先,临清运河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升级。以运河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旅游景点周边的诸如酒店、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等配套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或更新升级不及时,即使是在短期内推出了吸引人眼球的好政策、好项目,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取得了短期的可观收益,但是,就长远来看,留客率低,吸引回头客和“以老带新”、拓展新游客群体的水平较低。因此,要发展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运河文旅业,满足游客较长时间的观光、游玩需要,硬件设施的强化是推动其纵深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保障效益和口碑的必须。其次,临清市从事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相关人员专业素养、学习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存在知识盲区,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创新力与变通能力有待增强。在以运河文化遗产为中心而形成的旅游景区内工作的部分人员的服务水平仍需提升,以保证能够给游客提供专业而周到的服务与体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临清运河文旅业的内涵与生命力。最后,缺乏高水平、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临清市部分运河文旅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实践积累中摸索经验,缺乏对正统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政策规划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与实施缺乏社会敏感度和灵活性。同时,缺乏对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情况充分了解、保有热忱、致力于为其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专业人才,导致在对运河文化遗产景区的介绍和宣传方面往往是照本宣科,难以推陈出新,打出亮点。人才是发展的软实力,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型人才为其提供“源头活水”。

3 临清市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新路径

3.1 科学规划,保护为基

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在实地考察与吸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好系统规划,将执行落到实处。首先,在具体实施中,将运河旅游景区与居民区、城镇和村落联系起来,坚持以保护为出发点,做好修缮、保护工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确保每一项方案切实可行,符合实际情况[3]。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避免“拍脑袋决策”,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力争将运河文化旅游项目做成精品项目、民心工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落实到实处。在政策层面,鼓励、支持与引导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通过举办政策讲座等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明确政策的内容,指引其发展方向,使其能够借助有利政策实现新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应设立专门的运河旅游保护与开发工作部门,由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在统揽大局的同时,及时协调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运河旅游开发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若放置具有悠久历史与故事的文化资源而不顾,一味致力于修建“仿古建筑”,这显然不太可取。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走进文物的世界,深入挖掘每一个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和内涵,凸显出临清的运河文化特点和区域特色,突出其不可复制性。再次,对于被污染、破坏的历史文化资源,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整顿。对于沿岸及周边的污染企业,必要时,应当停、改、关、转。对于被堵塞、污染的河道和水域,要大力整治,并做好后期跟进、维护工作。运河文化傍水而生,水是运河文化的灵魂,是运河文化的关键。要想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优美的环境必须成为硬实力。最后,对于景区内以及周边的居民,不应粗暴地让其整体搬迁。应当根据景区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听取民意,适度的保留本土居民。同时,要不断提升居民对环境、文物的保护意识,提升居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养,形成人人争当优秀宣传使者,爱历史、爱环境、爱家乡的良好氛围。这对于延续运河文化的人脉风俗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使游客透过古老的民居民宅,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更直观地了解运河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3.2 特色鲜明,系统优化

保护和合理开发运河文化遗产,有利于在区位联动中,构建新的城市框架,逐步形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带,带动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在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开发运河文化资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加强对临清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大资金投入。着重保护、反映和还原临清古运河景观和古街区风貌,避免进入以仿古建筑和搭建历史景观模拟为核心的误区,让人们能够摸得着、看得见,切身感受历史,贴近历史的呼吸和脉搏,给人以多维立体感,全方位感受真实的历史。第二,要做好对临清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突出其故事性与历史性。临清有作为《金瓶梅》诞生地的迷幻故事,也有武训兴学重教育的感人事迹。有墨宝留香,也有尚武之风。亘古通今,留下了一段段佳话。自元朝以来,便有马可·波罗、利玛窦等外国使者到此交流访问,将临清的美丽景象传播到了异国他乡,让外国友人了解到了临清这座繁华之城。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了民族英雄张自忠、学界泰斗季羡林等名人志士,他们的故事与精神,激励着临清的人民,也不断丰富着临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临清还有诸多优秀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深挖与发展。临清贡砖、临清哈达、临清济美酱菜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技艺独特,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见证者。临清贡砖制作精细、质地坚硬,素有“击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美誉。在明清时期,是营造帝陵或京都的贡砖[4]。临清哈达传统制作工艺精美绝伦,临清济美酱菜是传承至今的百年老字号。对这些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人物传奇等丰厚的人文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有利于丰富和拓展运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应当采取灵活的办法,加以区分和辨别。对于展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引入高端的科学技术,让这样优秀的历史文化“活起来”,进行活态化展示。对于适合市场流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引导其进行转型升级,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它们的发展。第三,根据临清运河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运河文化风景带建设总体上要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点”即重要景点和景区,在临清市区着重建设好钞关历史文化街区、清真寺历史文化街区、考棚街步行街区等景区,使之成为运河文化旅游的核心。“线”即临清境内的沿运风景线,以运河的水为载体,将各个景区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面”即以运河旅游风景线为基础的延伸和辐射地带,即由临清向聊城、济宁、德州三个方向延伸出来的大运河文化带,以达到相互借景的效果,促进整体效益最优化。此外,应推动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促进、融合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促进运河文化的活态化传承与发展。

