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金藏》卷首图审美风格研究
2023-01-05李学帅冀袖秀
李学帅 冀袖秀
摘要:《赵城金藏》卷首图作为金代的木刻版画插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以其卷首图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版画插图的相关书目、中国印刷史的期刊文献,结合同类型题材的图像对比、类比分析及推理等研究方法,探究其审美风格,提出卷首图具有“素朴”之美、“感伤”之美。通过分析卷首图中纯朴的木刻语言、繁简有致的画面构图、写实敦厚的人物造型,论证其具有“素朴”之美;通过探究卷首图中人物状态与画面氛围,并结合史料分析其故事情节,论证其具有“感伤”之美。本文旨在挖掘《赵城金藏》卷首图的美学意蕴,从而推进对此类版画插图的美学研究。
关键词:《赵城金藏》卷首图;美学;审美风格;素朴;感伤
引言
1933年在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的木刻版大藏经——《赵城金藏》,是山西省金代文化发展的标志,为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这部藏经在研究中国雕版印刷业、艺术美学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的卷首刊刻有一幅《释迦说法图》,为其提供了版画插图,此图蕴含的审美风格更待发掘。卷首图中独特的构图形式、造型特征以及木刻语言,为我们对其展开美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史料。
一、《赵城金藏》的刊刻
《赵城金藏》是宋代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其卷首刻有“赵城县广胜寺”字样。此藏经又因被后人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所以被称为《赵城金藏》。
(一)《赵城金藏》刊刻的社会背景
在金代的各阶层和各民族当中,虔诚的信徒广泛存在。《松漠纪闻》中记载:“帝后见像设皆梵拜。公卿诣寺,则僧坐上坐。”《金史》本纪卷五《海陵纪》记载:正隆元年(1156)海陵王“赐诸寺僧绢五百匹、彩五十段、银五百两。”[1]当时,上至皇室,下至市井,都是信仰的重要群体,这也为《赵城金藏》的募刻提供了群众基础。
(二)《赵城金藏》的募刻过程
《赵城金藏》从金皇统八年(1148)开始雕印,至金大定十八年(1178)完成,前后历经30年。以寔公法师和崔法珍首倡,是在民间善男信女的资助下雕刻完成的一部大藏经。关于《赵城金藏》的募刻过程,在《嘉兴藏》的序文中提到潞州崔法珍募化众缘。寔公法师发愿雕造大藏经版,收崔法珍为徒,主持化緣,其去世后由崔法珍接替并完成了大藏经的募刻宏业。
《赵城金藏》是由广胜寺派僧人前往燕京弘法寺自印完成后,将散页运回赵城,由庞家经坊刊刻带有“赵城县广胜寺”六字的卷首图,并由庞家经坊将散页与卷首图黏合、装裱成卷。由图1便知,卷首图与经文部分所用纸张有别。卷首图的绘制、雕版与印刷过程发生在山西赵城,因此其显现出的绘画风格、木刻语言也带有当地特色与时代特点,图画蕴含着美学意义与审美趣味。
二、《赵城金藏》卷首图的审美风格
《赵城金藏》卷首图作为木刻版画插图,是金代文化与木刻艺术相交融的艺术表达形式。其中包含多种审美风格。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包括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即“审美风格是在审美活动中表现的,是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特征与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及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等相互融合,表现出稳定而又变化的特征及风貌。”[2]在此,笔者结合所掌握的版画本体语言以及绘画原理,提出并论证其“素朴”之美、“感伤”之美的审美风格。
