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盏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发展

2023-01-05修光明

东方收藏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复兴建盏创新发展

摘要:建盏之所以让人心仪和追捧,不仅源于它所蕴含的艺术功能,更多的是其自身承载的文化内涵。建盏的发展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可以追溯,也具有值得说道的设计理念。建盏深厚的底蕴,源于两宋时期的“斗茶”文化,千百年来为多少文人雅士所吟诵,并留下诸多茶与盏的千古佳话。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创作实践经验,浅谈当下建盏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建盏;文化产业;复兴;创新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陶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其發展过程亦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剪影。在历代陶瓷遗存当中,建窑建盏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宋代时期的精品被视为瑰宝。进入21世纪以来,建窑建盏在国内外各大拍卖会上大放异彩,不断拍出天价,也因此走入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视线之中,2011年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盏在当下受到市场的热捧,乃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符合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审美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建盏行业发展目前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为此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文化发展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寻求创新,才能推动建盏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建盏的历史发展

建窑是我国宋代以烧造黑釉瓷而闻名于世的瓷窑,建窑遗址就坐落在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旁。遗址中,一座长达135.6米的龙窑掩映于山林间,格外显眼。

建盏与我国茶文化密不可分。我国是茶的故乡,早在三国时期民间就有饮茶的习俗。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无不喜好饮茶。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说道:“茶之为民用,等于料盐,不可一日以无。”“斗茶”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文化,备受文人推崇,连皇帝都参与其中。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茶录》中这样提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即今建阳)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黑釉茶盏衬托白色茶沫,最适宜“斗茶”,因而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因此,建盏适用于“斗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扩大了建盏的生产规模,刺激了建盏行业的繁荣发展。

在宋徽宗时,建盏已作为宫廷御用茶盏,由此,建盏身价倍增,深受社会各界的青睐,文人墨客更是不吝诗文大加赞颂。如蔡襄所撰《试茶》曰:“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雪冻作成化,云间未垂缕。”陈蹇叔撰写的《郎中出闵漕别送新茶》曰:“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太清楼侍燕记》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北宋政和二年(1112)三月,京都汴梁城,春和景明,皇宫后苑太清楼垂拱殿,宋徽宗设宴招待大臣蔡京。就在这场盛宴上,精于品茶的蔡京被赐饮“汴京三绝”——惠山泉、建溪异毫盏、北苑新贡太平嘉瑞茶,受宠若惊的蔡京,专门撰写《太清楼特宴记》录下此殊荣。

此外,建盏还伴随着中外商贸活动的发展兴盛而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并推动当地的茶文化取得巨大发展,至今影响深远。可以说,建盏为中外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代之后,饮茶风俗改变,加上战乱频繁,一代名瓷建盏遂从兴盛走向衰落,工艺一度失传。好在民族的瑰宝不会就此断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及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考古成果:1960年10月,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福建省博物馆以及建阳县(今建阳市)文化馆等单位联合在芦花坪窑址进行考古发掘。1977年5月到7月间,厦门大学历史系古专业、福建省博物馆、建阳县文化馆等单位再次联合在芦花坪窑址东侧进行科学发掘,发掘面积208平方米,发现了大量的黑釉、青黄釉器和陶器等遗物,青黄釉瓷器主要有碗,兼少量灯盏,胎质粗松,釉易剥落,支钉烧造,年代在晚唐至五代时期。黑釉器多为建盏,仅见一只高足杯,年代应为宋代。另外,联合考古队发掘清理了一条宋代龙窑基地,该窑有10个窑门,其中东墙3个,西墙7个,门宽约0.6米,一窑可烧造瓷器3万件以上。在窑炉附近,采集不少带“供御”字样的垫饼,推测该窑曾烧造部分宫廷御用器。1989年12月至1992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和建阳市博物馆联合对大路后门、营长乾和庵尾山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此次联合考古队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清理了晚唐五代至宋末元初的龙窑基址10座,其中编号(90sjy3)长达135.6米,为国内目前最长的龙窑,一窑的装烧量高达10万件,长达4年的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建窑的发展脉络。1999年,建窑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建窑遗址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几代人求索终寻回这一千年技艺,千百年后,匠心独具,古与今完美融合,在土与火的交融中迎来了新的生命。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盏烧制技艺终于得以恢复,这是建盏之幸,也是民族之幸。

二、建盏文化的当代复兴

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更得益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日渐高涨,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视为塑造文化自信力的重要资源。当下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让人们对传统审美的追求渗入到文化艺术领域,建盏因其外观的美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使用需要,如今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在茶桌上围坐在一起常讨论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盏文化的当代复兴,离不开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普及和繁荣,很多爱茶的人乐于把建盏当作主要的茶具来使用。根据科学研究,建盏泡茶还具有一定的活水作用,用建盏品茶,会让人感觉甘润顺滑,茶性十足,这是由于建盏胎内蕴含无数的微小气孔,这些气孔能够吸附水中的钙镁离子,使水质变得更为甘甜。可以说,建盏不仅仅是宋代极简美学的诗意象征,更体现了当下人们对于雅致生活的向往,凝聚着人们美好的想象与记忆。