3.3 定位清晰,宣传落地

定位即方向,定位的准确性与清晰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临清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空间与格局。要突出临清运河文化的特色,塑造独树一帜的形象标签,让人眼前一亮,铭记于心。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并不仅仅只有临清,因此,要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和运河文旅品牌。以市场为导向,了解游客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导向。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注重增强临清文化遗产的内核与立体感,采取富有创意的新型宣传方式,增加和提升临清运河文化遗产的记忆点与深刻度。通过举办临清运河文化旅游宣传大使比赛、征集临清城市宣传标语、举行临清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会等多种手段,集思广益,提升包括旅游纪念品在内的相关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度,使其在具有故事性内涵的基础上,增强其附加性价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挥出临清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底蕴支撑作用,同时结合当下人们的审美与需要,进行创新。其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形象宣传,提升运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提升和扩大影响力。通过政府牵头,召开新闻发布会,奠定宣传基调和主题,为运河文化遗产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为其指引发展的方向。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吸引企业资金的投入和社会团体的关注,定期举办临清运河文化研讨会、临清运河文化旅游形象大使评选、临清运河文化旅游吉祥物和宣传标语的征集等活动,扩大临清“运河文化游”的受众面,吸引公众,让公众了解并广泛参与其中[5]。在线上,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的广联互通,建立专业性的网站,培育家乡正能量自媒体。同时,鼓励“人人自媒体”,发挥游客的“晕轮效应”,通过微博、话题、抖音等新媒体社交软件,将临清的特色打出去。力争用较低的成本,使运河旅游推广达到最佳效果,形成口碑。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电台的作用,通过制作独具临清魅力的特色宣传片,让更多人认识临清,了解临清的运河文化。在线下,可以在重要路口竖立展示牌,宣传临清的运河文化,让来到临清市的人们关注临清的运河文化。通过广播电台,让每一位路途中的旅客和家乡人民,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历史人文的温度。通过适当的宣传,让每个来到临清的人,在视听闻各感官上得到享受与满足,获得精神上的收获与慰藉,让临清运河文化真正做到遍地开花、润物细无声。

3.4 硬件完善,软件升级

打造临清运河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展示与游玩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空间,加快对临清运河景区的软硬件设施的升级进度,推动临清运河文化遗产及其相关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方面,临清旅游开发应当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完善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所在景区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包括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为游客的游览提供便利,增强游览的舒适性和新鲜感。例如游客可以选择人工导游也可以选择电子导游,给游客提供人性化的选择空间,让游客徜徉在历史的繁华中,同时,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新体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展示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抓紧抢救,利用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展示它的美。不局限于静态展示,可配套相关的视频讲解和介绍,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能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纵深溯源,了解其历史缘由与发展变迁的过程。不仅要加强运河水上项目的种类和体验感,同时,又要完善陆上的景区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将创新思维融入到历史文物、人文景观中,让历史“活起来”,将其带到游客的面前。另一方面,必须提升以运河文化遗产所在地为核心的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这是决定景区能否取得长远发展的“软实力”。由政府牵头,联合第三方,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专业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充分的发展空间留住人才,培养和强化人才以保护、传承、发展运河文化为己任的信念感,树立起行业标杆和典型模范,鼓励人才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家乡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还可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讲座等形式,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他们在相互切磋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技艺水平和传承意识,逐步培养起传承人们发现问题、寻求和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建立起合理的奖惩制度,定期考察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对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传承人进行教育,督促其整改或撤换项目传承人,不断提升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新生代非物质文化传承者。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临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临清“运河文化游”的内涵,形成良性互促。

3.5 非遗为核,助力乡村

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静态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灵动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活的使者。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提出“加强中国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要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乡村的重点关注,支持其发展,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典型模范,探索其发展的有益经验。要通过科学分析不同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及其与乡村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最适宜的发展路径。对于临清贡砖烧造技艺这一类具有实体形态和市场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其在传承旧有技艺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划分出不同层级、类别的工艺产品,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组织村民参与到临清贡砖的制作中,吸收乡村人口就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对于目前以展示为主的诸如临清哈达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化可能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历史和故事内涵,通过建立主题乡村博物馆、体验制作过程等方式,提升乡村文化的感染力,打造乡村非遗文旅新路径,丰富乡村非遗文化游的体验形式,向游客展现出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乡村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如临清济美酱菜制作技艺等这一类流传至今并且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举办研习班等形式,组织学习者进行学习,在交流与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符合人们口味的新产品,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和创业,为其提供新的选择与机会。对于临清肘捶、临清潭腿等这一类具有强身健体、增强体魄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展示、群体性教学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当地爱好习武、喜欢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其中,让“尚武”之风在当地蔚然成风,形成当地的文化特色。重视发扬“讲武德、重武德”的精神品质,形成良好的乡村文明风尚。同时,借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或是爱好习武之人到此交流和学习,让当地非遗乡村游更具特色,同时也在交流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发挥乡村精英的带头作用。乡村精英包括村基层领导集体、党员、村中有知识有文化的乡贤,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属于这一行列。通过支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核心的乡村精英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融学习班、手工作坊、博物馆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活态化展示平台,在带动本村、辐射周边村村民共同富裕的同时,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开展,提升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其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打造历史文化名村。推动“非遗+乡村振兴”多元化模式的形成,需要多方联动,内外共举。一方面,本村精英带动本村及周边地区村民们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专业的管理、营销、新媒体团队以及乡村企业助力乡村发展,会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也将催生出如“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发展职业经理人”等新兴的职业,给乡村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而,临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应当结合实际,开拓创新,主动探索临清非遗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模式,使临清市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发挥“领头羊”作用。

4 结语

大运河给临清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催生出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为其留下了丰富多彩、底蕴浓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和“后申遗时代”的到来,如何做好临清市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临清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中的亮点城市,是我们要在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要充分、合理地保护和发展临清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要让它们在临清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就业。在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的同时,也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文化传承、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与长期发展机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临清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培育优才,让临清的运河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其原本内核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注入新时代人民的智慧,不断丰富其内涵。

临清作为一座蕴含丰富历史与人文资源的运河文化名城,在进行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有值得学习之处,也有亟待进一步开拓的空间。探索临清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对临清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临清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兴盛与乡村振兴,为运河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运河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运河志》简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