(一)《赵城金藏》卷首图的“素朴”之美
“素朴”的风格是“以叙述的平易明快为特点”[3],席勒在其《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将“朴素的”与“现实主义”对应起来看,既有确定的内涵,也有不确定的内涵。《赵城金藏》卷首图的“素朴之美”在纯朴的木刻语言、繁简有致的构图、写实敦厚的人物造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1.纯朴的木刻语言
《赵城金藏》卷首图(图1)以阳线为主,线条简练舒畅、纯朴凝重。
从其木刻技术上来看,此刻工的技艺虽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其木刻语言表现出刚劲流利的特点。在人物服饰穿插、转折曲线与云纹等线条上,基本一气呵成,少有断刀之处,在四方形须弥坛阳线的处理上显得平稳自然。在表现人物五官表情与手部动作等微小之处,也未有含糊之意,准确生动,流露着刻工的专注与用心。在印制方面,图中的墨线清晰鲜明,黑色带状装饰线条的墨色均匀浓厚,少有晕墨之处,其线条的造型艺术,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赵城金藏》卷首图刊刻过程中,受民间风俗画艺术语言的渗透与“平水本”的影响,画面细节亦表现出纯朴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画面中十位弟子身着的僧衣是统一的,但他们所穿鞋的样式各不相同(图2),这也是在以往众多藏经卷首图中从未有过的现象,这就要从其刊刻过程进行探析。《赵城金藏》卷首图是由庞家经坊雕印并拓裱于藏经卷首的,庞家经坊作为民间的雕版印刷作坊,从其刊刻工序来看,此图由画师先绘制线稿图,再由刻工进行刻制,最后完成印刷,工序分明。其绘画与雕刻风格受“平水本”的影响,从画面的构图形式与人物造型处理所显现出的精彩之处,可知卷首图的底稿画师定有不一般的绘画审美与创作水平。画师在绘制《赵城金藏》卷首图时,借鉴了民间风俗画的人物表现手法,此变化虽对人物造型处理得不是很严谨,但也正是这些富有民间色彩的世俗化、风俗化的艺术语言,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使画面表现出“素朴”之美。
2.繁简有致的构图
《赵城金藏》卷首图在构图上繁简有致,画面素雅、清新。
其运用大量线条笔墨描绘主要的说法人物群体,对周围说法环境的描绘则显得简单很多。宋元时期《碛砂大藏经》中亦有同题材插图,人物数量众多,人物之外的地方用紧密的团云纹将整个背景填满,几乎不留空隙,紧实且繁复。相比之下,《赵城金藏》卷首图的构图形式显得别具一格。画师在绘制刻稿时,完成主要情节部分后,删繁就简,用舒畅的云纹形式代替繁复的场景,不仅使画面疏朗、简洁,也更加突出了人物主体部分。
《赵城金藏》卷首图中对景物的安排也是以“简洁”为主,首先主尊白毫放出的两道白光,用左右两笔流云状线条表现。与南宋大字本《法华经》卷首图以及美国克利夫兰藏本的《法华经》卷首图中所表现的毫光造型相比,《赵城金藏》卷首图省略了一般主尊毫光中所展现的人物故事。其素雅的云纹装饰线条,造型简单优美,使人物上方呈现出清新、明快、宁静的视觉效果。
3.写实、敦厚的人物造型
释迦牟尼于中间作结跏趺坐状,形象恬静安详,螺发盘于头顶,面部形状刻画饱满,肃穆之中不乏慈悲,胸部突出,体躯壮硕。左手安放于腿上,右手捻于胸前,给人以人间真实的感觉,又不失主尊的庄严与神圣。人物整体造型刻画以阳线为主,简洁有力。服饰方面,运用“敷搭双肩下垂演化式”的袈裟与僧衣造型,衣褶自然,转折衔接有致。其上用深色条带作僧衣装饰,使之具有黑白节奏变化,又不显得华丽繁缛。《赵城金藏》卷首图中释迦牟尼写实的形象流露出北方民族敦厚、浑朴的作风,宽肩阔胸,精悍有力。
(二)《赵城金藏》卷首图的“感伤”之美
《赵城金藏》卷首图显示出独特的审美风格,其特征就是具有忧郁的“感伤”情调,具体表现在伤感的故事情节、哀婉的人物状态和凄凉的画面氛围上,具有含蓄的“感伤”之美。
1.故事情节之“感伤”
迄今为止,研究《赵城金藏》的学者大多将此图视为普通意义上的《释迦说法图》,但笔者通过对图中人物状态、场景、故事情节的分析,加之结合对典籍的研究后发现,此图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释迦说法场景,而是释迦牟尼在“涅槃前”最后的说法场景。
