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考

2023-01-05方淑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共生现代化文明

□文/方淑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提要]注重经济的绿色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中国对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内涵上体现了“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政绩观、发展观、价值观、民生观和生态观的辩证统一;在生成逻辑上,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实践逻辑下共同促成的;在实践路径上,需要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在生态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升级。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阐述的动态变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对其认识的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肯定了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上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就。从对世界发展的意义上谈到中国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性贡献,而生态文明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这就不难看出,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藏内涵、理论来源、实践途径具有必要性。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藏内涵

新时代以来,中国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绿水青山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将生态文明融入国家顶层设计,放置在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了国家发展当中注重社会经济增长,同时表现对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密切关注,内涵上蕴含“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生态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社会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文明的进步与生态质量的变化密切相关,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社会实践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也就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将生态的文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主张人与自然之间永续和谐可持续的文明发展道路,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用生产实践的物质实践活动来协调推进社会生产发展和自然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表达了传统现代化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物质追求又使得美好环境、生态文明的诉求得以体现,使得二者之间表现出的是相互融合与促进的文明发展方式。生态诉求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价值参考。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经济增长为根基的发展观。国家的现代化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是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追求,不强调提升经济增长数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时,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应实现经济增长当中生态质量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注重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携手共进,注重开发生态资源,和保护生态资源。注重中国自身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探索和转化。生态环境是能够承载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并且起着基础性作用,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协调。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辩证统一地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合理协调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体现的是观念上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重视,彰显了将自然界和谐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发展相融合,努力促进其相协调的价值追求。体现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正确认识,蕴含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极端自然灾害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认知,彰显的是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创新性理解,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角度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实践落实上注重自然生产力的保护和转化的价值选择。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致力于创造人民群众满意的美好生态环境,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民生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满足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民生观。国家发展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落实到人的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表明的是经济发展应当以人的需要来改造世界,在中国体现为对人民生活需求的努力满足,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高度重视和生产。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民生活具有安全感的重要外部条件,将生产和生活都放置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上追求经济增长的现代化,体现了在生态发展上的民生追求和民生观。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将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落实到国家发展的进程中,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污染防治、城市建设、经济收入增长等问题。

(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政绩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实现生态文明优化建设目标的政绩观。政绩观体现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政绩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现为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基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的政绩观。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是强调速度和效率以及效益的辩证统一的追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中国的发展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正确的政绩观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质量作为政绩优秀与否的重要考核标准,坚决耐心地对待治污问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逻辑依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必要追求之一,坚持认为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具有丰富理论基础,也包含直接的现实导向。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逻辑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深入阐释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和基础问题。将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人是依附于自然界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关键在于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缓解。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介基础,当前经济发展的劳动实践中需要绿色转化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要求消除人对于自然的异化关系,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这样和谐统一的前提下生态危机将不再存在。

第二,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来源。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需要从整体出发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更是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发展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构建绿色的经济模式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基本方略,在尽可能充分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适宜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前提,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应该学会同自然和解。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依据。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区别于西方的资本现代性,同时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逻辑,既包含了市场经济的逻辑对于工业化的要求,又体现了对于自然环境、人民利益、人类发展方向的合理关切,尤其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认为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逻辑

第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诉求始终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干净的空气、安全的食物、清洁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等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务必创造出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生产更优质的生态文明产品。“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坚定地走为人民群众造福的现代化之路。

第二,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生态困境的必然选择。我国在不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环境污染问题虽总体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不仅限制了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仍旧十分严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酸雨、城市积水、空气污染、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仍不可忽视。不可否认,当前面临的极端环境问题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带来的复合型、压缩型问题的突出表象特征,是阻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阻碍国家现代化发展急迫的问题。

第三,积极应对全球生态危机风险的责任担当。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国际大背景下依旧能够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承担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生态危机风险,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持积极参与的态度。因此,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追求,积极反思生态文明发展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和协调战略。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路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基础,尊重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兼顾生态建设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民族特色;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彰显了时代特色、致力于生产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需求表现其人民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突出“建设”二字,表明进一步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理论层面的认识落实到实践上的追求,要求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化升级、文化观念等方面全面融入生态化建设,促进社会各方面绿色发展。

(一)制度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明需制定与实施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要制度保障。国民经济的核算方式要将绿色经济产出作为重要的评估标准。第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实践机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依据环境承载力基准合理选择和优化地区的开发与保护;第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将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纳入地方发展考核的成效当中,完善对于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税收征管;第三,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严格的保护监管制度必不可少,对于超过地方规定的污染企业采取有效监管和合理惩治。

(二)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转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的增长,或者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实现就必须从生产实践入手,保证发展道路的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增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来推进,从而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引领和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新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健全生态型生产、消费体系;调整能源资源结构,支持新型清洁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能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举,大力开发利于生态建设的新能源,推动能源产业革命的顺利发展;实现国家经济活动的不断生态转化、绿色转化、创新转化。

(三)思维方式:培养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从生活、生产意识的引领和转化上入手,为实现绿色经济和绿色现代化提供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一方面推动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传播和教育,实现主流生态价值观的健康引领,营造生态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实现生态建设全民共治;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社会公民要积极培养和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坚决反对西方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错误消费观念,在日常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中践行对绿水青山与经济发展兼顾发展的理念。

猜你喜欢

共生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漫说文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对不文明说“不”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