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

2023-01-06韩同友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人工智能智能

刘 瑞 ,韩同友

(1.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南京 210000;2.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人工智能应用到各个领域,赋能各行各业,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中,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有效开展劳动教育。

1 人工智能为大学生劳动教育赋能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开展劳动教育是时代要求,是发展需要。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为大学生劳动教育赋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拓展劳动教育的场域,促进大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1.1 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发展

人工智能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合理应用,使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成为可能。首先,人工智能为高校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保障。基于大数据对于学生的特点分析,高校教师可以制定适合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劳动教育方案,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个性化教学模式,例如利用智能工具(学习平板等)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教师先在终端发布相同的任务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大致了解,再利用智能技术生成适合每位学生的巩固练习,教师的终端也能收到反馈。人工智能算法在劳动教育中的运用能够让劳动教育更加精准,进而进行更适合每位学生的劳动教育。其次,人工智能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保障。当前互联网技术与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从大数据中搜索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还可以在互联网和他人交流心得,获得智能化的劳动体验。同时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计算,人工智能能够为学生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为他们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劳动方案。人工智能在劳动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1.2 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知识也在争分夺秒地爆炸式增长。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产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劳动的既有形态,形成了虚拟劳动、智能劳动等新型劳动形式。传统劳动中,劳动是物质性劳动,主要对自然界的物质进行改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生产一种非物质商品的劳动,如一种服务、一种文化产品、知识或交流”的新的劳动形态[1],这种劳动形态的劳动对象更多的是数据、算法等,劳动产出一般是观念、文本等。人工智能时代这些新的劳动形态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的内容,大量的新内容纳入了劳动教育课程中,和原有内容共同构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系统,劳动教育资源空前丰富。

1.3 拓宽了劳动教育场域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2]。”我们现在是21世纪,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工具。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教室内学习知识,连具有实践性的劳动教育都不例外,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得劳动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劳动教育逐渐向浸入式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技术和工具进入劳动教育领域,使得劳动教育的场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学校中出现了智慧教室,老师运用智慧课堂等平台进行授课,手机、平板电脑等出现在了课堂中。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疫情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随之而来的是线上教学,云教育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授课的物理空间限制,还可以收集更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更好地进行教学。从单一的线下教学到线上、线下结合,从在课堂上、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到使用智能机器进行线上劳动教育和线下劳动教育相结合,这说明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场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工智能背景下,我们可以借助AI、VR等智能技术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在虚拟的劳动场景中感受劳动,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劳动教育实现了时空自由,具有虚、实两种类型的劳动场域。

2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侧重点

人工智能可以赋能于劳动、劳动教育,但也出现智能机器代替部分人力的现象。在智能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提倡劳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还应培养大学生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2.1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手、脑,很多任务都可以借助智能技术和工具完成,省时省力,于是大学生出现不需要劳动、轻视劳动的想法与现象,尤其是轻视体力劳动,进而导致不尊重劳动的现象,甚至认为智能机器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劳动,机器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从而轻视了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观念淡化。劳动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行为,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本身就是真善美相统一的过程,劳动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目标[3]。在智能制造和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受到了冲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本质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让大学生认识到智能机器、技术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在这些智能产物的背后蕴含着人类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劳动,虽然劳动的内容和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劳动依然创造一切价值。人工智能在多领域取代人的劳动后,人们开始认为未来机器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但是人们忽略了人工智能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产物,智能机器的研发、生产、使用、售后等都蕴含着人类劳动的投入,都可以体现人类劳动的价值,也忽略了人类从事的复杂劳动的价值远远大于智能机器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内容、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智能技术与工具的应用使得很多劳动被替代,但是这不能说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不需要手脑并举。相反,在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人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认同“人的劳动始终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工智能给劳动带来的影响,使大学生明晰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2 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

当今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人工智能的存在,人工智能在一些工作领域的普遍应用,减少了简单、机械、重复的手工劳动工作量,逐渐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同时也带来了劳动能力退化的不良影响。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们经常依靠智能技术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由于智能机器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充分利用,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机器,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劳动能力。在现代科技和智能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大学生所具备的实践操作经验少之又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不断变差,长时间坚持劳动变得尤其困难。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第一,劳动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提升大学生整体劳动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不易,进而改变其对劳动的观念。第二,劳动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是铲子与犁,而且是一种思维”[4]。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身心参与,手脑并用。在生活中不仅需要实践操作,还要运用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人工智能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使用智能机器和智能技术的频率较高,针对大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缺少独立思考的现象,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是劳动教育的侧重点。第三,劳动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由于智能化时代出现的更多的是人机对话,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越来越少,长时间脱离社会交往,也使得大学生远离了社会劳动实践,因此劳动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四,劳动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在今天,创新正成为衡量大多数人劳动能力的标准。通过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人工智能并不具备自主的行为能力,智能技术只是解放了重复性劳动,并无法创新思考问题,不具有创造能力。针对人工智能的这一弱点,劳动教育应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所侧重。