有关“涅槃前”的“释迦说法场景”,在《大般涅槃经》中有记载,《大般涅槃经》卷一载:“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是诸众生,见闻是已,心大忧愁”[4]。其中描写释迦牟尼在涅槃之前有一次最后的说法活动,且众人皆悲切,与《赵城金藏》卷首图所绘制的人物状态相一致,所以笔者认为《赵城金藏》卷首图所呈现的故事情节正是释迦牟尼在涅槃前与弟子的最后说法场景。众罗汉、弟子在释迦牟尼“临终前”特殊时间点的感情流露,也使画面流露出忧伤与哀思的气氛,传达给观者以“感伤”的审美風格。
2.人物状态、画面氛围之“感伤”
普通意义上的《释迦说法图》,表现为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为众弟子点化迷蒙、说法的场景,具有代表性的如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63窟所绘的《初说法图》、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扉画《说法图》,以及宋元《碛砂大藏经》扉画《说法图》。前述均为普通意义上的《释迦说法图》,特点显而易见:说法的场面宏大,弟子、罗汉、菩萨数量众多;座下的人物神态各异,动态多样,情绪轻松;画面装饰丰富,构图饱满。
在《赵城金藏》卷首图中,人物形象与氛围表现出与普通意义上《释迦说法图》轻松、愉悦形象相反的状态。其独特之处,一方面体现在人物数量上,《赵城金藏》卷首图的人物数量少,加上主尊在内,只有13人,场景较小;另一方面,人物的精神状态低落,气氛凄凉。
在《赵城金藏》卷首图中,众罗汉弟子皆身着统一袈裟僧衣,九罗汉与一弟子,共十人,都神态肃穆忧伤,但又各不相同,有低眉顺目悲伤沉思状,有皱眉哀婉悲恸状,极具个人色彩。气氛凝重,动态多僵直,此状态反而与《涅槃图》中众罗汉与弟子的悲伤状态十分相似。《涅槃图》表现的是释迦于那迦城双娑罗树间安详涅槃的场景,一般为右肋而卧,弟子前后围绕,呈悲伤痛切状。宋元辽金时代遗存有众多《涅槃图》,具代表性的有河北定州至道元年(995)净众院塔地宫壁画《涅槃图》,图中所表现出的哀伤氛围,与《赵城金藏》卷首图中众弟子的表现、气氛相一致。
《赵城金藏》卷首图中,人物的悲伤感情在其表情和动作上表现得十分含蓄、内敛。众罗汉弟子得知释迦牟尼即将涅槃后,在最后的说法场景中仍能平静和克制痛苦的情绪,哀而不伤。所以此图并非要表现释迦涅槃前众人悲痛的感觉,而是要体现传道者在临终前为法献身的伟大之举。这也为释迦的离去渲染了悲壮的色彩,使画面的“感伤”之情愈加浓郁。
结语
本文对《赵城金藏》卷首图的审美风格进行探讨,浅析其“素朴”之美、“感伤”之美,也为进一步研究《赵城金藏》卷首图提供了理论参考。
《赵城金藏》卷首版画插图体现的木刻艺术神韵,是金代木刻版画插图艺术吸收、借鉴民间艺术发展的产物,也反映这一时期此类作品的艺术风格趋于民间化、通俗化。另外,与同类型题材的藏经卷首图相比,其人物造型和构图形式都独具特色,美学意蕴丰富,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值得学者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元]脱脱.金史·本纪·卷五(海陵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张兰芳.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东南大学,2015.
[3][德]F.W.J.谢林.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4]姜子夫.大般涅槃经(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学帅(1998—),男,汉族,山东邹平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
冀袖秀(1997—),女,汉族,山西平遥人。硕士研究生,202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版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