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岗课赛证项”融通 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2023-01-05陈丽,翁艳
陈 丽,翁 艳
(四川开放大学,成都 610107)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依然存在适应能力不强、类型特征不明显等问题,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学校特色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社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为适应新发展机遇,直面挑战,职业教育应着力练好内功,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适应性。
一、推进“岗课赛证项”融通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要求
“岗”是岗位,是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课”是课程,是学生发展就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赛”是竞赛,是学生了解、熟悉、感知工作岗位实践,凝练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证”是证书,是学生全面认知职业要求,提升职业能力的显性路径;“项”是项目,是学生体验、接触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隐性渠道。
(一)探索“岗课赛证项”融通,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
国际竞争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已发生深刻变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自主发展成为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领高地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熟悉原理、精通操作,能够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安全性和影响力。因此,职业教育应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扩宽国际视野,培养拔尖技术技能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1]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要求大量能够适应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目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结构还难以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提升劳动者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需要更为紧迫。职业教育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应主动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创新型社会建设。
(二)推进“岗课赛证项”融通,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自立自强、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机遇,但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对职业教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劳动者类型和工作类型的错误认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因此,职业教育应科学定位,正确区分与普通教育功能的差异,打通横向融通和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通道,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适应能力再造;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探索“岗课赛证项”融通的路径,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终身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深化“岗课赛证项”融通,适应人民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接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和要求也日益增长,这就促使对原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做出变革性调整,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职业能力为准绳确定教育目标,以产业发展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推动课程开发,以行动导向为原则开展教学活动,以职业资格为标准进行课程评价,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积极践行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岗课赛证项”融通,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发展能力,适应人民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
二、高职院校推进“岗课赛证项”融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职业院校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
(二)服务区域经济,坚持特色发展
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地区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坚持围绕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建队伍、围绕特色建重点、围绕重点创品牌的发展思路,走特色发展和差异发展的道路。在“岗课赛证项”融通的过程中,立足学校和专业定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行业、产业、企业、岗位、任务,依托证书、大赛、项目、课程、活动,优化重组资源,发挥资源整合效应。
(三)助力学生发展成才,坚持类型发展
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基点[2]。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不能一味追求“高大全”,应突出实践能力、实践精神、创新素养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寻求与所开办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构建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最大可能实现“学校人”到“职业人”的直线转变。
三、高职院校推进“岗课赛证项”融通的渠道和路径
高职院校在推进“岗课赛证项”融通的过程中,应从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
(一)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坚持标准引领
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标准引领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教育方针,完善培养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规格。以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学校应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2.对接“岗赛证项”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以指导思想为引领,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原则、流程、要求,对照行业企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高水平职业技能竞赛赛项的考核标准、1+X证书及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考证要求、实践项目的流程要求和操作要求,做好课程体系设计,突出课程体系的结构性、模块性,以就业的必需、够用为标准,按照“群”的建设理念和“岗课赛证项”融通的要求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3.关注素养养成
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3],学生应具备道德理想、工匠精神、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核心素养,高职院校应以教育部相关要求为指导,建设模块化公共课程体系,整合同类课程,做好课程设计与开发,重视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实践精神、创新能力、个人修养的养成,以实践促成长。
(二)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推动“岗课赛证项”有机融合
1.根据发展需求及学情特点,探索分层分类培养
各专业应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升学愿望、职业发展目标,设置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或选修课;结合专业调研、人才需求、专业特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规律、职业活动、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为出发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4],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入手,探索分层分类教学实施及课程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结合课程目标,制定特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制定与岗、赛、证、项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原则上,理论学时只用于教师讲授必须、够用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介绍,根据学生完成的实践任务情况进行点评、反馈以及重要知识、流程的再梳理;实践学时主要用于开展校外实训(见习、跟岗)专周,指导学生自主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场地,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流程,科学设计实践环节,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实现“岗课赛证项”有机融合
一是主动对接企业岗位实践,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情景化任务模拟教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对接职业岗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践行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对接职业标准、工作过程、生产过程、生产技术,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完成教材开发,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标准流程等内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理想信念的培养;基于岗位从业的技能性要求,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递进规律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践任务呈现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技能体系;根据岗位实践的具体要求,设计实验实训任务,编制岗位实践指导书与教学评价标准[5],引导学生形成对工作任务的直接认知,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形成工匠精神。
二是积极融入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发挥着“引领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对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具有树旗、导航、定标、催化的重要意义。因此,职业院校应主动将职业技能大赛,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高水平、高规格大赛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大赛为引领,适时做好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校内技能大赛常规化、制度化,在校内技能大赛的设计上,遵循对接国内、国际高水平赛事的基本原则,比赛内容紧密对接职业岗位、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将职业素养纳入考核范围,强调德技并修,加强对学生技术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考核和培养。
三是自主参与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1+X 证书制度试图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是职教20 条的重要改革部署和重大创新。高职院校应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有关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积极探索实施证书替代课程制度;紧密对标企业认证技能模块,以企业认证课程替换传统、系统类课程,对企业证书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解构、重构,将其知识、技能需求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能力要求,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四是探索融合生产实践项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融入生产性实践,将生产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学校,将企业实际运行的工作室引入学校,教师依托生产性项目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学生借助生产性项目熟悉真实运营环境、生产流程、技术指标,在实践中发展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4.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双提升”
职业精神的养成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作用的结果,帮助学生获得企业员工身份认可、岗位技能认同、职业情感认同和行业价值认同,对学生成功就业并获得长足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高职院校应将基本行为规范、社会实践、职业证书、技能大赛参赛、课外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与第二课堂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统一管理,并作为学生的毕业要求进行考核。
(三)坚持“岗课赛证项”有机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岗课赛证项”有机融合,促进岗位需求、技能竞赛、职业证书、生产实训实践项目、课程内容相互融通,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开展课堂革命,探索符合专业群特点和课程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开发并实践课堂教学新范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施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新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理念,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扎实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专业群协同发展的路径,整合资源、统筹发展,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殷切希望,扎实推进“岗课赛证项”融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契机,锤炼内功、优化结构,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国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