现代建盏不仅可以作为茶具使用,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使用,这不仅体现了其儒雅的一面,也营造出温馨和美的文化氛围,其美感可以说是浑然天成、不加修饰、追求自然的。现代烧制的建盏,追求的亦是一种极简却又自然变化、人为不可控的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建盏的窑变之美堪称火与土的艺术杰作,经窑变后的建盏斑纹异彩纷呈。在光线的照射下,建盏釉面的斑纹闪烁着金、银、蓝、红、紫、绿、黄色的光点,盛满水后光点在水中跳跃的感觉,奇妙无穷。这种动感的变幻艺术,使其更具有视觉观赏价值。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品茶的环境以及所用的器具都必须美观并且契合,而建盏的实用性、美观性足以满足茶道精神。建盏文化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极简美学,使用建盏饮茶,可静心、静神、陶冶情操。乍看瓷粗,相貌平平,却又暗藏各种美丽的釉色,正契合“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禅意。建盏的内敛和精深的文化底蕴,好茶的人,见了多数就会爱上。

近几年来,古代建盏在拍卖行的价格屡创新高,当代大师作品亦引人注目,这些都表明建盏具有良好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在瓷器拍卖市场中,明清瓷器虽然一直是主角,但是这些年宋代瓷器亦崭露头角,建盏作为宋代黑釉瓷的代表,如今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引起建盏的拍卖热。而当下建盏行业的艺术创作,既有富含灵气的手工技法,又有高产量的机器压坯,从柴烧的多变,走向炉烧的稳定,正式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

三、建盏文化的创新发展

如何继承建盏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这需要建盏行业从业者们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思维上跳脱传统观念的限制。

这些年,建盏创作对个人技艺、心性的打磨,让笔者对建盏文化创新有了许多的想法和实践,不仅在传统古典美学的基础上锤炼技艺,更在实践中勇于创新。笔者自行设计的专利产品——“葫芦盏”,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设计大赛中斩获奖项。“葫芦盏”,顾名思义,是葫芦形状的建盏,其根据人体工学原理设计腰身比例,不仅让整件作品的外形更美观、使用更舒适,也更好地展现了建盏之美。“葫芦盏”外形酷似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美好的祝愿。南宋诗人陆游在诗作《刘道士赠小葫芦》中这样写道:“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因此,笔者从葫芦的外形中得到灵感,并且把葫芦的美好寓意一同倾注在建盏创作当中。“葫芦盏”下窄上阔,以有形之器,养无形之意,使用“葫芦盏”,可谓盏随身,“福禄”伴。陆游的诗句洒脱豪迈,葫芦伴他云游万里,而笔者也非常希望“葫芦盏”能够让大家在品茗之中,廣交四方佳友。

在笔者看来,建盏文化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上,应跳出传统的生产营销模式,脱离原有的闭环,对其他新兴产业模式进行深度探索,对成功案例加以深度打磨,并充分吸收为我所用,使之成为建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在市场上我们所看到的有实力、有想法的艺术家均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园区,园区内有展览区、体验区、生产区、周边文创区等版块呈现,让来到园区的人们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建盏从烧制到展出的全过程,这些园区的建立以及创新,丰富了建盏行业的发展内涵,让建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使人们对建盏保有持续的新鲜感。但目前建盏文化产业园大部分为私人建立,且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文化产业聚集,因而对建盏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纵观海外,纽约的时尚设计业、伦敦的广告业、巴黎左岸文化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产业聚集能够聚合创意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进而产生文化创新,因此我们可吸收借鉴海外的经典案例,为建盏文化产业的创新开拓一条道路。而推动建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北京的798艺术区,南京的1865凡德文化艺术街区也能够给我们以诸多的启发。这些年,随着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演化与升级,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建盏文化产业园内可招募相关企业、艺术家工作室入驻,使之成为地方代表性产业园区,让建盏文化创意相关行业由分散走向融合,不断地延伸产业价值链。

笔者认为,任何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将创新和文化多样性纳入推动建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之中,联合行业相关单位策划建盏文化艺术节、展览、竞赛等,通过设立相关奖项,鼓励创作。此外,依托“文创小镇”“示范园区”“创意社区”等载体,通过市场的推动来加快各种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度,形成创意人才流动、创意企业集聚,促进建盏文化文化内涵实现多样化表达。

总结

千百年来,许多古人的优秀智慧结晶因种种原因遗憾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其中有些能够在后世失而复得,可以说是极其幸运的,建窑茶盏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数百年后归来,建盏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因此我们更要珍惜当下建盏文化复兴的机会。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它不再是冰冷在展览馆中的欣赏对象,而能走入凡尘连通我们内心审美的断层。

参考文献:

[1]黄美金.浅谈建盏的传承与发展[J].神舟(下旬刊),2018(09).

[2]郭新茹,陈天宇.文化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21(02):79-87.

作者简介:

修光明(1977—),男,汉族,福建建阳人。建阳区政协委员、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南平市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南平市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建窑建盏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建盏专委会主任、南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南平市人社局项目评审专家、“光明建盏”品牌创始人。

猜你喜欢

复兴建盏创新发展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