2.3 培育良好的劳动品质

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其中,人工智能给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也导致他们中存在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清这些问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大学生专心致志、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首先,培育大学生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智能工具也越来越普遍,大学生可以借助智能工具、网络等获取知识、了解实事等,同时他们也容易被网络上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在诱惑面前可能会分心,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劳动中去。无数案例证明,只有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其中,我们才能获得一定的劳动果实。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就,应培养他们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其次,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怕苦、怕累、不想出力的现象。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在大学生中难能可贵,具有非常大的时代价值,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成为时代需要的实干者,应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3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创新

人工智能为大学生劳动教育赋能,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有所侧重,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应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整合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劳动教育实践,重构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

3.1 把握劳动教育育人本质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使学生发展成为完整的人。

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人工智能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这种“双手”的解放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对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的高度依赖,例如利用各类搜题软件解决难题,百度一下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以轻松快捷的方式解决一个又一个学习难题。当代的大学生不仅是人工智能的受益者,同时也在深受其害,由于大学生长期依赖智能技术与工具,导致出现了轻视劳动、不愿意劳动的不良现象。为解决这种不良现象,要明确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应培养的大学生必备劳动素养,把握劳动教育育人本质,在劳动教育中以劳育人。首先,以劳树德。纠正大学生的不正确行为,关键是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让大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其次,以劳增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5]。这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增长知识,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劳动不仅可以锻炼劳动能力,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次,以劳强体。劳动实践可以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观念。最后,以劳育美。通过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劳动本身就是美,劳动是美的来源,提升大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2 整合劳动教育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形态的变化,也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内容庞杂是劳动教育面临的一个时代难题,如何能够选取合适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内容,这就需要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性。

整合劳动教育内容,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总体目标。目标是整合内容的前提,只有目标确定了才能选择合适的劳动教育内容。人工智能赋予了劳动教育时代特征,应综合考虑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教育的目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同一学生不同阶段、同一阶段不同学生都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劳动教育应依据学情,结合自身条件,确定有针对性的目标。其次根据总体目标选择劳动教育内容,从庞杂的内容中筛选出符合目标的劳动教育内容。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教育的内容繁多,包含传统的劳动教育内容、新型的内容等,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要求内容适量且有针对性,能够凸显劳动的育人价值。对庞杂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形成具备时代特色、具有育人价值的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的内容也不是简单的学校大扫除、慰问敬老院等临时、随意的活动,要一改过去对劳动教育的简单应付,根据各个学段要求,选择合适的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人工智能时代整合劳动教育内容,要把握好以下两对关系。第一,处理好新型劳动教育内容与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劳动的形态分为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而随着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科技劳动成为重要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日益重要。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更侧重智能制造生产劳动、创新创业型生产劳动,而新时代服务性劳动对劳动者的知识和内容也越来越高。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也使得劳动教育融入了新型的内容,新型内容和传统的教育内容共存于劳动教育课程之中。人工智能时代应以发挥劳动教育育人价值为基础,统整新旧劳动教育内容,促进新旧内容的融合,共同服务于劳动教育。第二,处理好劳动教育内容与劳动教育课时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爆炸式增长,在我国劳动教育课程课时量比较固定,劳动教育内容的无限性和课时的有限性存在矛盾和冲突。由于内容的空前增长,教师在有限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对这些劳动教育内容的处理大多停留在表面,只是简单地讲授知识,对知识背后蕴含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意识等一带而过。因此应该以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课时为基础,精选符合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

3.3 创新劳动教育实践

“对于价值认同不但要内化于心,而且要外化于行”[6],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劳动教育才能实现其育人价值,因此必要的劳动实践还是不能缺少。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主要集中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春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人工智能推动着劳动教育的改革发展,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域,人工智能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劳动教育在虚拟世界中开展成为可能,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在更多元的空间中开展劳动实践。

第一,开展虚拟劳动实践。人工智能应用在劳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借助VR技术等智能技术开展线上的劳动实践,满足大学生在虚拟劳动中的体验。开展虚拟劳动实践,同样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大学生形成对劳动的认识。虚拟劳动实践就具有无比优越性,一方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摆脱了劳动实践对场地的依赖,且虚拟的劳动实践场地可以无限次使用;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劳动实践场地可能无法满足劳动教育的所有要求,但借助人工智能可以构建出所需要的劳动实践场景,开展劳动教育。第二,回归真实劳动实践。尽管虚拟的劳动实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基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开展的,回归真实生活世界的劳动教育才能更好地凸显劳动育人价值。大学生只有在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劳动实践,才能真切感受劳动,深化劳动观念。因此劳动教育要以生活实践为中心,不能忽视现实生活场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场域中深化劳动实践,从而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进而深刻体悟劳动。

猜你喜欢

劳动人工智能智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热爱劳动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