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德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23-01-05赵丰产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历史

赵丰产

教师讲述历史时,不仅要介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事件,还要深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历史学科教育有助于学生文化意识、历史认同感以及爱国素养的提升。德育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强化学生个人修养。将高中历史与德育相融合,不仅有助于简化历史学习难度,更能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此,教师有必要借助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德育,实现对学生学科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双重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挖掘历史教材,渗透德育元素

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搜寻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具有德育元素的历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度挖掘。但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重点大多围绕如何提高学科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进一步达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度挖掘历史教材,建立历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借助历史课程渗透德育元素,促进学生正确道德品质的形成。虽然融合历史学科与德育元素,有助于达成双减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注意,避免单独提炼历史教材中含有的德育元素,要坚持沿着史实落实德育,以此降低因单一教学形式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以融合教学手段打动学生,促进教学效果的达成。

如教师在“百家争鸣和儒学思想”相关课程教学时要明确,本课程带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人文思想,针对本课程开展历史与德育的融合教育更有助于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德育元素的挖掘,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来看,本课程讲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此时我国思想文化逐渐进入繁盛阶段,涌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及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所形成的许多重要思想均对现今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可开展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可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流派,展现该流派所坚持的学术观点,表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从历史教学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不同流派思想的认知,学生为保障“会议”的顺利进行,大多会对各个流派学术思想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从德育角度而言,以会议形式开展历史课程讨论,能深化学生对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更能助力学生思想层次的进一步提高,达成历史与德育融合教育的目的。

二、借助实践活动,彰显德育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应以结合教学内容的方式展开,但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以宣教的方式开展德育,即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内容相关点转变为德育宣教。这种方式不但占用较多课上时间,更会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路,不仅无法实现德育目的,更影响整体教学效率,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反感,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从教学角度而言,德育还需以实践验证理论的方式展开,即在教学中基于教学方针,结合德育理论,通过实践验证的方式引导学生重视现实情况,于学习或参与过程中意识到德育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及产生的影响。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应从实践角度出发,以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学生认知角度使其了解理论,进而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意识到教师所传授内容的正确性,在走近历史的过程中了解历史,感知历史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以高中历史教学中我国近代史的相关教学为例,讲授“抗日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从实践角度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如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抗日历史博物馆、采访抗战老兵(或其亲属),通过实践活动使历史事件从教材中的文本资料转变为生动实际的实践内容。通过观察与交流将存在于历史教材中的史实内容转变为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感知近现代历史中我国经历的峥嵘岁月,意识到当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掌握的内容相对简单学习史料而言拓展更多,亦可在学习过程中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本中的历史知识,掌握对应内容的同时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除此以外,若具备条件,还可基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展开自主探索,进而分析实际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中包含的德育知识。通过学生查找、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思想、道德品质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从实践中、从自主行为方面意识到发展不易,进而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形成自然而然的积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过程中立下远大志向,实现德育目的。

三、巧借历史节日,传播德育思想

以史为鉴是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即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开展教育工作的意义,掌握知识的同时以历史事件为参考,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这一角度而言,历史教学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德育性质,而教师如何开展教学,便成为德育效果是否良好的决定因素之一。结合实际教学展开分析,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学是否融入德育元素并实现教育目的,还需教师切实以教材为基础,融入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将文本内容转变为学生能观察到、能引发思考的“关键点”,使德育呈现较好的效果。

纵观我国发展历史能够发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在文化传承中得到了保留,形成了特别的文化现象。以我国传统节日为例,其中便包含着大量的历史元素,而这也是良好的德育契机。

如进行文化常识类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例,这一节日庆典不仅是传统文化衍生出的文化现象,更与历史、与德育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端午节源于纪念先贤屈原,在纪念其高风亮节的同时,更代表着人们对于心系家国这种美好精神的肯定,教师可把握机会,实现德育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从传统节日角度实现历史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教师可基于传统节日的组织纪念活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以民间传说与真实史料的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特色活动,在迎接传统节日、优化教学氛围的同时,避免学生将传统节日过度娱乐化,认为其仅是简单的“法定节假日”。教师可在端午假期期间为学生布置相关内容,围绕传统节日,在开展特色活动之余,从对节日的感悟、古今节日的对比等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身的看法。让学生主动探索,从中意识到“为什么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从历史与德育结合的角度实现学生的发展与提升。而学生亦能在学习与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德育元素,从真实历史结合民间传说的方式认识到家国情怀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并潜移默化地加以理解与发展。

四、结合时政要点,达到学史鉴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与教学形式逐渐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结合高中生成长特点来看,学生身心处于成长过程中,而历史知识存在许多理论内容,若单从理论的角度展开讲解,难免导致学生因学习难度过大而丧失学习热情。加之历史课程带有较强的德育元素,如何将德育与历史教育更完整地展现于课堂是每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历史事件来看,其与现代时政要点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建立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联系,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为此,高中历史教育也应迎合时代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历史与德育的融合教学中,坚持党的路线,将历史与党的方针和政策相联系,并注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进一步思考时政要点,以此达到德育要求,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逐步提升。

如教师在进行“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点教学时,可延续课程教学主线,围绕“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思想,为学生讲述当下我国的军事建设情况,包括先进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以及超强的战斗力等。这些内容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爱国精神,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将课程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与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并逐步明确只有自治自强才能有助于构建世界强国。而作为祖国的未来,学生更应通过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逐渐成为全面型综合人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达到历史与德育目标,更能够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上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学习观念、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又如,教师在进行“隋唐明清”相关知识点教学时,可结合我国现阶段倡导的“反腐倡廉”思想,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当时历史背景下贪污腐败和铺张浪费现象的看法,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这有助于强化学生廉洁自律意识,使学生明确节约的重要性,更能在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

总而言之,单一的高中历史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高中生的综合发展需要,将德育融入历史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更能达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借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教师要通过历史纪念日和历史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思想,并结合历史和时政要点实施融合教育,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以此助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历史教育形成正确思想道德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德育历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